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過,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是看到一首詩詞,意思也許能大致理解至少能猜出來,而格律及平仄也沒有問題,但是怎么讀都別扭,很不通順,就像一鍋夾生飯,在如今的網絡詩壇,煮“夾生”飯的詩者不在少數。
七律·趙州橋
(下平二蕭韻)
自古趙州煙雨瀟,李春典范念奴嬌。
千年穩續鶯啼序,萬里通歌石拱橋。
多麗滿江紅日映,無憂一葉落花漂。
人生如夢將軍令,漫漫征途慰遠遼。
這是我在一個群里看到的一首吟趙州橋的七律,作者還標上下平二蕭韻,看上去格律倒也正規,但是除了幾個詞牌名比較熟悉,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說什么,想表達什么?堪稱神作,我現在讀來還直流虛汗。
反過來讓我們看看古人是怎么寫詩的?
馬上作
明/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邊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這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代表作,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是口語,在此詩中,非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流暢,恰到好處。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太白的小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自然樸素,感情濃郁,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小詩如同口語樸素流暢,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李白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同時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每每看到老杜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的天吶,好神奇啊,信手拈來,自然流暢,讓我真的體會到陸游所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文無定法,詩無成法,發乎內心,應乎自然,是為作詩之道。(部分資料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幽蘭飄香,醉月詩苑主編,農民,詩詞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