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家庭中婆婆的地位是每況愈下,含辛茹苦了一輩子,本以為可以享受一下天倫之樂,結果呢?卻不被兒媳婦待見,都說婆媳關系是很難維系好的,在兒媳婦心里,婆婆做什么都是“不懷好意”。當然這些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的婆媳關系還可以維持表面上的和諧。
閨蜜找了一個東北的老公,婆婆身體不好,公公又有點大男子主義,這個家庭的情況可想而知。
但是閨蜜的婆婆也在一直積極的幫忙帶孩子,閨蜜要上班,孩子就得給婆婆帶,然而老人帶孩子會很寵著,導致現在孩子3歲了,上廁所還要人把著,吃飯還要看電視,追著滿屋子喂。
這幾天閨蜜告訴我,她和婆婆開了家庭會議,明確了雖然自己沒時間帶孩子,但是這樣寵著,以后上幼兒園怎么辦?必須改一改這樣帶孩子的方法,還制定了帶孩子守則,全家都必須遵守。還好,婆婆很開明,完全同意閨蜜的想法,看著孩子在一點點改變,我也替她高興。
這是一個開明的婆婆,可有的婆婆會覺得,我幫你帶孩子,這么辛苦,你還這事那事的。兒媳會覺得,你帶的孩子,這么寵著孩子,以后怎么辦?因此家庭矛盾升級,導致婆媳關系惡化。
有了孩子以后,關系更緊張!
大多數婆媳關系,都是有了孩子以后造成的。婆婆站在兒媳的角度看問題:孩子這么寵著,以后還要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難道可以寵著一輩子嗎?從小不打好基礎,將來走向社會是要吃大虧的。
兒媳站在婆婆的角度想問題:孩子太可愛了,和他爸爸小時候一樣,看著就親,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可不能讓孩子磕了碰了,那他爸媽要心痛死了,交給我照顧就是相信我,我可得好好注意。
歸根結底一句話,都是想孩子變好,那么如果兒媳看不慣婆婆帶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用溫和的語氣,或者有效的方法來和婆婆好好溝通呢?畢竟雙方都是想要孩子好,目的一樣,那么過程就一定可以協商好。
背后數落婆婆的兒媳,反被回懟
現在很多老人都活的很明白,前半輩子為了這個家,努力打拼,后半輩子就想過的舒服點,旅游,跳廣場舞,是現在很多老人的標配。
鄰居家的李阿姨,每天都活的很瀟灑,按她的話說,“人生前半輩子受苦,后半輩子別再受氣”,意思就是后半輩子不想受兒媳婦的氣。
李阿姨的兒媳,自從懷孕開始,就辭掉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李阿姨忙前忙后的照顧,一直到孩子出生,還照顧兒媳做完月子,李阿姨告訴兒媳,“該照顧的我都照顧完了,以后孩子你自己帶吧,我離的也近,以后會長來看看你們的”。
就這樣,兒媳沒事就去小區的廣場曬娃,順帶數落婆婆的不是,“一天光知道跳廣場舞,旅游,也不知道幫我照顧下孩子,帶孩子哪有那么容易,這樣的婆婆太自私了,孩子和他們家姓,她就應該帶孩子!”結果這些話傳到了李阿姨的耳朵里。
有一次兒媳又在散播婆婆的不是,正好被李阿姨撞見,李阿姨說:“我的確是不幫你看孩子,因為我怕我們的教育觀念不同,我帶出來的孩子怕你不喜歡,雖然我沒管你們,但是我每個月都給你一千塊錢,我一個月的退休金才3千多,還有就是,從你懷孕到坐月子,都是我照顧的,我這個婆婆已經仁至義盡,一代人不管兩代事,我已經把我的兒子養大,為什么還要養大你的孩子,雖然孩子是和我們家姓,但是養育孩子,是一個母親應該盡到的義務,孩子都帶不好,就不配叫母親。”
這些話,說的兒媳啞口無言,從那以后,兒媳再也沒有說過婆婆的壞話,反倒和李阿姨的關系在逐漸改善。
人就是這樣,如果一直帶著敵意和別人相處,那么關系一定不會好,有個名詞叫“刻板印象”,意思就是我就是不喜歡你,你做什么都是錯的,這就是“刻板印象”。如果兒媳婦有這樣的情緒,那么和婆婆的關系肯定不會好。
生孩子之前,先打算好怎么辦?
有句老話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覺得是至理名言。當夫妻雙方決定要孩子的時候,先考慮好這個孩子應該怎么辦,從懷孕到生產,有十個月的時間給你考慮,是自己帶,還是婆婆帶,帶孩子方面是讓婆婆聽自己的,還是你聽婆婆的?
這些都是要考慮清楚的,別覺得孩子是給老公家生的,婆婆有責任幫忙帶孩子,你才是孩子的媽,他是你身上掉下來的肉,婆婆不可能代替媽媽。
枕邊育兒寄語:
兒媳和婆婆不是天敵,婆婆再不好,她不會陪你一輩子;婆婆再不好,她養育出了愛你的老公。不是嗎?多換位思考,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婆媳關系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