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王振雅)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4月18日晚22時,中國臺灣省花蓮縣(北緯23.94度,東經121.43度)3分鐘內連續發生兩次地震,分別為5.1級和6.1級,震源較淺為7000米。當地居民家中震感強烈。
健康時報記者根據中國地震臺網不完全統計發現,從2021年1月1日至4月19日,我國已發生地震約177次地震。其中發生5級以上地震為10次,大部分發生臺灣地區,達7次。
對此,原中國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副隊長、中國國際救援隊副隊長劉向陽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最近幾年,地震確實比較頻發。有可能是全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不過,地震是一種復雜的地球運動,成因和規律仍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采取預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中國地震臺網地震記錄截圖。
從全球看,共分三大地震帶,即環太平洋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海嶺地震帶。劉向陽介紹,而我國處于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之間。臺灣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地震頻發。
而本次臺灣地震,在距離臺灣800公里的杭州,居住高樓的居民也感覺到了震感。浙江省地震局表示,大家不用擔心,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和材料高于普通建筑。在發生地震時,居住高層居民不要著急往外跑,就地做好伏地、遮擋、手抓牢。等地震過后再疏散撤離。
浙江地震局介紹,此次杭州高樓居民感到震感,但地面卻沒感覺。因為,地震時產生的地震波經過長距離傳播其高頻成分已逐步衰減,到達杭州時,地震波以低頻波(長周期)為主,波長很長。而樓體越高,樓體的自振周期越相近,從而發生共振現象,震動也就越明顯。另外,因為杭州市的建筑地基主要是軟土,對地震波有放大效應。地震一來,對自振周期超過1秒的高層建筑,很容易與被軟土放大的長周期地震波產生共振,因此震感強烈。
劉向陽指出,面對地震災害,無論是大震還是小震,人們都要根據情況選擇正確的逃生方法。原則上,人們首先要避險,然后是逃生。但也存在特殊情況,比如小震看起來傷害較小,但有可能由于房屋老舊、防震能力弱等因素,對人造成二次傷害。
“如果是在低樓層,出現地震,民眾還是要逃離建筑到空曠的地區等待救援。如果是高樓層跑不掉,那則是要尋找狹小空間進行避險。參與了很多地震救援發現,往往在狹小空間避險的居民,往往存活率更大。”劉向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