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是學校群體成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逐漸積累共同創造生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及其活動結果,以具有學校特色的精神形態、制度形態和物質形態為外部表現,影響和制約著學校群體成員并代代相傳。學校文化從分類看有理念文化和具體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價值觀、學校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等;具體文化包括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網絡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等。 現代學校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學校深層次、高品位的建設。它不僅涉及人的行為,而且從價值觀這個深的層面引導人、塑造人,使人學會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從而學會怎樣做人;它是智能發展的超越,不僅僅去具體地影響、規范人的行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養。 理念文化建設 理念文化即精神文化,決定學校的辦學特色。十一學校的理念文化建設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辦學思想核心:改革、選擇、發展,這是十一學校的基本理念。我們崇尚改革,率先舉辦“國有民辦制”學校,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辦學價值觀: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學校。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尊重學生的教育,其實現途徑是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進行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辦學條件建設,實現有選擇而無淘汰的教育,致力于教育者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十一”精神:認真、負責、拼命干,團結、勤奮、爭上游;追求卓越,敢為天下先。“十一”精神是每個教職員工都必須具備的精神。 追求卓越,敢為天下先。“十一”人認同“領先一步,就領先一個時代”的思想,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實現了在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在教育教學模式上的創新。 “十一”人的基本發展觀:學習——發展——成功和奮斗——發展——成功。“十一”人獲得發展的基礎是不斷學習和不斷奮斗,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學校長期堅持制度化學習,舉行學術研討,舉辦專家專場報告和家長開放日,海納百川、薈萃優秀人才,吸納全社會的經驗智慧與先進理念,以實現學校的科學發展。同時,又不斷開拓新領域、進行新實驗,以勞動、智慧和創造,不斷向更高目標奮進。 具體文化建設 學校的具體文化即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十一學校的具體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教師文化建設。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職業、學生、教育教學等一系列問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是主流文化、理性文化、高雅文化,是教師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學校最寶貴的一種資源。教師文化建設的內容,包括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方式,具體包括教師觀念、教師行為、教學研究、行為風范和文化活動等。 2.學生文化建設。學生文化是學生群體具有的價值觀、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是價值觀。學生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以“十佳精神”為標志的學生觀念文化,“十佳精神”即“理想信念,不懈追求;挑戰自我,絕不言退;勤奮好學,艱苦奮斗;瞄準未來,全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讀自研、刻苦探索”的學習文化;以學生個體、班級面貌、宿舍的外在表現為特征的形象文化;以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等為基本形式的禮儀文化以及活動文化等。 3.課程文化建設。課程文化正在走向一種自主、自律、自為的教育文化。十一學校以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提出的“仁愛與情感”、“和諧”、“價值與信念”為現代課程文化的重要標志。 4.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學校網絡文化是在校園環境下,“十一”人依托網絡這個媒體技術共同學習、工作、生活,解決問題和面臨挑戰時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學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建設現代領先、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強化網絡德育意識、網絡法律意識和網絡資源意識,積極抵制消極文化的影響,引導積極的價值追求;開發優良的教學平臺和豐富優質的基于互聯網的網絡課程,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多種學習方式。 5.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度文化是學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為全體學校成員認同、遵循的主流物質與精神成果,體現學校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在現代先進管理理念指導下,構建激勵教職工終身學習,熱愛學校,工作充分體現研究性、創新性、高質量的運行機制,實現人文關懷,規范操作,形成學校特有的改革、發展、民主、科學、創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設的內容是建立“民主與法制、學習與創新、發展與誠信”的現代學校制度文化價值觀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6.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學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學校形象傳播給社會公眾的外顯性視覺對象,它是學校現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所“現代化建筑+花園式環境+濃厚文化氛圍”的學校,為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校園建筑布局、校園綠化美化、內部陳設布置和校園傳播設施等方面的內容。最近兩年,我們新建了將帥語林碑墻,裝修了作為歷史見證的校史紀念館,裝飾了分別具有“文學+藝術”、“科學+藝術”特色的初中樓、高中樓等。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實施:第一,營造學生餐廳、宿舍樓等生活場所的文化環境。第二,設置黑板報、櫥窗、閱報欄、標語牌和廣播等文化設施。第三,新建校內書店,在高中樓北邊建“松林書屋”。第四,更新、完善學生電視臺、廣播室的設備設施。第五,新建正校門,正校門的設計與修建要與新建綜合大樓相呼應。第六,新建綜合大樓,集體育館、音美樓、辦公樓和培訓樓于一體。第七,完善綠化景點,包括下沉廣場、庭院的設計與修建,道路及管線的規范整治,校園路燈、音響的設計與安裝。第八,新設校園雕塑,包括具有紀念意義的人物塑像、代表學校特色的“象型”雕塑、反映某種精神的抽象雕塑和純“美”的雕塑。第九,設計、制作十一學校標志,包括校牌、校服、校徽、校旗、校歌、校花、紀念品,如掛歷、臺歷、畫冊、文具、明信片、賀卡、紀念郵票等。 我們學校當前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現在文化的現代性、和諧性、獨特性等方面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對文化缺失的自省正是“十一”人不斷進取精神的表現。 《中國教育報》2004年12月21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