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13日上午十點,由北京站開往黑龍江省東部邊陲的知青專列,隨著汽笛的鳴響,離開了北京。火車行駛兩天兩夜后,停靠在邊疆小站迎春,等待我們的是站臺上一字排開的解放牌大卡車。我們是1966屆初、高中畢業生,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在852農場6分場4隊開始了共同的青春歲月。
有道是:
少小離家走北疆,滿臉稚氣心迷茫。
誰說不識愁滋味,此去何時見爹娘。
四季輪回十余載,青春拋灑潤沃壤。
枕邊常濕思鄉淚,起床即盼麥穗黃。
這些老照片,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淘洗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不變的是青春的風采。
這是一組女生的集體照,旁觀者無法區別張三李四,只能由每個人尋找自己的二十歲吧。
籃球比賽中的矯健身影有你嗎?
天津知青人人會唱京劇。這是張萬山吧?五個琴師的伴奏陣容。
萬尚賢、郝際隆、劉忠和胡仁鵬,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年級,成為朋友和兄弟。
身置邊陲農牧場,方知何謂烏托邦。
功勛老鐵護左右,姐妹弟兄齊成長。
探親假終于批下來啦!
大家相約在北京的公園,留下快樂的笑臉。
上圖:北京35中66屆高中學長盧自志和66屆初中學弟查良淳
下圖:北京35中66屆高中學長李大元和66屆初中學弟李寶成、查良淳
查良淳回京后,因嚴重眼疾造成視野萎縮,視力模糊,但是他堅強面對,認真生活,自得其樂。查良淳,請接受全體荒友最誠摯的祝福!
王玉芬和趙靜都是北京32中1966屆初中生,1968年7月到四隊,住在女生宿舍一室。
王玉芬與我們失聯多年了,率直、樸實的小芬,這些年你過得開心嗎?
那些夏天的傍晚,趙靜收工回來總是利索地洗完,搬個馬扎坐在門口,給大家騰地方兼看門。她穿著粉色的確良短袖衫 黑色的確良長褲,粉色塑料拖鞋,光鮮亮麗,披著濕漉漉的頭發,坐在晚霞的余輝里,一邊和我們說話,一邊呵呵呵呵地笑個不停。她特別愛笑,特別隨和,特別能忍耐,從來不說一句傷人的話。可是,趙靜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馬冬冬*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2年離開農場返京上大學。
人生感言:18歲那年,在這片遙遠荒涼的黑土地上,開始了走上社會的第一段歷史。在這里,我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完成了由青澀、柔弱,走向成熟、堅強的一段神奇的人生經歷。
馬冬冬和付琳是中學的同班同學,是在四隊睡一條炕的伙伴兒,是一輩子的貼心姐妹。
付琳*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艱苦迷茫的生活, 把我們這群年輕人聚在了一起,五十年的攜手同行,讓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人生苦短,世道紛繁,我會珍惜這份無價的情意至永遠。
萬尚賢* 北京86中1966屆初中生,1979年離開農場返京,同年在北京申通辦公設備公司上班,直到退休。
人生感言:青春雖已逝去,但是,純真的歲月已鐫刻在心里,珍藏在記憶里,難忘我們的知青歲月,難忘我們的青春年華,今天我們共同回憶那段同甘共苦的歲月。
王仁鳳* 天津79中學1966屆初中生,1968年10月到四隊,1975年返津。
人生感言:北大荒的磨煉,使我懂得了自信、堅強和寬容。
從13歲開始,就在一所中學一個教室里讀書,
從18歲開始,就揮汗如雨一起春播秋收,
睡一條熱炕,一起想家和做夢。
王連英*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8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十年的經歷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難忘的歷史時段,在那里我得到了磨煉,為以后漫長的人生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伍玲*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是我人生旅途的笫一站,這一站耗費了我們六年寶貴的青春時光。讓我從幼稚走向成熟。我感謝我的同學宿友陪伴我渡過那艱苦的日子,使我始終樂觀向上。
馮敬蘭*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1991年返京。
人生感言:18歲出門遠行,輾轉半生明白了一件事,人生其實很偶然,持平常心,自然地生活就好。
魯小芹*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5年離開農場,1979年返京。
人生感言:感謝編者,向我們的青春致敬。夕陽無限,愿我們共享未來。
記得吧?咱們剛到四隊時,住的是臨時搭建的灰色馬架子。邢隊長說,我們保證在上凍前讓同學們住上磚房。
上凍前,女生都搬進了新落成的紅磚房。王樹琴、紀衛藍、李銘和張延安,四個中學同班同學,住在女生宿舍2室。
王樹琴*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我感到有北大荒的黑土地墊底,什么樣的困難也能克服。
紀衛藍*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4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知青的經歷讓我們這一代人刻骨銘心,有著無法抹去的記憶,在我們身上留下深厚的知青情結,這種情結會隨著時間越發牢固,真情永存!
李銘*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一直在南方工作直到退休。
人生感言:走上人生第一步的艱苦鍛煉,受用一輩子,從此,不知什么叫苦,什么叫累。離開了同學及戰天斗地的“戰友”,才知道純潔的同學友誼,朝夕相處的戰友情誼多么重要,多么珍貴,這友誼銘記在心,伴隨我們一生,直到永遠。
張延安*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困境中結下的真摯友誼彌足珍貴,地久天長!
王繼東* 北京垂楊柳一中1969屆初中生,同年9月來到四隊。1976 年11月離開農場轉插河北,1978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四隊是一塊福地,使我們十幾歲的孩子 平平安安地走上社會,開啟了人生……
甘家惠* 北京32中1966屆高中生,1974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珍惜生命,珍惜友誼,讓每一天生活來得充實,平靜安詳地度過晚年。
馮火焰*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荒友深情陪伴并溫暖著我的人生旅途。
王莉*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8年9月回到北京上大學,畢業后留京工作、生活。
人生感言:歷經磨難,且行且學思。
盧自志* 北京35中1966屆高中生,1972年離開農場。1991年返京。
人生感言:在這個畫冊中看到了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身影!思緒頓時飛到五十年前那個終身難忘的日子。一聲號令之下,一聲火車的汽笛聲,把我們從溫暖的家,從生養我們的城市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從此開始了我們難以忘懷的一段北大荒歲月!但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確是真的!因為我們真實地生活過!少則三四年,多則七八年!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抹不去的記憶,都有自己切身的感受與體驗!那里我們揮灑自己汗水與青春!眼淚與艱苦伴隨著我們成長!感謝《荒友情深五十年》把你我的影像與文字聚合一起,使我們常常想起,永遠不會忘記!
田葆亮* 天津36中1969屆初中生,1970年6月到四隊,1979年3月返津。
人生感言:我一生最大的收獲就是北大荒煅煉的十年經歷,后來幾十年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困難不在話下。最留戀知青之間,老職工之間數不清的情義,單純的人際關系,是現在沒有的。回憶一生那段時間是最美好的,印象最深,最難忘記。雖然艱苦,苦中有樂,酸甜苦辣,經歷其中,感到榮幸,也是一種幸福。
北京35中的四李兄弟,李大元、李立、李京生、李寶成。上圖中間的小孩是遠道而來的高原弟弟。
李家的大元娶了上海姑娘王慧珠
李家的京生娶了天津姑娘談英
李大元* 北京35中1966屆高中生,1968年6月到四隊 ,1979年1月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一一我人生的起點和情感的歸屬。
王慧珠* 上海蓬萊中學1968屆初中生,1969年5月到四隊,1979年初離開農場回京。
人生感言:十六歲的我,第一次坐火車就是奔赴北大荒,十年的知青生活,讓我懂得了堅強、寬容和感恩!
李京生* 北京35中1966屆初中生,1977年1月離開農場上大學,1980年回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的八年,是人生的歷練。
談英* 天津25中學1969屆初中生,1970年5月到四隊。1974年10離開農場,回天津上學。1986年調回北京。
人生感言 :北大荒黑土地的錘煉,讓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健健康康才是福!回憶過去點點滴滴,心存感恩和美好!
李立* 北京35中1966屆初中生,1973年離開農場。1990年回京,1991年調深圳工作直到退休。
人生感言:一晃50年過去了,北大荒的生活經歷教會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最可貴的是我們這些荒友成為了真摯的終生朋友。
李寶成* 北京35中1966屆初中生,1968年7月到6分場,8月到四隊,1977年初離開農場,1978年返京。
(作為當年副指導員,團支書,組織了2006年部分北京知青回訪852農場6分場4隊的活動,隨后又陸續組織了上山下鄉40周年、45周年和50周年的荒友聚會。編者注)
人生感言:黑土地的艱苦歲月教會我實實在在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艱難和曲折的經歷讓我結識了忠實可靠的朋友。
李佩華*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8年離開農場,1982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讓我學會了堅強。
劉晏民*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9年離開農場返京,和周嶺生是夫妻。
人生感言:吃得苦中苦,方知福中福。
周嶺生* 北京35中1966屆高中生,1979年離開農場返京,與劉晏民是夫妻。
人生感言:我們在農場工作生活11年,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經受了艱辛、挫折和磨練,嘗盡了甜酸苦辣,學到了吃苦耐勞、不畏艱難、奮發向上和誠實守信的好品德,收獲了一個溫馨的家,受益終身。北大荒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們”民生組合“家庭的發祥之地。
安家瑤*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2年離開農場,1978年12月回京。
人生感言: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李文偉* 北京86中1966屆初中生,1979年5月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在北大荒11年的生活,鍛煉了我的意志,以后不論在哪里都能夠吃苦耐勞,真誠待人。
郝煥利* 天津39中學1969屆初中生,同年7月到四隊,1979年離開農場返津,1986年調北京工作。郝煥利是郝淑敏胞妹,李文偉之妻。
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吃苦了,付出了,對得起自己的青春。
邢淑燕*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9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平平常常總是真
楊德久* 1965年與胞弟楊德厚一起從北京來到四隊,1996年離開農場返京,2005年退休。
人生感言:情系黑土地,永記荒友情!
李國敏* 天津79中學1966屆初中生,1968年來到四隊。1996年從農場退休后返京,是楊德久妻子。
十年前,在得知開朗活潑的李國敏不幸罹患肺癌后,我們非常心痛,紛紛前去探望,奉上微薄之力。國敏以頑強毅力和豁達心態對待病魔,讓大家永久難忘。
國敏走后,大楊(德久)請來一眾荒友,表達感謝之情。
楊德厚、郝淑敏和他們的寶貝女兒
楊德厚* 北京96中1965屆初中生,同年9月支邊來到四隊,1988年離開農場返京。
郝淑敏* 天津79中學1966屆初中生,1968年9月來到四隊,1985年回到北京。
夫妻感言:我們在北大荒生活多年,經歷了艱苦的歲月,鍛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成就了我們的意志品質。一生問心無愧,退休后享受天倫之樂。
楊德祿* 北京26中1969屆初中生,同年夏天,16歲的小弟追隨兩個哥哥來到了四隊。1978年返京。
金衛東* 北京南苑中學1967屆初中生,同年12月來到四隊。1978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我的青春永駐北大荒。
胡更新*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4年離開農場,1994年回京。
人生感言:青春永遠是美好的,令人難忘的,北大荒肥沃的土地滋養了我們,使我們能勇敢地、坦然地面對人生。
徐產娣* 北京垂楊柳一中1969屆初中生,同年來到四隊,1975年5月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北大荒是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知青歲月不能忘,知青情懷不會變。
徐仲新* 天津79中1966屆初中生,1968年10月到四隊,1974年10月離開農場,1980年回到天津。
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度過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時光,我們拼搏奮斗用汗水和淚水書寫了這一段難忘的歷程。我們經受住了磨難,歷練了身心,使我們面對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堅強、更加自信。
高原* 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屆高中生,1974年離開農場返京。
人生感言: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們在北大荒雖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能交到這么多知己,這輩子沒白活!
董維林* 天津36中學1969屆初中生,1970年6月到四隊。1979年1月返津,在天津市茶業公司工作到退休。
人生感言:在北大荒十個年頭鍛煉了筋骨,磨煉了意志,廣交了生死朋友,終生不忘。
驚悉王洪敬去世,我們眼前立刻出現了一個梳著兩條長辮子、細高挑的小姑娘。
1969年秋天,北京垂楊柳一中69屆初中生王洪敬和她的同學們來到四隊時,年僅16歲。她們是1966年小學畢業的孩子,1968年進入中學,板凳還沒坐熱,就一鍋端去了北大荒。這個小妹妹怎么能早早地離開我們呢?
找到洪敬和荒友姐姐們的合影,僅存紀念。
三個羊倌
在紀念45周年時我們編的荒友回憶文集《我們共同的歲月》里,她們三人從各自的視角回憶放羊的生活,那些有趣的細節,獨特的體驗,對小羊羔、牧羊犬、小狍子的體恤和愛憐,如質樸動人的畫面,一卷卷徐徐展開。更可貴的是她們對師傅老卞(58年轉業軍官)的感恩和敬意。
感謝命運,讓我們在一個學校讀書,成為永遠的學姐學妹。
在一個連隊勞動,一起度過青年時代。
斗轉星移回故里,力挽已逝好時光。
凡事均需從頭起,公私兩濟各自忙。
忙歸忙,想念還要常常聚。
合影中的張孝惠,北京27中1965屆初中生,同年分配到852農場。和山東1959年支邊青年、四隊副指導員董永久結婚。
上: 為了歡迎遠道而來的老北大荒人,我們一次又一次聚在一起。
下:在大楊(德久)哥的家里,不知道都有誰,不知道吃過多少次他親手做的老北京炸醬面?
2006年7月,參加北京科技會堂紀念852農場建場五十周年大會,大家商定回訪北大荒。
在科技會堂外的合影,本是18人,每張都少一人。看看少了誰?
2006年7月,李寶成、李京生等10位荒友回到852農場,看望老同志。
李寶成帶領我們去拜謁邢連長夫婦墓地,因雨后道路泥濘,無法接近,只好站在公路邊遙祭。李寶成剛說了一句“邢連長、江大姐,我們來看你們了”,便突然哽咽。我們都理解他為什么邊哭邊訴,人人都悄然落淚。為了自己的青春時代,為了曾經得到的全部關愛與呵護。
我們回到四隊,挨門挨戶看望老同志。
李寶成后來在文章里寫到:想當初我們十七八歲的小青年,來到幾千里之外的北大荒,父母夠不上,管不了,就是連隊的領導、老職工們呵護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的成長。如今我們快到花甲之年了,是應該報答、謝恩的時候了,可惜很多老人已經故去 不給我們這個機會了。所以,當我們遙拜邢連長、江大姐墓地時,只有失聲痛哭。……我發誓,請你們的在天之靈相信,你們的高風亮節,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劉晏民、周嶺生夫婦看望老同志劉國英大姐。
劉晏民曾經在豆腐房干活,是劉大姐手把手教會了她做豆腐,她在回憶文章里稱她是最美的北大荒人。
邢淑燕看望老車長盧令謀和白廣田。
她的學生們也來看她。
2008年6月,是我們上山下鄉去北大荒40周年,這次聚會在軍都山的度假村,李寶成組織安排。
曾經的指導員董永久也隨愛人張孝惠回到北京定居,夫婦倆也參加了聚會。
2013年6月,荒友們再次相聚,紀念我們去北大荒45周年。
為了45周年的聚會,我們編輯了荒友愛屋的博客文集《我們共同的歲月》自印本。
2006年3月8日,馮火焰和王樹琴在新浪網站成功注冊了博客“荒友愛屋”,旨在虛擬空間創建一個荒友聚會、交流的平臺。那時,網絡博客剛剛興起,我們都不太熟悉,有的甚至還不會上網,沒想到次日一天就有14篇文章貼在愛屋里,以后的日子更是絡繹不絕。七年間,大家共發表博客文章700多篇。我們精選了87篇文章結集印發。
《我們共同的歲月》是一本和北大荒有關的書,是一本和青春有關的書,也是一本反思人生的書。
人生不是財富和名利,人生只是經歷和體驗。無論歷史拐了多少彎兒,青春的經歷都是我們寶貴的珍藏。無論時代發生過怎樣的謬誤,為人民為祖國的奉獻精神都值得傳承。無論我們身居何處,心中不變的是對北大荒永遠的敬意和懷念。
風云際會幾十載,難忘初遇草辮房。
相逢尚能道姓名,童顏盡退寫滄桑。
1961年,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教研基地的女附中招收了第一批五年制實驗班學生,1966年畢業。在四隊的八位高中生學姐中 ,有七位都是實驗班的學霸。
2018年6月23日,荒友們歡聚一堂,隆重紀念上山下鄉50周年。半個世紀過去,我們從青年走到老年。李寶成組織了這次聚會。
干吃不胖,堅持五十年“細高挑”的人,只有她倆了。
別看頭發白,皺紋多,他們并不是我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學長。
誰說我們不是兄弟姐妹?
型號不一樣
模樣怎么越長越像?
北大荒老領導、老同志和荒二代弟弟妹妹每一次來京,都是我們團聚的日子。
多位荒友幾次專程去山東看望老同志。
幾十年前,少不更事的我們在北大荒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是你們的幫助和愛護讓我們打下了人生堅實的基礎。
終于見到了你們,只為當面說一聲謝謝,謝謝你們!
北京的荒友們每年都去董永久老指導員家里慰問。山東支邊青年和北京知青已經成為親人。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已經成為祖父母。看著第三代健康快樂地成長,生命的薪火就是這樣代代相傳。
昔日同享苦和樂,而今皆為美華章。
古稀花甲再團聚,一代風流仍輕狂。
祝福大家,祝福每一位荒友健康快樂!
世紀過半 容顏已變 回望當年 英姿翩翩
不經風雨 何以參天 昔日嚴寒 卻覺溫暖
癡心未改 品格依然 以往碎片 今成美篇
感謝編輯 眾人奉獻 姐妹弟兄 再盼團圓
編輯: 王樹琴 馮敬蘭
文字: 馮敬蘭 李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