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孩子打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說法真的對嗎?
表妹的女兒糖果兒現在13個月了,愛笑又調皮,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家伙。但最近有一個現象讓表妹很傷腦筋,就是糖果兒經常打人。正好昨天見面,我便對小家伙進行了一番觀察。我發現糖果打人基于兩種情況:一種是事情不順她心意的時候;另一種是她莫名興奮的時候。這是為什么呢?1歲左右的小寶寶,正處于手部探索時期,寶寶打人并不是真的攻擊行為,而是反應著孩子的一些心理需求。他們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通過“動手”的行為表達自己的心思,同時也反映出父母、環境對寶寶的影響。1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對自身與周圍的人和事、物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寶寶就會發脾氣。希望父母及家人能夠關注到自己,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得意思發展。比如,表妹的女兒不喜歡別人親她時,如果對方違背了她的意思,就會伸手去打對方。她是無意識的動手,但確實有意識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每一個寶寶都不是天生就有自我意識,而是在后天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慢慢形成。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尚未到可以順利表達的程度,可能只是單字在重復的表達。這讓他與父母的交流相當困難,所以有時候孩子動手打人表達的不止是情緒,也可能是想讓父母關注他,幫助他拿取東西。我看過很多家長在制止寶寶做一些危險事情或者逗弄孩子的時候,動手輕打孩子或者佯裝生氣打孩子。也許家長認為這樣可以起到制止孩子的作用,但忽略了這也是一種“言傳身教”。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尤其是在1歲左右,自我意識萌芽的初期。本身就對身邊的一切充滿著好奇,會不斷地通過對周圍人的模仿來完善自我對世界的認知。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打人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寶寶并沒有惡意,只是在表達自我。那么面對孩子這種大人的情況,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做?需要制止嗎?認為這是一種很沒有禮貌的行為,會非常著急且嚴厲的喝止孩子;家長會表示支持,并且會笑著說一些“寶寶很厲害”之類的話;第一種做法,會造成孩子膽小且懦弱的性格,并且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第二種笑著支持認可孩子“打人”做法,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從而養成打人的習慣;第三種在孩子不具明辨是非能力的年齡,如果對他的做法表現出視而不見的樣子,某種意義上,是給了孩子默認,可以讓他對別人為所欲為的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所以,即便1歲左右寶寶出現打人的情況是一種正常現象,作為爸爸媽媽我們也要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只有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了認知,才能夠對寶寶進行正確的引導。有人說:“1歲寶寶打人很正常,我們不用干涉”,這種說法我不太認同,不是不干涉,而是應該做到有效干涉。我之前看到有一位網友說:“1歲孩子打人這種行為,大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話說明,這位家長并不理解孩子年齡段的特點。從他的口氣可以感覺到,如果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他應該是第一種制止并且嚴厲批評孩子的家長。這種做法雖然對孩子起到了震懾作用,但并不是正確的引導。當我們對1歲孩子的行為有多了解以后,就會知道寶寶并不是故意打人,而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爸媽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出現一些打人行為時,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是不是不喜歡父母或者身邊人的一些行為,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慢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意思。比如告訴孩子:“別人親你時,你可以說不喜歡”。爸媽不斷耐心重復的告訴孩子,慢慢寶寶就知道該如何表達。因為1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聽懂別人在說什么,也在快速的發展語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應該寶寶做好榜樣。平時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因為自己無意識拍打的動作,變成孩子學習“打人”的切入口。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我們不要強行制止,或者強迫孩子道歉認錯,也不要對孩子這種行為不當回事。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就會明白孩子每一次不恰當行為背后的意義。多與孩子互動,從語言上進行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表妹說:“教育孩子真的太累了,害怕自己因為不了解孩子,而做了一些錯誤的引導”。的確,父母是沒有資格證就可以上崗的“職業”,但我們應該做一個有職業操守的父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