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上映了,你看了嗎?影片中有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臺詞,安然男友勸她不要和女醫生作對。
男朋友說人家“關系很硬”,但安然說“我命硬”,不知怎滴,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安然的自我“救贖”
安然的父母為了生二胎要兒子,讓姐姐安然假裝殘疾人,送到別人家寄人籬下。結果,一場車禍,讓整個家庭支離破碎,已經被送走的姐姐,又被迫送回來,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
因為弟弟,安然背井離鄉,因為弟弟,她又成了“姐姐”。呵呵,姐姐這個身份,好像來去自如了。
安然面臨著兩難的選擇:要么,選擇做姐姐,就要犧牲自由、愛情甚至前程;要么,不選擇照顧弟弟,她可能會去北京考研。
面對曾經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安然選擇了跟過去“握手言和”,承擔起照顧弟弟的責任,安然也在照顧弟弟的過程中,回憶起了過去跟父母的美好時光,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也完成了自我“救贖”。
看著這部劇,我想起了自己的姐姐,我家有姐弟三個,姐姐要照顧我和弟弟,從我們記事起,她就很懂事。
我們喜歡吃的,姐姐不吃,我們想要的,姐姐不要。那時候我還覺得,我這個姐姐,可真奇怪,要是有好幾個這樣“奇怪”的姐姐,就好了。
成年后才明白,原來“奇怪”的姐姐,只是在隱忍,她也喜歡吃糖果,喜歡布娃娃,只是,姐姐的角色,讓她沒辦法張口說。這是有次我們姐妹聚會,姐姐跟我說的。
她還說,妹妹,你知道我有多羨慕你和弟弟嗎?你們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可真好。當時我一下愣住了,原來當姐姐,也有這么多的煩惱,姐姐也是個孩子啊!
別讓“我的姐姐”變成“樊勝美”
樊勝美是【歡樂頌】中的一個角色,那部劇大火的原因,也是大家記住了這個角色。如今,樊勝美被代指所有被“重男輕女”家庭吸血、壓榨的女孩們,她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成了家庭中的“提款機”、“伏地魔”。
家庭關系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大問題,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愛,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長呢?安然對自己的親生父母,自然是充滿怨恨的,很少與她們溝通。如果不是這場家庭變故,或許安然也不會與這個家庭有太多交集。
安然做過一個夢,是小時候的自己,差點溺水。可父母只是圍觀,沒有一個人想要救她。最后,是長大后的自己,跳進水里把自己救了。這和劇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映,解救安然的,不是至親也不是男友,而是她自己的。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對夢境也有定義,認為“夢是人無意識里,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的重要途徑之一。”
個頭不高,又單薄的安然,最終想要完成救贖,不能靠分手的男友,也不能靠已經離開的父母,只能靠自己了。這個角色無疑是正能量的,但生活中,很多人沒有這樣的頓悟,也可能沒辦法這么快走出來。
我見過一些“姐姐”,表面上云淡風輕,但聊起家里的事情,往往是一聲長嘆,好像那些不開心的事情,一直藏在心里,只是沒辦法張開嘴巴說。
所以,如果你準備要二胎,請先問問老大的感受,別忽視了“姐姐”(哥哥)們的感受。即使有了老二后,也請公平對待他們。一個雞腿分兩半,一個面包撕開兩塊,一根火腿腸也要切開,手心手背都是肉。
枕邊育兒寄語:
有些痛苦,可能不來源于痛苦本身,而是我們還沒學會原諒。安然在父母離世后,原諒了父母,理解了姑媽,接納了弟弟,跟過去的自己告別。還是個孩子的她,已經成長的比我們成人都懂事,爸爸媽媽們看到這里,不會心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