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到非對即錯,黑白分明的教育認知誤區之中。事實上,對于生活經驗不足,事物認知存在偏差的孩子而言,犯錯是成長中的必然。如果父母們過分較真對錯卻沒有忽視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的話,那么則很有可能會存在矯枉過正的教育誤區。
在網絡上有這樣一段視頻引發關注。在視頻中,有一位小男孩因為打碎了超市貨架上的水果罐頭而被父親當眾訓斥。“我已經和你說過很多遍了,讓你不要亂碰!現在罐頭打碎了,你說該怎么辦吧?”
面對父親的責備,小男孩手足無措地愣在一旁,神情十分愧疚地不住地向父親道歉,“爸爸,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不過這并沒有打消父親的怒氣。
“難道你不是故意的就可以改變事實了嗎?最后還不是我幫你賠錢!我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這爛攤子都得我來收拾!”父親的強勢回懟,讓小男孩兒不敢再張嘴解釋。眼睛里畜滿了淚水的小家伙,看起來十分委屈。
有路人看不過去幫忙解圍道,“看得出來,小孩子不是故意的!”“還是叫超市的員工過來打掃吧!別嚇著孩子!”雖然大家幫忙勸說,但是這位寶爸卻仍然執拗于孩子的犯錯。
最后還是超市的員工過來打掃干凈,并且許諾不需要賠錢,這位寶爸才“善罷甘休”帶著兒子離開了。
很多時候,家長們習慣拿成人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認為非黑即白的教育原則才能夠幫助孩子認識錯誤,規范行為。但其實,教育更加應該懂得靈活變通,適當的灰度思維更能夠幫助孩子實現行為糾正。
華為總裁任正非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提到,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他們所需要的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的把握,節奏的調整以及合適的灰度。適當的灰度思維可以讓嚴苛的規則多上幾分人情味,合理的灰度空間可以避免非黑即白的極端化。
當這種灰度思維理念應用在家庭教育中時,家長們就會發現,曾經讓自己糾結不已的教育難題有了迎刃而解的新角度。
家長們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無法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的認知使得他們早早的會預期后果,而這與孩子的天性使然截然不同。
時下孩子們所接收到的網絡信息更加多元,他們的想法也隨之變得更為早熟。這時候,如果家長們習慣以成人的標準來貫徹親子教育的時候,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對立面。
灰度思維讓父母和孩子之間都保有一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家長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探知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
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親子誤解的發生。同時在孩子眼中,懂得灰度思維教育的父母更容易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而并非是反抗的對象。
灰度思維的存在其實是在提醒家長們不要過于固定、呆板的對待教育問題,隨機應變的教育方式才更能夠得到孩子的正向反饋。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說一不二才能夠有效地建立起教育權威。但是事實上,家長們本身看待問題的角度很有可能是存在片面和局限的。如果父母們不能夠及時調整教育方法的話,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教育引導方式的過分死板。相對而言,靈活變通的方式才更加能夠保證教育引導的可行性。
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父母在處理育兒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情緒化。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們很難教會孩子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孩子也很有可能成為大人情緒發泄的對象。
與此同時,在教育方式的把握上,家長們有必要在約束自身的同時,也試著去引導孩子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如果家長們能夠保持開放的心態,他們才不會剛愎自用。其實教育本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父母們肯不斷地探索和學習新的教育引導方法,才能夠跟得上孩子成長的節奏和腳步。
Tips:開放的教育心態,使得父母們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孩子成長中的可圈可點。
伊能靜說,父母不要輕易的否定孩子,因為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人一無所知的地方。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應該時不時的試著換位思考,這樣他們才能夠正確看待孩子所面對的成長困惑。
在大人眼中,小家伙們眼中的困難不值一提,但是在換位思考后,有了更強的共情能力的家長們才,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糾結,才能夠幫助其找到恰當的應對之策。
灰度思維降低了親子間的誤解以及減少了家長們在教育中的自以為是。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適當地劃分出灰度邊界,家庭教育的成效會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