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敏打來電話,說自己育兒遇到了問題,想找我聊一聊。原來是小敏四歲的兒子最近很抵觸上幼兒園,每天早晨起來都會因為上學哭鬧半天。
小敏說:“前段時間孩子病了幾天,病好后不想去,這我也理解??墒乾F在每天早晨起床都來這么一出,真有點受不了?!?/span>
我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小敏說:“他有時候會說討厭幼兒園,因為老師和同學都罵他。”聽到這里我很詫異,四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被老師和同學“罵”?難道幼兒園就出現學校霸凌現象了嗎?
小敏說:“一開始問孩子為什么有人罵他,他也不說。我老公都要去學校找老師了,孩子又突然說,是因為自己犯錯誤,所以老師同學才罵他。”
聽小敏這么說,我才突然明白,孩子口中的“罵”,也許并不是我們大人認知中的“罵”。
孩子對“罵”的誤解
記得我家大寶三歲半左右的時候,每次被娃爹教訓之后,都會哭著找我告狀,說:“爸爸罵我了。”起初我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娃爹數落一頓,幾次之后,我才發現問題所在。
大寶所說的“罵”,其實只是在表達爸爸的嚴厲?!傲R人是不對的”,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大人提到的“罵”通常含有貶義以及不好的詞匯。而在三四歲孩子的世界里,什么樣的說辭會被認為是在“罵”他呢?
一方面,與父母的日常溝通方式有關。
若父母平時說話大聲,尤其是在孩子犯錯誤后,父母更是怒目圓睜,厲聲呵斥。那么等孩子入園后,就會把這種溝通方式帶到自己與其他人的相處狀態中。只要有人帶著情緒大聲說話,孩子就會認為是在“罵人”。
另一方面,與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和情緒認知能力有關。
也許你會認為孩子越大,語言發展更好,就能清晰理解別人的意思,其實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各項能力都在飛速提升。除了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情緒感知能力也在隨之升高。
而三四歲的孩子,既能很好認知父母的情緒,對是非對錯也有了一定的判斷。與此同時,孩子的自尊心也在隨之產生。就會出現他可能知道自己做錯了,但依然不希望被別人說的情況。
孩子有“自尊心”的表現
記得有次二寶突然說:“媽媽,如果我犯錯誤了,你不要打我,不要罵我,什么都不要說,我就會改正的?!碑敃r聽完覺得很好笑,感覺孩子還真沒有邏輯可言?,F在想來,他其實是想讓我保護他的自尊心,也在告訴我,他知道自己做錯了,會努力改正。
你觀察過孩子出現的一些敏感表現嗎?也許就是孩子“自尊心”萌芽的時刻。
1、 渴望被認可,被接納
三四歲的寶寶交友意識增強,希望和小朋友之間有配合,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其他小朋友的團體。若被拒絕,他們就會出現心理落差,感到難過??赡芫蜁霈F超乎我們想象的負面情緒。
2、 不想被別人指責
這是很多孩子的情況,父母有段時間會覺得孩子突然敏感起來。孩子犯錯誤,還沒等父母開始講道理,孩子的反抗情緒就先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是因為他們的自尊心開始起作用,內心不想被指責,不想接受傷害。
3、 出現對自己的高要求
朋友家三歲的女兒最近上線上思維課,有一道連線題沒做對,父母都沒在意。沒想到孩子卻開始嚎啕大哭,大家都有點懵。最終的解決方法是孩子把那道題又做了三遍,高標準高要求自己。
當孩子已經表現出自尊心,并且在日漸增強,若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正確關注,可能會讓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換言之,若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保護,就會產生無力感,變得自卑。
孩子越大,越需要父母的保護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學》中提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的發育和生理成長發育同等重要。
也許大人會覺得成年人才能談到自尊心,小孩子懂什么。但其實從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那一刻起,自尊心也在蓄勢待發。嬰幼兒時期,孩子想要的是父母天然的接納和愛護,而年齡越大,他們開始需要父母的評價和態度。
因此,從孩子三四歲開始,他們萌發的自尊心受外界的影響很大。比如父母的認可,老師同學的鼓勵等。也許要等到孩子足夠成熟,才能把這種外界的影響轉化為內心的能量。
因此保護好孩子幼小的自尊心,能讓他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一個更準確地衡量。
首先,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幼年時期和父母的關系會成為孩子一生關系的底色。而想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保持能溝通,會溝通的狀態。
其次,給予孩子正確的鼓勵,并引導孩子學會自我鼓勵。
當發現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取得進步時,要及時地鼓勵和表揚。不需要擔心“鼓勵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不踏實,小時候獲得足夠的自信和滿足,會成為他們日后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動力。
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鼓勵,提升內驅力,遇到困難時做到自我暗示和鼓勵,也是保護自尊心的方法之一。
最后,批評注意方式方法。
自尊心的萌芽,也是孩子開始感知自己的價值感和能力感的時候,因此當面對他們的錯誤時,父母的批評方式很重要。
既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比如我家二寶的情況,他既然能說出不想讓我說他,說明孩子已經覺知到自己的錯誤。
因此我們為什么不能給孩子自我修復的機會呢?一定要吼叫打罵,把自己認為的正確方式傳達給孩子,才是“為他好”嗎?
枕邊育兒寄語:
家長難免進入一個誤區,覺得孩子應該越大越懂事。但事實卻告訴我們,孩子越大,心智越脆弱,更需要父母的保護。因此,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的心理成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