導讀:看到微博上有這樣一句話:“不是過年沒了年味兒,而是盼著過年的人不再是我們這一代”。
的確,如今的過年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忙碌的假期,忙著回家,忙著會友,忙里偷閑中再好好補補覺。
對于小朋友卻不是這樣,他們盼望著過年。因為在過年的時候可以收到很多紅包,實現短暫的“財務自由”。
記得前幾天有朋友在群里問,給孩子的壓歲錢是年三十給,還是初一早上給?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你是不是也忽略了?
01、壓歲錢到底什么時候給?
記小的時候跟著哥哥姐姐守歲,熬不住,早早便睡著了。早上起來看到枕頭下面,爸媽給壓著紅包,自小便以為壓歲錢是大年初一給。
但我媽媽卻是大年三十,就給我準備好了。早上起床,就能在枕頭底下看到了。非常開心!
在古時候,每年的三十晚上,就會出來一種名叫“祟”的怪物。長的兇神惡煞,關鍵是在三十晚上,會出來摸孩子的頭。
被摸過的小朋友,都會嚇得哭不停,繼而發燒,從此得病,聰明伶俐的孩子,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
為了防止三十晚上孩子們被“祟”禍害,村里的老人建議,大人們這個晚上幫著孩子守“祟”。
有一家大人拿出銅錢給孩子把玩,等睡著后,把銅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孩子枕頭下。
等后半夜“祟”出現的時候,枕頭下的銅錢發出亮光將“祟”嚇跑。
后來村里人人效仿,年三十晚上給孩子枕頭下面壓紅紙包著的銅錢,從此以后便沒再出現過祟。
壓祟錢就是從那個時候而來,最初是壓銅錢,隨著時代的改變,壓祟錢變成了“壓歲錢”,銅錢也變成了紙幣。
但我的一個朋友說,他們那邊農村是大年初一給的。因為早上起來拜年,晚輩給長輩磕頭,然后才給壓歲錢。
我又問了幾個朋友,表示老家確實有這樣的傳統,認為當面給壓歲錢,更重視。
老人早早準備好紅包,等孩子們來拜年,然后送紅包,送祝福!
孩子們拿到壓歲錢后,就開心的去逛街了,初一早上是最開心的,能收很多壓歲錢。對孩子來說,這是最開心的時刻了。
由此可見,壓歲錢是三十給還是大年初一給,還是有講究的。但不管怎么說,都是討個彩頭。
三十晚上是沿襲傳統,大年初一則是部分農村的新年特色。你們那邊是怎么給呢?
02、法律上怎么規定壓歲錢的歸屬人?
很多網友反應,雖然不管是初一還是年三十,過年長輩給了壓歲錢,但最后都被爸媽以“你還小,爸媽幫你保存”這樣的理由拿走了。
有的家庭,父母的確幫孩子把錢存起來,等到需要的時候,用在孩子的學業或者其他方面。
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壓歲錢,被拿走了就再無蹤跡。
首先,壓歲錢是贈與行為,孩子是純獲利人。
有人說:“別人給孩子的壓歲錢,父母需要還回去,嚴格意義上來說,壓歲錢是屬于父母的錢。”
這種認知是有偏差的,壓歲錢表面上是一種人情往來,但在法律上屬于長輩贈與,是孩子純獲利的行為,享有法律保護,壓歲錢歸受贈人所有。
其次,父母屬于法定代理人。
孩子年齡小,對金錢沒有明確的認知,存在亂花的現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代為管理,但不能納為己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來看,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監護人除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分被監護人的財產。
有一個案 例,父母將孩子的壓歲錢存入銀行,婚姻破裂后,孩子跟隨母親。
父親一氣之下,將孩子存在銀行的壓歲錢取走,母親將其告上法庭。最后法庭判決,父親如數歸還孩子的壓歲錢。
法律意義上,父母只是法定代理人,可以把孩子的壓歲錢用于學費、購買書籍等。
學習、生活方面的支出,符合孩子的利益,其他方面,無權動用孩子的壓歲錢。這一點上,很多人表示沒想到。
最后,可以利用壓歲錢對孩子進行金錢觀培養。
父母收回孩子的壓歲錢,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沒有金錢觀念,害怕他們亂花。
幾十塊還好,若幾千、上萬交給孩子手里,用來去網吧、打賞主播等,則會影響孩子正確三觀的形成。
Tips:父母可以利用壓歲錢,對孩子進行正確金錢觀的培養。講述金錢的來之不易,養成節儉的習慣;
正確運用金錢,如何才錢更有意義、價值;帶孩子去銀行存款,了解理財知識等等,這些都是在生活中可以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方式。
枕邊育兒寄語:
再過一周就是春節了,充滿祝福的節日里,把關愛融在壓歲錢中送給孩子吧!
壓歲錢不管金額是多少,都是對孩子的美好祝福!你們那邊是大年初一給,還是三十晚上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