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養兒防老”,這也是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傳統觀念,總覺著生女兒“沒用”,早晚都要出嫁,變成別人家的人,等歲數大了也無法全心全意的照顧自己,更是指望不上的。
兒子可就不一樣了,能傳宗接代,能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重男輕女的原由就是這么來得,這種錯誤的觀念在老一輩人心底生根發芽,很難剔除,在北方尤為顯見。
可事實卻總是和想象背道而馳,有很多父母上了年紀才知道女兒的可貴,甚至對自己原來的那些“世俗”的想法臉紅。但傷害已經無法挽回,只能“硬著頭皮”面對女兒。
鄰居張大爺今年60歲,兩個女兒一個兒子,本以為為孩子付出半生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紀,沒想到卻被兒子送進了養老院,成為他最后的歸宿。
老伴去世的早,張大爺自己一人拉扯著三個孩子長大,張大爺屬于技術類人才,工資和外快非常豐厚,可被重男輕女的“信仰”所左右,年輕時就好吃好喝的都先給了兒子,兩個女兒備受冷落,時時被忽略,直到張大爺被兒子親手送進養老院后才明白當初原來養兒未必能防老。
有很多老人提倡自己掙錢自己花,兒孫自有兒孫福,賺錢就是為了存錢給自己養老的,純字面上的道理,有錢不給子女花,等自己老了退休了享受生活。
等同于網絡上一種新興詞匯叫“組團養老”,找幾個朋友或閨蜜之類的同齡人,首先需要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彼此做著喜歡的事,比如一起八卦,一起健身,一起旅游等等。
其實,想想這樣的生活也沒什么不好,操勞了半生好不容易退休了,過一些自己想要的生活,畢竟人來世上走一遭,做隨心所欲的做事太難了。不過有些父母的生命中只有子女的幸福,而自己永遠都是被忽略的。
我們小區有位周阿姨,據說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剛查出懷孕不久,丈夫就因一場工作事故去世了,當時的工作單位賠償了大幾十萬的“安家費”,在那個年代大幾十萬是個不小的數目。
周阿姨的家人曾勸她把孩子做掉,畢竟一個女人帶著還不好生活,如果還想結婚的話對方也不愿接受別人家的孩子,可周阿姨不但沒聽家人阻止生下了兒子,并且終身未嫁。
周阿姨覺著兒子是遺腹子,是她跟愛人的結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剩下溺愛,所有的精力所有的關注都放在孩子身上,時間一長兒子變成別人眼中的霸道蠻橫無理的孩子,而周阿姨卻似乎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任何缺點。
前段時間我在小區看到周阿姨了,衣衫單薄,目光光呆滯,仿佛失去了生機。
聊了一會才知道周阿姨讓兒子兒媳“請”出來了,原來周阿姨用丈夫的補償金給兒子和兒媳買了一處高檔小區的房產,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最開始周阿姨也是住在那新房子里,幫著帶帶小孫子,收拾收拾家里的衛生,給兒子兒媳做個飯啥的。
孩子一天天長大,眼看著要上幼兒園了,婆媳之間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不是嫌棄老人家做飯不好吃就是嫌家里不干凈,兒媳越來越愛“挑刺”,周阿姨也有些吃不消了……
每每聽著兒媳的數落還不是最讓老人家難受的,最難受的是兒子的無動于衷,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任憑自己的母親被媳婦數落,指指點點,一聲不吭甚至有時還陪著媳婦的一起職責母親。
周阿姨說自己搬出來之后,兒子沒打過電話,甚至都沒回來看過,周阿姨感慨道: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需要親情,而是需要那個能照顧孩子的保姆”。就這樣鬧很不愉快,周阿姨也沒去看過孩子,幾乎跟兒子兒媳之間不來往了。
為什么把一生心血放在子女身上卻遭受這種對待,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溺愛是無形殺手。
很多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兒子能接住戶口本,能夠延續香火,女兒長大了就嫁人了,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沒什么太大用處。
于是,造成了男孩都是家里的寶貝疙瘩,女兒 卻成了被家里忽略感受的人。過度溺愛只會讓男孩子毫無擔當,天下唯我獨尊的脾氣性格。
第二,言傳身教的缺失。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長,同時也是給孩子言傳身教的好榜樣,有個詞叫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如果家長很孝順老一輩,那么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母親。
第三,溝通是最好的美德。
人與人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交流,尤其是父母與好孩子之間的親子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相反,如果不能好好說話或者交流的話,親子之間的關系一定不和諧,這也是家庭環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上面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注重家庭教育,跟孩子多溝通多交流,不要過分地溺愛子女,那不是愛他們反而是害了他們,沒有絲毫保留的愛是存在缺陷的,是偏執的,其次是在子女小的時候就應該給孩子灌輸百事孝為先的道理。我們關愛的一生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烏鴉反哺的道理
枕邊育兒寄語:
我們作為子女更要好好地關心父母親,都說老小孩,其實實際年齡越大心理年齡反而越小,請把父母當成我們的孩子的對待的,您養我小我養您老。你能耐心的對待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耐心的對待養大我們而操勞一生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