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駕鶴西去,大清的最高權力陡然間出現真空。一時間,風起云涌,權力的交接成為首要問題。
▲慈禧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清朝的建立是攝政王與孤兒寡母,清朝的滅亡也是攝政王與孤兒寡母。清朝入關時,攝政王是多爾袞,孤兒寡母指的是順治帝和孝莊太后;清朝滅亡時,攝政王是載灃,孤兒寡母指的是溥儀和隆裕太后。
▲載灃
從表面上看,慈禧的權力應一分為三:最正統的是溥儀,他是傳承下來的皇帝,皇位很穩;最有權力的是攝政王,攝政的名號給了他權力;最幕后的是隆裕太后,畢竟慈禧太后已經給她打了樣。
▲隆裕太后(右一)
封建王朝,權力分散并不是好事,皇權集中才是正確發展道路。但可惜的是,溥儀過于年幼,在退位的時候還是個孩子。而載灃和隆裕太后兩人的能力有點平庸,都看對方不順眼,但是誰也干不掉誰。遠遠不及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所以,慈禧的部分權力差不多被二人平分了。
▲溥儀、婉容
但是,也正是由于二人的平庸,讓慈禧的權力很大一部分分散到皇室之外。一是地方將軍與督撫,朝廷對其約束力非常弱;二是北洋集團的袁世凱,由于慈禧不在,已經開始蠢蠢欲動。當然,這都是咸豐慈禧夫婦時期埋下的伏筆,當時太平天國崛起,富庶之地大片喪失。八旗、綠營戰斗力幾乎歸零,火器營、銳健營這種特種部隊也基本廢柴。所以,無奈之下,咸豐將權力下放,允許地方搞團練,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督撫崛起。
▲李鴻章
在1900年時,慈禧太后還在世,地方督撫已經有點不乖了,但是還沒到敢獨立的程度。當時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同時宣戰,幾乎囊括了所有大國。地方督撫一看老太太瘋了,便暗中弄出了“東南互保”。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與慈禧太后宣戰的那些國家達成協議,保持中立關系,拒絕宣戰。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慈禧的面子被卷得有點過于褶皺。不過,后來慈禧也收拾他們了,收回了地方上的部分權力。
載灃在攝政之后,盡管也推行了一系列的鞏固權力措施,比如招納賢才收歸吏權,設立禁衛收回兵權,還進行了一系列“倒袁”的措施。但載灃能力一般,又沒有隆裕太后的支持,在皇室里面的威望都不是很高,就更別提在朝堂之上了。他的命令經常出了紫禁城就變了味。原本是想集權,結果他安排的執行者,都為了自己利益胡亂攬權,讓清末亂局更加不可收拾。也讓載灃的權力進一步被架空。
在對待北洋集團上,原本載灃想咔嚓掉袁世凱,但政治水平遠遜于慈禧,既沒有手段,也沒有魄力,只是以袁世凱“足疾”為由,沒收了表面上的權力,讓其回家休息。但北洋的權力依然被袁世凱拿捏得死死的,載灃一套組合拳下來,基本沒啥效果。
▲袁世凱
綜上,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她的權力表面上一分為三,分給了年幼的皇帝溥儀、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但是慈禧不在之后,地方督撫徹底不受朝廷約束,北洋集團也已經做大。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攝政王載灃》、《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