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能否理解為野生型茶樹它本來就跟栽培型茶樹非同一類種?還是說栽培型茶樹本來也是野生的,只是源于人類的栽培,采摘,使得它的野性減弱,更適合人類飲用呢?
“野生茶”三個字,對于不同的人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認知體驗。
從字面上直接理解,野生茶就是在野外自然生長的茶樹,應該與茶園茶相對應。陸羽《茶經》記載“野者上,園者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絕大部分人對于“野生茶”的理解就是到了這個程度。
理解到這個程度,來到茶葉市場,說要買“野生茶”,大概率會買到一種看起來黑乎乎,葉背不長絨毛的茶。這種茶從茶學專業角度來講,叫“野生型茶”,跟野外自然生長的茶其實是兩個概念。
冰島地界的“公樹”茶王,就是野生型茶樹
專家是不是閑得沒事干,要創造這個概念,讓大家暈頭轉向?
當然不是,茶學分類專家需要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品種。
(品種是一個園藝概念,這個概念與栽培行為相關,是人類馴化而來的。)
絕大多數的栽培馴化都只發生在Camelliasinensis這一個物種身上,因此為了方便分類,這個物種被稱為栽培型茶樹,其它不被栽培馴化行為所重視的物種,則被稱為野生型茶樹,這些野生型的物種當中,最常見的是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
Tips:
物種是植物學概念。
品種是園藝學概念。
被自然分開的是物種,被人類分開的是品種。
理解了這個概念之后,你再來看這句繞口令:
'栽培的不一定是栽培型的,野生的不一定是野生型的。'
您可以試著在心中默想一下答案,其實并不復雜。
我們可以故意去茶園里栽培一些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由于“野生茶”有市場,現在也時常可以在茶園中看到有茶農栽培大理茶。所以在茶園里栽培的茶樹,不一定就是栽培型的。
反過來,野外自然生長的茶樹,也可以是栽培型的茶樹(Camelliasinensis),它可能是古人留存下來的,也可能是其它動物從茶園把果實帶出去的。那些遺留在野外,要穿過森林去采制的茶,比如薄荷塘古樹,就屬于野生的栽培型茶樹。
說到這里,野生型和栽培型就講清楚了。
再聽到“野生茶”的時候,你想確認對方指的是什么,就得再問個問題,這“野生”指的是野外生長的意思,還是“野生型”的意思?
在茶園里人為栽種的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屬于野生型
作 者丨茶葉進化論李揚
本文來源自茶葉進化論,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