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點:
學歷水平不等于崗位水平,對自己有清晰認知。
教要教在學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處。
備課要“目中有人”。
教育腳步有深有淺,適當停下來深入思考哪些是對和錯,從而摸清規律
學歷水平不等于崗位水平:清醒地認識自己
做教師,身教遠遠重于言教。《論語·子路》篇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經常和年輕教師講,教師對學生的作用,絕對不會是零。教師工作無時無刻不是你世界觀、人生觀的亮相,你整天和學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自然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認識自己,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有一次批改作文,對面坐的是個語文老教師,他看我寫睡著了的“著”字,羊字頭下面一個目,我把羊字頭斷下來了。他看到了,就對我說:于漪,你要知道,你寫錯了就會影響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寫一個錯字,可能這個孩子一輩子就寫錯了。這樣的教導,我真是刻骨銘心啊。從此我不敢有絲毫懈怠。我想做教師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謙虛謹慎,好學不倦。我下定決心要拜眾人為師,兩把尺子伴隨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專門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專門量自己的不足。
一把尺子量別人的長處。每次開教研組會,我都拿本子記。每個人思考問題都會有很精彩的地方,我用心聽,認真記。我體會到教師要學會借腦袋,要博采眾長,把別人所有的長處、思考問題的結晶都學過來。我不斷地“照鏡子”,尋找自己的不足。
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課上下來我都有“教后”,每堂課都要反思。“教后”記兩點,一是記學生的閃光點。當孩子學習全神貫注的時候會超水平發揮,往往超過我備課時的所思所想,這是孩子創造的火花,我要把它記下來。二是記自己的不足。不管備課的時候多么認真,但是當孩子的主動性發揮出來以后,就會發現自己的準備總有這樣那樣的漏洞,因此我就記下自己的不足,這樣長期下來就掌握了教與學的規律。
一輩子自我教育:學而不厭、勇于實踐
羅曼·羅蘭說過,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都標志著前進的一步。每次課上下來認真思考,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錯誤,因此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在我的教育生涯當中有兩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學而不厭,一根支柱是勇于實踐,兩根支柱的聚焦點是反思。
第一,學而不厭。要誨人不倦,首先要學而不厭。一個教師學不好,就無法擔當教書育人的重任。關于學而不厭,我想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重要的理論要反復學。一定要武裝自己的頭腦,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現在教育問題紛繁復雜,不用正確的觀點來思考,就會非常茫然。二是要緊扣教材深入學。教要教在學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處。《后漢書·列女傳》中講:“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就是用古人講的這種精神來學習的。學習是光榮的荊棘路,教師沒有豐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點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讓孩子在每一堂課都興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養料的。
第二,勇于實踐。教育事業是實踐的事業。教育不是說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來指導,非常重要。我養成了嚴謹的習慣,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不斷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教師要努力攀登,追求理想境界,也就是說要不斷地自我超越。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覺得,作為教師,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斷地努力攀登。
我上課是從來不帶教案的,拿著教案怎么面對全體學生?你要察言觀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備課的時候要備得十分熟練。備課要目中有人,我們所有的學科都是為了育人,這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就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把學生蘊藏的潛能通過教師的開發把它變成現實。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僅要走進學生的知識世界,而且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我所寫的幾百萬字的文章,都是教育教學中學生幫我出的問題。針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要思考、要學習、要探討、要試驗。年輕時,我每次寫詳細的教案,把自己上課要講的每一句話都寫下來,然后認真修改,把可有可無的字去掉,把不符合邏輯的地方去掉,然后把它背出來再口語化。我每天要走一刻多鐘才能上公交車,于是就利用這一時間在腦中過電影。我怎么用精彩的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這堂課怎么鋪開、怎么發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收尾,一個個環節都考慮好。就這樣用以死求活的辦法大概搞了兩年,力求“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我自己的體會是,當我對問題透徹理解的時候就能一語中的,因為我對這個問題認識得很深刻;如果我對這個問題有些含糊的時候也是我廢話最多的時候。我一直和年輕教師講,你一路走過去,教育腳步有深有淺,你要停下來,深入思考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規律了。
課堂教學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師絕不能做教書匠,不能只是灌輸知識。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我在80年代就在課堂教學中試驗了,絕對不是“我講你聽”,“你問,我回答”。課堂教學要多功能、立體化。要以學科智育為核心,融合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教學是立體的,育人和求知應該互相滲透。語文教學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有教育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因此,所有課程都要能夠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教師責任大于天: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師身上
退休以后我主要抓教師教育。教師教育可以說是我的一個期盼,從70年代末開始我就一直帶年輕教師。教育的希望在青年教師身上,所以多少年來我對教師教育非常重視,手把手地教。校長是培養教師的第一責任人。良好的習慣能形成良好的素質,良好的素質能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因此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我做校長,頂大的事情就是培養青年教師。我出入課堂聽課,聽完課就評,聽一節課,起碼評兩三節課,要站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高度來評課。
我倡導的是“活的教育學”,要讓老師覺得上這堂課是師生都有收獲的,要知道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不足在什么地方,為什么不足,怎樣改進。人是要靠培養和鼓勵的,不足的地方,我們具體指導,因此我們年年有提高、有發展。
我一輩子做基礎教育的教師,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體現的。我一輩子上下求索,就是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學生能成為龍的脊梁。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教育事業是常青的。我們的希望在中青年教師身上,你們手里掌握著國家的未來。同時,育人先育己。我一輩子走的是同學生一起成長的路,在教育學生的同時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國心的中國人,成為一個能和學生知心教心的教師。
我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老師,絕不是一句空話,我一輩子都在學,不斷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不斷地反思,我一輩子上的課,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學生心中的。我希望中青年教師人才輩出,創造教書育人新業績。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通過我們的艱苦奮斗,把這個理想變成光輝的現實,理想實現之時,就不僅是全國的創新,在世界上也是了不起的創新!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