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這股情懷宣傳的洪流攜帶著看了電影,誰知竟然看的很尷尬,是真的很尷尬。
這部電影真的是所謂第四代導演的遺作嗎?所表現的情懷真的有那樣的飽滿嗎?真的值得監制過《頤和園》《蘋果》的方勵下跪嗎?別說是為了報答老導演的提攜之恩,可是老導演斯人已逝,票房高低又與人家有多大的關系呢?作品好壞,大浪淘沙自有公判,單單用票房來衡量應該也不是真正追求藝術人的初衷。
電影真的很一般,一開始字幕旁白響起,以為是把電影玩到稔熟者的返璞歸真拍法,誰知旁白竟是從頭到尾,好多是說心理活動的,演員的表演都一目了然了的,還多加一句介紹,還是一個細節都不拉,好畫蛇添足啊,觀眾的理解能力有那么差嗎?
少年天鳴學藝那段算是有意思的,可是如此場景,從小到大的教材里寓教于樂的故事書中都有大量的涉及,不算上新鮮。對于傳統技藝的學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以看《霸王別姬》的寥寥幾筆,深刻又令人難忘。本來感覺點題的《百鳥朝鳳》吹奏會有大亮點,無論是學還是最后的學成的表演,都會讓人耳朵享受的。可是通部看完,真的感覺不出,還沒有我在村里聽到樂匠表演的歡騰熱鬧。陶澤如扮演的師傅與長笛洋樂隊對陣那段,真有必要吹出血來嗎?這時天鳴怎么還不會一鳴驚人去救場。連這點能力都沒有,怎么擔當起傳承的重擔。也許導演更加想表現現代社會對傳統手藝的不屑和輕浮,可是就電影里表現的嗩吶演奏即說服不了我們眼睛更說服不了我們的耳朵。故事太中規中矩,看了開頭就能知道結尾,還最后拿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救陣,變相的更是說明了嗩吶表演的氣數已盡。
現實中嗩吶表演真的是沒落了的嗎?實在不敢茍同。我所在的地方今年有好幾個老人去世,可是都是請了嗩吶吹打的。現在農村的婚喪嫁娶都會請各種各樣的歌舞團,可是歌舞團是魚龍混雜的,里面的人員不但有跳脫衣舞的,還有唱戲的,不但有唱流行歌曲的,還有武術雜技表演的,不但有搖滾樂,還真有吹嗩吶的,這種鄉間歌舞團表演的種類很繁多,是滿足著村里各色人等的需求。他們也很不易,是人們喜歡什么他們表演什么,怎么賺錢怎么來,比現在電影市場還商業化的。我們繼續往前追溯,其實之所以成為嗩吶表演者,還不是因為有好的收入有孝子賢孫由衷的尊敬讓他們體面。別說是什么純粹的藝術,感覺所有的戲曲誕生之初,都是沖著娛樂,沖著歡騰熱鬧,沖著讓人內心情緒能舒暢發泄去的,物質的回報是從業者精益求精的動力。它們最初誕生所背負著的懷疑鄙夷眼光,絕對不會比現在的流行音樂少的。情懷這東西,想想懷念懷念就行了,而把它上升到其它地方或者過度的解讀都會讓人反感的。
還有對于傳統民間匠人的表演,無論是評書,無論是打鼓,無論是嗩吶,它們的存亡只會隨著它們是否匹配這個大時代而被去留,不會因為個別的人為原因而興衰,也許還有一種傳承的方式,就是改變。把這些傳統藝術的基因打亂,再重新編排,融入這種那種未來的藝術形式中,想想這也是它們最好的歸宿,也絕對是最終的歸宿。想想我們現在杞人憂天的大批量非物質文學遺產,在五百年前很多是還沒有誕生的吧?它們也是取代過其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縱觀歷史橫流,它們不比別的更高尚的。
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發掘和培養了大批量的導演,也影響著現在和未來的電影進程,可是這些想報恩的后來導演們,你們請用你們自己私人的報恩方式,不要集體的在這里那里來上一段,你們捫心自問,這電影真的在你們心中有那么好嗎?有時候真的很討厭這樣人云亦云的感情情懷洪流,把清醒的沖刷得麻木,把有自己尺度把握的沖暈成是非不分,中國電影的假大空在這部《百鳥朝鳳》還有引起的一系列事件中被暴露的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