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父母們描述自己的孩子,大家會怎樣形容呢?乖巧聽話或者是任性妄為,家長很快就能夠做出回答。那么,家長們聽過孩子對自己的描述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未曾考慮過這個問題。但當父母俯身傾聽的話就會發現,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在孩子的內心世界里。面對孩子越發的沉默,以為是規范了孩子的言行,實則是關上了孩子心靈敞開的窗。王姐家的寶寶尤其喜歡畫畫,但王姐很少關心圖畫的內容,只是不斷的提醒他不要畫在墻壁上。有一天王姐收拾房間時無意間看到孩子的畫,畫的內容是兩個小人兒。王姐一直以為孩子只是胡亂的圖畫,沒想到還挺有故事情節,于是把寶寶叫過來說說圖畫的內容。寶寶低聲的說,“這是昨天我把玩具弄壞了,媽媽在大聲的指責我,我很害怕,感覺那時候媽媽的頭上好像會噴火,我卻沒有地方可以躲避”。說到這里,寶寶頓了頓,然后說道:“雖然媽媽喜歡罵我,但是我愛媽媽!”王姐一時間百感交集,原來自己沖孩子發火時的樣子這么可怕,面對孩子的愛,王姐感覺自己無地自容。
教育專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當家長隨意沖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以為自己是在堅持嚴格式的教育方法,但事實上,父母的這種行為只是自己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會對孩子的心靈世界造成破壞。相信在孩子的記憶中父母對自己發脾氣的場景不再少數,當父母覺得與孩子無法有效的溝通時,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很自然的就會發生。甚至是當父母自身被壞情緒包圍時,也會把這種壞情緒發泄到孩子的身上。當孩子的感受被父母們所忽視、輕視的時候,孩子與父母間的信任感也正在無形的被打破。當孩子對父母不夠信任時,會很大程度上使彼此的關系受到影響。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參考的標準,當父母隨意的亂發脾氣時,孩子的意識里也無形中受到了影響。處于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孩子缺少學習正確控制情緒、紓解不良情緒的機會。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發生時,也更加可能會發生過激的情緒表達。父母亂發脾氣對孩子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安全感的缺失。父母的壞脾氣使得孩子極易處于恐懼之中,面對家長的強勢,孩子常常是避無可避的狀態。在面對情感時,即使是再親密的關系也會有些猶疑,甚至在成年后出現愛無能的表現。
很多時候,家長在第一次沖孩子發脾氣后,之后這種狀況很可能會接二連三的發生。如果父母們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孩子產生的傷害遠遠不只是孩子變得沉默或者是叛逆那么簡單。有針對性的改善家長亂發脾氣的教育方式很有必要。家長發脾氣的行為表現在孩子不聽話的狀況下極其容易發生,這時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愿意聽從父母的安排時,不妨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對孩子的掌控欲過于強烈。給予孩子適當犯錯的空間,更加有利于孩子意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很多家長的專治思想明顯,認為自己為人父母有管教的權利,但是管教并非可以和發脾氣劃等號。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不是物品,他有自己的成長軌跡,父母的角色是輔助和引導,并沒有對孩子的所有權。家長的付出與孩子的無條件順從沒有任何邏輯上的因果關系。父母育兒的過程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這場修行中有笑有淚。為人父母的焦慮感使得有些家長忘卻了育兒的初衷,嚴格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孩子的言行得到規范,但是對孩子內心感受的忽視注定無法使孩子快樂的成長。想要成為完美的父母并不容易實現,但是成為合格的家長很有必要為之進行學習。父母育兒的過程也是陪伴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對家庭教育來說是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常常以大人的思維角度為切入點,這難免會有些強人所難。對孩子有一定的容忍度并非就是溺愛偏袒,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不抱有過高的期望更加能夠讓孩子有自我完善的動力。在規范孩子的行為時,父母不妨從培養孩子的邊界感入手,通過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則和底線,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被愛著。給孩子立規矩除了不妥協外,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
當父母的愛過于內斂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行為產生誤解。比如說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績時,內心很高興,但是言語上卻更加傾向于打擊、諷刺,這樣擰巴的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當父母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在心里面掛上一面鏡子,想象一下自己發脾氣時的樣子多么可怕。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所以請別讓自己的壞情緒傷害到這份愛,為孩子營造輕松的成長氛圍是每個家長無法推卸的責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