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國際主流社會承認的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整個國家的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還沒有故宮大,對于游客來說也就是一個景點。
人口更是少得可憐,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梵蒂岡幾乎沒有真正的公民,當地居民證件類似于可以在梵蒂岡工作的工作證),軍隊的實力也就是聊勝于無吧。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之小的梵蒂岡,坐落于意大利的羅馬城中,為何能成為一個國家,為什么沒有其他國家入侵呢?意大利軍隊的戰斗力盡管和玩笑一樣,但是收拾梵蒂岡的幾個看門人,還是綽綽有余的。
其實,最初的梵蒂岡并不是這么小,而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割據。
梵蒂岡的前身是教皇國(下面還是叫他梵蒂岡),羅馬帝國解體后,梵蒂岡趁機四處吞并,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的大量土地。因為周邊都是四分五裂的小國,所以梵蒂岡在意大利地區算得上是大國。
但梵蒂岡的宗教高層們不滿足于眼前,老想著帶領國家上市,于是就聯系上了當時強大的法蘭西的二把手丕平。
丕平與拿破侖、王莽等人有一個共同特點:矮,所以被稱為“矮子”丕平。
丕平與梵蒂岡各有所求,丕平想從法蘭西老二變成頭牌,需要梵蒂岡的支持;梵蒂岡周邊太多國家想害朕,也需要丕平在當上法蘭西老大之后罩著他繼續當地頭蛇。
于是,雙方合作愉快,一番運作之后,丕平成功當上法蘭西頭牌;梵蒂岡地盤保住,有法蘭西大哥罩著,沒人敢動。
這一情況持續了很久很久,傳了很多代人。直到另外兩個勢力的強大,一個是普魯士(可理解為德國前身的前身),一個是北意大利。
普魯士迅速強大,已經不將法蘭西放在眼里,直接對法蘭西這個曾經的大哥動了手,雙方大戰開始,即“普法戰爭”,結局是普魯士勝,歐洲老大變成了普魯士,這也為今天德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而北意大利勢力,趁著法蘭西打仗時無暇顧及梵蒂岡,也直接對梵蒂岡動手了。梵蒂岡結局很慘,被打到只剩下一個小區,也就是今天的樣子。
意大利統一之后,與梵蒂岡僵持了很久。
之所以意大利當時沒有出兵了結梵蒂岡,是因為梵蒂岡教皇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天主教教徒十億人,都是教皇的信徒,且廣泛分布于歐美各國,意大利可不敢輕舉妄動。
梵蒂岡教宗有點像和氏璧,誰拿到誰倒霉,會被周邊所有勢力群起而攻之。
直到1929年2月11日,雙方互遞橄欖枝,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明確了梵蒂岡的領土范圍(即今天大家熟知的范圍)。
而教宗也承認了意大利的合法性,相當于得到了天主教的認可,這是非常關鍵的。
盡管梵蒂岡國土面積很小,但影響力極大,就是今天的超級大國,也都非常給面子。
所以,梵蒂岡也被稱為“最小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