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我不要!”等地鐵的功夫,周圍突然傳來小孩尖銳的哭鬧聲,循聲望去,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正拍打著媽媽。面對著兒子這一舉動,年輕媽媽連連后退,并且煩躁地轉過身往前走。眼見媽媽不吃這套,小男孩不依不饒地追在后面。前面發生什么事情,并不知曉,后面會發生什么,也不清楚。但肉眼可見小朋友暴躁地脾氣,讓媽媽尷尬又不知所措,只能用離開逃避在眾人面前丟臉的窘境。我身邊很多未婚未育或者已婚未育的人,對于小孩的評價都是“玩玩還行,要是自己養,頭疼的要命”。而令這些大人頭疼的原因就是:孩子不聽話,大哭大鬧,脾氣暴躁。所以現在特別流行一個現象就是:云養娃。云養娃,就是一批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生娃,或者不愿意生娃的人,看到網絡上各種乖巧、可愛、漂亮、帥氣的孩子們,內心歡喜,并且稱呼他們為“互聯網鵝子”、“互聯網女鵝”。這就是所謂的云養娃,不需要面對孩子的各種不聽話,只要看到他們可愛、乖巧的一面,內心感到愉悅就好。《爸爸當家2》中,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小朋友馬立奧,憑借自己憨憨的性格,帥氣的外表,與爸爸媽媽,小朋友之間的互動等,收獲了一眾網友的喜歡。這個節目不僅火了馬立奧,甚至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火起來,網友稱他們家為“各火各的”。于是馬家人人均一個視頻賬號,分享著馬立奧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日常。有人在馬立奧奶奶的賬號下面評論:“奶奶可以把馬立奧借我玩幾天嘛,玩哭了就還給你。”奶奶則回復到:“他能把你玩哭”。雖然奶奶用幽默的話語回復了網友,但從節目中一些視頻來看,馬立奧絕對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帶,可愛。他常常也會有一些脾氣暴躁的場面,讓爸爸媽媽無可奈何,想辦法去教育他。看起來可愛的互聯網兒子、女兒,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會常常發脾氣給爸爸媽媽出難題。那么那些乖巧可愛的小朋友,為什么會突然情緒暴躁,要發脾氣呢?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有時候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父母又聽不懂沒辦法滿足他們需求的時候,就會變得焦慮、易怒。比如馬立奧他因為生病身體不舒服,或者疲勞的時候,會突然情緒波動很大。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因為沒有掌握情緒管理技巧,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就會情緒失控,大吵大鬧,企圖用脾氣來宣泄內心的不滿。這種情緒控制比較差的情況,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的人身上。接觸過我家妹妹班一個叫浩浩的小朋友,他經常突然沖著小朋友大喊大叫,甚至有時候動手打人。導致班級很多家長都向老師投訴,并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浩浩玩耍。后來經過了解才知道,浩浩常常情緒失控的原因,與他的父母有關。因為浩浩比較調皮,所以父母經常對他打罵,大喊大叫。這些行為伴隨著浩浩的成長,在暴躁又緊張的家庭氛圍中,浩浩的情緒也變得不穩定了……面對脾氣暴躁的小孩,我見過很多種處理方式,有置之不理的,有動手打罵的,也有認真安撫的。作為父母,該如何行之有效地應對孩子的暴脾氣呢?三個方法分享給大家: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父母要保證自己的情緒冷靜,只有這樣才能夠接納寶貝的情緒,引導他們冷靜下來,慢慢表達自己的意思,學會控制情緒。如果家長實在無法冷靜,那么離開孩子的空間,讓其自行發泄情緒。兒童心理學家王普華教授曾經說:比起盲目管教孩子,懂孩子才更有效。有太多的家長,一旦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時,自己先上情緒。其實作為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小朋友發脾氣的時候,應該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支持和理解。告訴他們:不要著急,可以好好和爸爸媽媽說話,慢慢來。當父母學會關注孩子的情緒時,才會去尊重,愿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訴求與感受。這樣的方式,更有利于小朋友形成情緒控制。情緒發泄是人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會的一項技能,這種技能會伴隨一生。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因為壓力大,不會發泄而造成抑郁癥,或者更嚴重的后果。避免孩子以后因不會發泄情緒而造成身體、心理上的危害,建議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健康、正確的情緒發泄方法。比如多鼓勵小朋友通過運動、繪畫、傾訴、寫作、閱讀等方式,進行情緒的發泄。只有學會發泄負面情緒的方法,才能幫助孩子學會建立積極、健康的情緒,也才能幫助他們學會認識情緒、表達需求、解決問題,并養成控制情緒的能力與習慣。在這堂課上,父母是最好的引導者。作為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只盯著他們的情緒問題,還有學會審視自身與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由此可見,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才是健康成長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