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前段沒怎么出去講課,宅家經常刷短視頻軟件,有時候會給我推送很多萌寶的視頻,也就是父母拍自己家孩子的一日三餐。每次看到我都會心生羨慕,因為覺得別人家的小朋友怎么就能那么乖的坐在椅子上吃飯,而且還不挑食。
若是說菜的口味,草莓媽媽廚藝不算差,而且每次都會根據孩子的喜好買菜做飯,并且盡量每頓都翻新花樣,但草莓的食欲還是不高。自己回想了一下這些年養孩子的經歷,大概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餐桌習慣。
草莓吃飯是屬于含飯那一掛的,一口飯吃很久不咽,那時候我和草莓媽媽工作都比較忙,草莓就交給兩邊的老人幫忙帶。尤其是姥姥,很寵孩子,經常追在身后一口一口喂,草莓在哪里玩,就跟在后面喂,導致沒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還把她慣的更喜歡含飯。
到現在為止,我也是屬于慢慢摸索糾正女兒的不良習慣,每天會花一點心思在餐桌儀式的訓練上,就這樣,比起以前一頓飯吃上2小時,現在算是很有進步了。
餐桌上的幾條“示范”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一起吃飯時,都會忽視餐桌禮儀的樹立,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或者認為這是潛移默化的,并不需要明確說明。但實際上并不是,有時候明確跟孩子說明他們要遵守的規則,他們也能夠做的很好,而且小時候養成良好的用飯方式,長大了吃飯才不會那么困難。
以下幾條是不好的示范,家長記得一定要避免:
1、 追著給寶寶喂飯。
很多家長總是害怕自己家孩子吃不飽,于是追在孩子身后喂飯,這也成為很多人的家中一景。實際上這個方式會產生很多不好影響。
首先是不利于孩子整體協調度的發展,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手上的抓握能力就已經很完善了,手眼協調、大腦配合等能力都在不斷的增強,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試著吃飯了,就算吃進去少、掉得多也沒事,主要是鍛煉相關的能力。
等到2歲左右,孩子有了自己吃飯的經驗,就不會讓父母喂,而經常被追著喂的孩子這些能力都會發展的比較慢,協調性不高的同時專注力也不強,因為他們在吃飯的同時總是能分心做別的。其次是容易導致孩子饑餓感失衡。科學研究發現,肥胖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小時候家長總是給盛超出他們食量之外的飯,導致他們認為只有吃撐才叫飽,饑餓感失衡情況下他們更容易肥胖。
2、不陪孩子吃飯。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少陪伴孩子吃飯,這會對孩子造成兩方面的影響:
第一,導致孩子成績下降。
美國CASA研究表明,家庭就餐次數多的孩子比家庭就餐少的孩子獲得高分的比例多2倍,青少年失足的比例比少就餐的低1/2。每周同家人一起吃飯不到3次的孩子中,成績差的占20%,而經常在家吃飯的孩子中,這一比例僅為9%;
第二,孩子餐桌禮儀不好,
父母經常陪伴孩子吃飯,能夠在一旁指導孩子正確餐桌禮儀的養成,但若是父母經常不在家,孩子沒有指導者,自然養不成良好的餐桌禮儀。
3、總是對孩子說“這個不能吃”。
很多家長都會以健康為由嚴格控制孩子的飲食,出發點是好的,但有的父母在表達時總是會下強制性的命令:“這個不能吃”,孩子聽得多了會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在學校更容易受到欺負。
日本的心理學者、慶應大學講師植木理惠說:“如果一個媽媽只讓孩子吃自己家做的東西、只吃無添加的東西,其他的都不準吃,這樣到了6歲小孩子可以上學的年齡,就很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餐桌禮儀,從我做起
1、 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明確訂立規矩,嚴格執行。
告訴孩子,一旦上了餐桌那就只能在吃晚飯之后離開,這是吃飯的地方,不允許中途離開除非有特殊情況,并且不能夠浪費糧食,不能夠習慣性的挑食等等。
在跟孩子明確規則后,他們也會執行,如果有違反,家長可以制定一些懲罰措施,例如洗碗、拖地之類的。
2、 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
孩子飯吃的好不好其實跟家長有很大關系,同時溫馨的用餐氛圍營造也很重要。
從小時候開始家長就可以給孩子留一個專屬的餐位,以及專用的餐具,并且可以規定用餐時家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到場,不能在臥室、客廳用飯等,儀式感的樹立很重要,這會讓孩子在用飯時身心更加投入。
3、規定科學用餐時間,培養參與意識。
一日三餐規律進食很重要,餓了就吃其實不太適合孩子的生長發育,很容易導致孩子吃東西不節制,從而三餐紊亂,影響身體健康。
家長應該讓自己與孩子的用餐時間一致,早中晚三頓不落,并且期間不要給孩子提供太多零食,讓孩子的胃更多留給正餐。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做買菜、洗菜等家務,培養參與意識,讓孩子一日三餐的來之不易。
枕邊育兒寄語: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得飽、吃得好對于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來說很重要,希望家長們都能夠讓自己家的寶寶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