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封粉絲來信,信中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她在信中寫道:我是一位二胎媽媽,女兒十歲,兒子五歲。我們家雖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一直覺得二寶小,自出生以來,就一直要求姐姐讓著弟弟。
姐姐很乖,一直對弟弟的百般遷就和忍讓。但前段時間我卻發(fā)現(xiàn),弟弟有時候居然會因為一些事情動手打姐姐,姐姐也不還手,只是躲避。
就在前天,弟弟想要姐姐手里的薯片,姐姐不給,他馬上伸手打姐姐,我看到后和女兒說:“還手打他。”姐姐有點愣神,但隨后伸手推開了弟弟。
我告訴女兒:“媽媽雖然讓你讓著弟弟,但不代表他能打你。”女兒本身很懂事,我不希望她無底線的忍讓。我想問的是:我讓大寶打二寶,這么做對嗎?
看完寶媽的來信,我很佩服她的做法和坦誠。養(yǎng)育兩個孩子,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是年齡相差較大的時候,無形中就會要求老大讓著老二。
這位媽媽的做法讓我想到了最近熱映的電影《我的姐姐》,開局豆瓣評分7.9,最近降到了7.2分,有人說是因為最后的結局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意。在這部二胎話題的電影中,戳中了很多姐姐們的心聲。
電影講述的是姐姐安然(張子楓飾演)的經(jīng)歷,父母為了要二胎讓她假裝小兒麻痹獲取二胎準生證,不讓她穿裙子跳舞防止暴露。父母篡改她的大學志愿只為讓她離家近,已經(jīng)成年的安然迎來了自己的弟弟,父母卻意外去世,警察拿出的全家福中,只有爸爸媽媽和弟弟。
當她表示要把弟弟送人時,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和指責,認為她就應該承擔撫養(yǎng)弟弟的責任。劇中安然姑媽的一句話讓人反思,她說:“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這句臺詞很隱晦地告訴我們,在重男輕女的世界里,如果你是女兒,勢必父母會再生一個兒子,所以你注定是姐姐。
《我的姐姐》的官博里評論如潮,很多人都在講述自己家“姐姐”的故事。也有人說自己就是那個從小不招人待見的“姐姐”,因此看電影時有著深深的代入感,仿佛看到了自己當初不堪的模樣,心很涼,卻哭成了淚人。
先生說他不理解為什么會有人重男輕女,同樣都是孩子,因為性別不同,就要區(qū)別對待到這樣的程度嗎?或許是傳統(tǒng)思想作祟,或許是單純喜歡男孩。但在這些“姐姐”的世界里,有著我們難以理解的隱忍和退讓。
還記得那個上大學后,突然被通知自己有了個弟弟的女孩嗎?父母高齡生二胎時,真的考慮過老大的處境嗎?
電影《我的姐姐》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巨大。成年的安然和五歲的弟弟,有人開玩笑說,這是在當媽的年紀,當上了姐姐。
然而現(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小視頻平臺上有人曬出自己和妹妹的日常,說別人都以為妹妹是自己的女兒,很影響自己找對象。
我家樓下的阿姨45歲生了二胎,當時大女兒已經(jīng)25歲,妹妹的一應吃喝拉撒費用全是姐姐負責,直到現(xiàn)在姐姐都沒結婚。
自從二孩政策開放以來,不少人高齡拼二胎,最常見的理由是:想給大寶將來留個伴,然而有的人卻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希望身邊能有個解悶的。
在高齡拼二胎的隊伍中,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已經(jīng)十幾歲,有的甚至已經(jīng)成年。他們的性格、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模式都基本定型,此時父母選擇生二胎,對老大來說,無疑是一個沖擊。
有人可能會覺得,如果兩個孩子年齡相差不大,會存在吵架、打鬧、爭搶等問題。
但老大已經(jīng)長大,不僅沒有這些問題,還可以幫著一起照顧老二。真的如此嗎?你征求過老大的意見嗎?他同意幫你們一起撫養(yǎng)孩子嗎?
無論老大是哥哥還是姐姐,獨生子女的生活戛然而止,對他們來說都是劇變。若是十幾歲處于青春期的大寶,本就需要父母更多地關心和理解。
而有了弟弟或妹妹后,全家的重心都會在二寶身上,像文章開始的那位寶媽所提到的,因為年齡差距大,自然就會要求大寶讓著二寶。
如果大寶已經(jīng)成年,可能還需要在經(jīng)濟上負擔二寶的成長費用。所有的這些,你認為已經(jīng)長大的大寶,他內心是真實接受的嗎?
我們能收到很多二胎媽媽咨詢該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關系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所指的均為年齡相差在5歲以內的家庭。
或許父母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如果大寶已經(jīng)十幾歲足夠懂事,就不需要有這方面的顧慮。若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更是不會考慮到“姐姐”們的處境。
安然在電影結尾處,在弟弟即將被領養(yǎng)時,她在父母墓碑前說的那段話,道出了很多在家庭里被忽視孩子的心聲:
“我只想有一天能站在你們面前,聽到你們說一句:原來,我的女兒也很厲害!”
是啊,任何一個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優(yōu)秀和成長,能承認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我佩服文章開始那位二胎寶媽的做法,因為她能及時止損,意識到一味地“讓大寶讓著二寶”是錯誤的。
大寶即使年長一些,但也還是個孩子,需要被保護,需要爸爸媽媽及時的關心。要有自己的立場,有是非對錯觀,而不是無底線忍讓。
我和先生經(jīng)常同哥哥和妹妹說,你們是手足,是家人,但也是獨立的個體,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要懂得在互相保護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安然亦是如此,她有自己的夢想和抱負,卻被家庭所累,被父母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電影結尾是開放式的,我們希望安然能找到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姐姐”這個稱呼是親情的象征,而不是沉重的枷鎖。
不希望任何一個“姐姐”在成長的過程中,像安然姑媽一樣喪失自我的付出,親情很重要,堅持自我也很重要。
看完《我的姐姐》,心里五味雜陳,一聲“姐姐”需要承載多少責任和義務?且不論重男輕女,在任何一個二胎家庭,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需要父母尊重他們獨立存在的事實,別給大寶太多的壓力和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