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學校建設的內在要求已經不能依賴外在治理范式,而必須代之以內在生成的
哲學。特色學校倡導革新理念、自主權、合作參與,反對同質化和依附性,強調專業自主和內在
發展。因此,主體、目標、過程、路徑和條件成了特色學校建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對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把握構成了特色學校內在生成的基本理念。學校主體地位的確立、對學校
歷史與現狀的把握、制訂學校發展規劃并不斷通過反思性實踐予以調整,這一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構成了特色學校內在生成的機制。
[關鍵詞]特色學校;內在生成;反思性實踐
一、問題提出
某市特色學校創建項目第一次匯報會上,各位中小學校長最困惑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我校的特色目標行不行?如果不行,請專家和領導給定一個。但在座專家、領導的回答卻讓他們深為失望甚至深受傷害:這只能由你們自己決定,我們現在無法判斷。
據筆者觀察,在各地探索特色學校建設之路的過程中,類似情況相當普遍:學校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定位,或者無法確定自己的定位到底準不準,迫切寄希望于專家或上級領導的首肯或指定,然后才像吃了定心丸一般信心十足地去貫徹執行。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請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某
農村初中積極倡導
教育科研,讓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磨煉課堂教學,關注教學問題。靠著科研的打拼,學校一舉甩掉了薄弱學校的帽子,號稱“科研型”特色學校。但專家考察后認為,科研是教師的事,不涉及學生的發展,不宜作為學校特色。校長想想也對,于是轉向“
藝術教育”特色,既符合學生興趣,在社會上也很時髦。一時間,校園里“藝”彩紛呈,熱熱鬧鬧,呈現出一派“特色”的濃厚氛圍。但市局領導巡視后,又和領導商量:藝術、科技是需要的,但質量水平比不上城鎮學校,以此作為特色顯得乏力。一席話,使校長“茅塞頓開”,又提出一個以“研究型學校”為特色的思路……就這樣,前后花了七八年時間,最終是否成功,是否還會變“色”,不得而知。
案例二: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在1997年提出以“以愛育愛”的“雙主
體育人”辦學理念時,并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同,許多專家問她的理論依據和哲學基礎是什么。首先遭質疑的是教師的主體地位問題。當時“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育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人們普遍認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思想。在這個時候,李烈卻提出教師也是主體,而且是學校發展的主體,在學校工作中,教師的發展應占首要地位。于是,學生和教師到底誰是主體,引發了不少爭論。其次,被質疑的還有“愛”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愛只是一種情感,愛能有足夠的力量撐起辦學理念的靈魂嗎?光愛了,面對錯誤和必要的約束,管理怎么辦?尤其是當大家聽到“以愛育愛”將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靈魂時,很多人都搖頭表示懷疑。甚至在兩年后,有位外校校長在看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主題雕塑的底座上李烈親筆書寫的“愛”字時,竟脫口而出:“你真膽大!敢拿‘愛’字當主題?”但李烈堅信自己18年的教學實踐,堅持不改初衷。經過多年積累完善,這一理念漸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并成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一個顯著的特色。
現實中,特色學校的創建存在著很多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嚴重阻礙著學校自身的發展。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特色學校到底是怎樣生成的?誰是主角?領導、專家、學校誰更有發言權?事實上,回答這個問題比真正理解和踐行這個問題要容易得多。在我們看來,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的成功是相對偶然的(有賴于校長的經驗和執著而不是基于深入的理性認識),而像案例一那樣的例子則相當普遍。兩者面臨同樣的問題,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因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它們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學校應該作何選擇?為什么?本文試圖反省這些問題,力求從觀念上厘清、策略上探索特色學校建設之路。
二、特色學校建設:從依附到內生的嬗變
為了理解特色學校問題,有必要把它放到一個歷史的、全球性的背景中去考察。特色學校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國別現象。它首先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稍晚,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其中以英國的專門特色學校(specialist school)、燈塔學校(beacon school)和美國的藍帶學校(blueribbon school)、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學校(magnet school)等最為知名,也最受關注,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通過考察這一現象產生的政策背景,我們可以發現,特色學校問題的突出,跟以下幾股力量的推動直接相關。
首先是市場力量。這體現為教育產業化背景和教育中市場機制的引入,打破公共教育服務的政府壟斷,建立教育服務的“生產者市場”,即形成多個相互競爭的教育服務提供者,旨在提高辦學效益,促進教育服務類型和風格的多樣化,為教育消費者提供廣闊的教育選擇空間,改變以“生產者主權”為核心的僵化的教育服務運行機制。其次是社會力量。這體現為教育權利下移和分散化,反映了社會對學校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在此之前,教育的主要問題“不是促進多樣化,而是創造一個穩定社會所必要的共同的社會價值的標準”
“我們在今天的問題不是強使人們一致,而是我們受到過多的一致性的威脅。我們的問題是扶植多樣化……”于是校本管理的概念被提出。校本管理把辦學自主權下放給學校,通過學校全員甚至包括社區和家長在內的聯動系統參與辦學,激發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其背后的假設是:由外界強加的教育決定剝奪了學校相關人員的某些權力;學校是教育系統中的基本決策單位,因此應該賦予學校識別學生需要并對之作出反應的權利;對某一問題了解最多的人最可能作出明智的決定;與學校系統相關的人員有參與學校決策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辦學資源組織開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規劃、決策和研究等各項活動,提高辦學效率和質量。最后是政府力量。這與教育分權化運動有關,這些改革的核心就是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體現教育的專業精神,調動以學校為基礎的所有最了解教育實際情況的各方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自上而下的“應用一推廣式”辦學模式為自下而上的“民主—創新式”辦學模式。長期以來,無論是中央集權制還是地方分權制國家,作為基層教育單位的學校都缺少必要的辦學自主權。學校一直扮演著中央或地方教育政策執行者、專家或學者教育理論消費者的角色。學校這種被動接受式的運行模式,不僅造成教育主體“唯命是從”的依附性格,喪失了教育的專業自主精神,而且還造成了教育主管“政校不分”的體制弊端,影響了政府的應有職能行使。總之,特色學校通過倡導革新理念、自主權、合作參與等,反對同質化和依附性,強調專業自主和內在發展。
目前,
中國語境的特色學校創建與英美發達國家的情況有同有異。一方面,它要為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因此政府責任重大。然而另一方面是生存的要求,它得為自己擔責。從近年全國上萬家中小學校被關閉停辦的現象中,校長應當意識到,在生源減少、生源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市場機制的浪潮終將越過公共保護的門檻,直接吞并那些步履蹣跚的落伍者。這在中小學校發展的歷史上顯然不同尋常,對習慣于計劃和包辦的思維方式將構成挑戰。據報道,2008年,西部某地區啟動特色學校發展項目,規定一年內還找不準自己學校特色的校長將“引咎辭職”。此硬性規定出臺,令該地許多校長膽戰心驚,其影響迅速波及周圍市縣乃至全省。那么,創建特色學校究竟面臨著怎樣的矛盾和困惑?癥結何在?本文試從特色學校內在生成角度予以回答。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