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在幼兒園被別的同學欺負,父母應該如何去教他們保護自己,是讓他們打回去,還是默默忍受?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打回去,因為不能被欺負,再加上如果被欺負一次不還手,以后還會有更多次,但是,如何讓孩子在被欺負的同時有效地保護自己,不再受別人的欺負呢?
下午逸晨媽媽去幼兒園接逸晨,老師告訴媽媽,孩子在幼兒園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胳膊上被咬了一塊紅紅的牙印,咬人的家長也帶著孩子來道歉了。
但逸晨媽媽就是氣不過,等到回家以后,逸晨媽媽就開始訓斥孩子:“你這么怎么弱?別的小朋友咬了你,你不知道還手嗎?你不還手,下次他還敢咬你!”逸晨說:“那個小朋友又高又壯,我不敢”!
孩子之間的打鬧比大人更復雜,這位媽媽連問都沒問孩子們為什么打架,就開始讓孩子注意還手,是非常不正確的。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這樣,都是父母們在平時管教孩子時,用的方式方法不正確所導致,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孩子們之間為什么會有矛盾!
孩子之間為什么會“打起來”?
首先、孩子間的矛盾。
當我們的孩子慢慢長大以后,他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會和平共處,甚至還可以互換玩具。
但到了2歲以后,孩子有了物權意識,他們開始學會保護自己,也會保護自己喜歡的玩具,矛盾隨之而來。
就像上文中說的兩個小朋友打架,其原因是因為在做課間操的時候,一個小朋友站在了另一個小朋友的位置上而已。
對于大人來說,這可能根本不算個事,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卻是他們的全部。
然后、家長過于敏感。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因此會非常關注孩子是否處在安全的狀態,把孩子當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父母發現他們只要有一點矛盾,就馬上把孩子領走,不讓他受一點委屈或傷害。
而這樣做,只會讓他們習慣了依靠,等上幼兒園后,真正遇見矛盾就不會面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
這樣做,看似在保護孩子,其實是變相剝奪了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真正遇到了問題只能忍受,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雨,又怎么會茁壯成長呢?
孩子被欺負后,應教他什么?
在90年代初期,心理學們曾做了一項叫做“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研究,他們在幼兒園共記錄了兩千多次攻擊事件(包括打人、搶玩具等)。
調查結果發現:如果孩子在第一次被攻擊時沒有選擇還手的話,打人的孩子還會繼續第二次攻擊,被打的孩子一般都只會選擇退步;孩子如果還手,那么再有矛盾也會繼續反擊,有的孩子會尋求老師幫助。
由此可見,孩子在自己受欺負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在平時就要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1、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喜歡這個玩具,它是你的”家長在平時就要教會孩子,自己喜歡的玩具是自己的,別的小朋友可以借來玩,如果搶奪,就要嚴詞拒絕。
如果別人在沒有經過你允許的情況下搶走你的玩具,或者直接觸犯你,一定要大聲告訴他:這是我的,請還給我,我的身體你不要碰。
教給孩子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孩子們有權利拒絕分享,或者進行正當的還手,比如推、走開或者做出保護自己的手勢。
Tipd:家長別在平時就讓孩子學會“無理由謙讓”,這樣會壓制孩子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變成討好型人格。
2、語言上的氣勢
如果有小朋友要打你,你要記得大聲吼出來:
“你再這樣,我去找老師了”
“我要生氣了,走開!”
“別動我的玩具,這是我的!”
“我要告訴老師你打我了!”
“……”
孩子學會這些語言,并吼出來,會讓對方停止他的行為,也會有一定的震懾力,霸凌者也只會欺軟怕硬,同時會引起老師的注意。
3、求助老師
如果我們的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弱,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向身邊的人求助,在幼兒園可以向老師求助。
一般孩子們最怕的就是老師,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小學,向老師求助是個非常好的辦法哦!當然,求助也要按照事實講,而不能只說對自己有利的,不利于老師進行客觀判斷。
枕邊育兒寄語:
教會教孩子如何正確保護自己,并保護好自己的物品,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打回去”固然是個好辦法,但是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