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成為你口中的樣子,越打壓越差,父母應警惕標簽效應
“你看看人家,一點就通,你呢?教了好幾遍也不會。”
“最后一道大題你就別琢磨了,那都是人家尖子生才做得出來的。”梁若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類似負面的、打壓的話,有來自老師的、同學的、甚至還有父母的。梁若現在已經讀高三了,明年就高考了,她很想去某地的名牌大學,可當下的成績還差得很遠。起初她相信憑借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搏一搏的,但無奈身邊的人都有些瞧不起她,覺得她辦不行。久而久之,她也不再對那所大學抱有憧憬,學習也失去了動力,覺得只要保持現在的分數,未來隨便考個大學就好了,考不上自己就去工作。前段時間有一部很火的電影叫做《哪吒之魔童降世》,主角哪吒是魔丸轉世,出生時就顯得和其他人不太一樣,村民們都把他當成妖怪,每天都有人沖著他喊“妖怪,走開!”,時不時的也會拿東西砸他。并不是,他的心地還是善良的,也沒想過傷害別人,可他也不知道為什么大家要這么對他。時間久了,他也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是無惡不作的妖怪了,便想真的當一回妖怪給他們看看!我們對他人的評價、攻擊往往會成為一個個標簽,貼在他們身上。聽得多了,也就成了一種心理暗示。作家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說話是一門藝術,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學會怎么說合適的話,小的時候我們會聽到人家說,童言無忌。因為我們年紀小,還不懂事。等到你長大了,你再去說一些和孩子一樣的話,就會被人家說“情商低”、“幼稚”在撫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最應該學習的話術之道,應該是少說傷人的、打壓的話。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越是指責孩子,給他們貼負面標簽,他們就會越來越靠近那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減少負面的指責,多一些鼓勵。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更好、更有用的人,那么此時我們可以利用“標簽效應“,我們可以給他們貼上一些正面的標簽,例如:積極、陽光、活潑等。女游泳冠軍傅園慧的家庭教育就利用了這一點,她的父親常說三句話:“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這些話成為了傅園慧的精神力量,在她失意失敗時,也會用這幾句話來鼓勵自己。如今我們也看到,她的確蠻成功的,而且也很積極樂觀。作家李尚龍說:“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簽,而是貼了標簽就把自己牢牢控制在標簽中家長或許會給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簽,但要不要這些標簽應該讓孩子自己說了算的!我希望各位父母也能把這句話告訴他們。小時候我們會從別人的評價里認識自己,但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應該要學會自己認識自己,自己肯定自己,所以我在教育大寶的時候,也會說:“別人怎么說你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你自己,即便是像媽媽跟你這么親近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讀懂你。”標簽有好處亦有壞處,當我們在自我介紹時,就可以善用一些標簽讓人家記住我們,網絡上很多網紅都利用了標簽和人設,美食博主會說,我是能夠一頓吃5斤的吃貨,美妝博主會說,我擁有100支口紅。而標簽的壞處則是容易限制自己,或是人家產生了固有的印象。演藝圈中就有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困擾,一提《武林外傳》的呂秀才,大家都認識,一說喻恩泰,大家就不一定認識了。當他出演另一部電視劇時,彈幕里都在叫他“呂秀才”,這就是標簽的影響。總而言之,人人都能給你貼標簽,而能撕掉你身上標簽的,只有你自己。標簽帶來的心理暗示威力不容小覷,有時候父母的做法也挺矛盾的,既想自己的孩子變好,又對他們進行各種打壓。在這一種教育方式下,再有潛力的小朋友也都會被埋沒。你們是否也曾給孩子貼過標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