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資訊的時候,一條名為#會和孩子道歉的父母#成功地吸引了我。
平日里常見到的都是孩子低著頭和父母道歉,而父母和孩子道歉的并不多。
這條話題下的評論也非常的多,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沒有那樣的“福氣”。
看得出來,我們大部分的家長似乎并不擅長道歉,這也讓很多孩子在心里感到委屈。
傳統的中國式父母在我印象里有兩個“難”,一個是在表達愛上難以開口,另外一個就是在道歉方面難為情。
傳統的親子關系通常都是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而新穎一些的親子關系則更傾向于朋友式的父母。
對于他們來說道歉是一件會傷害自己的尊嚴,然而事情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一個勇于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可愛得多。
當父母做錯了事情,主動和孩子們道歉其實更容易獲得他們的喜愛和尊重,并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尊嚴。
親子關系里并不存在面子的問題,道歉也不是件掉面兒的事情。
有相關的研究表明,4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理解道歉的含義,并因此會被道歉的行為所影響。
這意味著孩子在被道歉后,容易變得更加的寬容
網上有一句話:父母在等孩子的“謝謝”,孩子在等父母的“對不起”。
在一起《少年說》里,有位女孩上臺控訴自己的父親平日里的所作所為讓自己很受傷,她不懂為什么每次都是她向自己的妹妹道歉,父親從來都不看誰對誰錯,也不相信她,經常用一套“大的就要讓小的”理論來教育她。
臺下的父親聽完控訴之后并沒有表現出愧疚,最后也沒有跟小女孩道歉。
有網友說像極了自己的爸爸,從來都不會道歉。
父母也是人,總是會犯錯的,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對朋友、生意上的伙伴道歉,但唯獨不會和孩子道歉,因為潛意識里我們覺得孩子能夠理解。
在這里,我也想告訴各位父母,不管孩子是否能夠理解,道歉都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教導他們犯了錯就改道歉,那么我們自己就要以身作則。
老鄧有一回不小心碰到了孩子拼了好幾個月的積木,孩子為此生了好幾個小時的悶氣。
妻子就讓老鄧去道歉,于是老鄧就到孩子房間說:“別生氣了,是我不對,爸也不是故意碰倒的,再說了這積木還是我買的呢!”
孩子聽了之后仍無動于衷。
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老鄧跟妻子說:“我這都道歉了,也沒效果,下次別讓我干這事了!。”
妻子說:“你這叫道歉?態度一點都不誠懇,換做是我也不想原諒你,你可別把孩子當傻子,人家也能聽出來的。”
有的父母認為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就是道歉了,殊不知,真正的道歉應該做到這樣:
態度是很重要的,當你誠心誠意想道歉時,對方肯定能夠感受到,而當你敷衍了事時,對方同樣也是有感覺的。
只有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態度才會誠懇。所以父母也要清楚地反思之后再去和孩子們誠懇地道歉。
道歉時要就事論事,盡量不要借著道歉的時又來教育孩子。例如在道歉結束后補一句:我這還不是為了你好?這樣會讓孩子感覺你是借此來教育他,而不是真的來道歉。
越早道歉效果自然是越好,父母可能會覺得等孩子情緒不那么激動了,再去道歉會更好。其實不然,孩子等得越久傷害就越大。試想一下,當我們被傷害時,是否也希望早點等到對方的道歉呢?
枕邊育兒寄語: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寬容、平和的小孩。
那么你自己也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才行。
一個會道歉的家庭,它的氛圍是平和溫暖的,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更有同理心,希望我們都能做到敢于為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你們做錯后有跟孩子道過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