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靠啥養老呢?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已經說了兩三千年了。孟子見梁惠王時,說了這樣一段話:'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農村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從2011年開始農村養老政策實施之后,年滿60歲的農民就能夠每月領取到基礎的養老金55元,今年農村的基礎養老金上調到70元。
對于目前農民來說他們依舊采用著傳統的養老模式,子女供養、以地養老,每個月70元的養老金就能夠幫助農民養老?這無異于癡人說夢,但全國面臨養老難題的農民數量非常巨大,想讓國家按月給每位農民發放退休金,這也是不可能的。
買上社保農民和城里人一樣了,農村人城里人都可買養老保險了。這幾年興起了“買退休”,不少老人把自己攢了一輩子的錢拿出來用于“買退休”。買退休指的是,一次性補繳15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女滿55周歲,男滿60周歲,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有了這筆錢,農村老人生活也有了保障,不用擔心生活問題。男滿45周歲、女滿40周歲,補繳年限自定但不得超過10年;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可一次性補繳15年。補繳時一般執行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按照20%比例進行補繳養老保險費。如部分地區補繳1年需要6295.2元,補繳10年62952元,補繳15年需要94428元。根據補繳金額,以及各地政策不同,每月可以領取800~1300元養老金。每月領取800元的情況下,需要9.8年才能領會當初補繳費用。如果再加上利息,至少需要12年才能領會補繳費用。在60周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的情況下,需要到72周歲才能夠本。當然未來養老金還有可能上調,到時候可能70周歲就可以夠本了。參保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后死亡的,個人賬戶的儲存額尚未領取或未領取完的,個人賬戶儲存額或余額中的個人繳費部分(連同本息)一次性支付給法定繼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但不得不說補繳費用并不是所有農村老人都能拿得出來。
按照現行的農村養老政策,多元化的農村養老模式已經勢在必行,建立農村養老人集中居住區,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養老服務,同時全方位構建農村養老體現,促進農村養老失業、養老產業的發展,這才是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根本。
合作社入股靠譜嗎?
從古至今,土地就是農民賴以生存生產的基礎,如何在保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農民享受到土地及其附加值帶來的利益,這不僅是民生問題,也關系到未來農業的發展。當前,土地流轉和土地入股都搞得如火如荼,土地流轉和入股到底哪個好呢?
土地流轉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土地流轉的方式,看似不錯,但實際上農民沒有享受到產業增值后的收益。比如不少合作社還從事糧食倉儲、烘干、加工等,所得收入遠高于基本地租,但這和農民沒關系。
土地入股是指將農民的土地折算成股份入股合作社。比如你家有10畝土地,你以這1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種植、經營、管理、核算,最后扣除生產成本、公積金、風險金等提取費用,剩余部分按10畝地折合后的相應股份,給予分紅。
土地流轉:有好處也有擔憂
1、外出務工者能掙兩份錢
土地流轉對外出務工農戶來說,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每年獲得穩定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從繁重的土地勞作中解放出來,在二三產業中獲得收入。
2、農業種植大戶可以“大展拳腳”
土地流轉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讓農業種植大戶有了施展“拳腳”的舞臺。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建設現代農業種植基地,改變傳統種植方式,集中生產,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收入。
3、家庭農場發展:最怕流轉土地不穩。土地流轉是家庭農場發展的關鍵。家庭農場大部分土地必然是通過流轉得來,而流轉而來的土地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家庭農場每年經營的土地規模變動太大,顯然是對農場經營極端不利的。土地的流轉如果大部分是短期的,家庭農場就難有專心經營的積極性,家庭農場主也不會在短期承租的土地上做長期的投資,這對于農業生產也是不利的。但是,外出務工的農民是否愿意長期轉租土地,取決于外出務工農民對于自己在城市立足可能性的考量。如果城市始終視農民工為過客,那么農民工也難以在城市找到歸宿感,農民工有葉落歸根的想法,就不會將自己的土地長期轉租。
土地入股有啥好處?
1、產業可增值,農民可增收
合作社由過去的土地流轉承包,變成土地股份,能夠讓農民分享到產業增值的收益。不少合作社還從事有糧食倉儲、烘干、加工等,所得收入遠高于基本地租,如果只是土地流轉,農民無法從這些延伸出來的產業環節分得利益。
2、入股農戶參與經營決策。
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后,農民參與生產經營所有環節。入股農戶通過全程參與合作社經營決策,能夠增強農民民主管理的意識,同時對于提高農村基層管理和民主化水平,大有幫助。
3、調動生產積極性
在收益分配管理上,股民分紅和產量效益直接掛鉤,大家都想把蛋糕做大,鉚足了勁兒在想法子節約成本、提產增收。效益好分紅就多,這就能直接調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
4、無需外出也能把錢賺
除了種糧增收,有意向的農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有些科學施肥、打農藥等技術活兒,需專業、懂行的農戶來干,所以這部分農民除了每年的分紅外還能額外賺一份工資。
土地到底是流轉好還是入股好,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視各地的具體情況而定。土地經營權改革,需要試點先行,在封閉的環境內找到適合推廣的模式。土地入股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或許更多更實惠。特別是要尊重農民朋友的意愿,不能一刀切。
警惕!'農民專業合作社'變臉'農村信用合作社'吸收存款!
農民專業合作社到底是干什么的?能面向社會吸收存款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國務院《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級管理條例》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成立。根據上述規定足以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是金融機構,更不是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村信用社代辦站,開展吸收存款業務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農村專業合作社向儲戶出具的不是存單,也不是存折,而是入股單,那么該入股單是否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13條規定的,合作社成員對合作社的出資?
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經營性組織,同公司或者企業的股東一樣,其成員依法應當予以出資,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用。但出資不限于貨幣,國務院《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級管理條例》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等能夠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成員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由全體成員評估作價。成員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等作價出資。可見,該出資并非貨幣,貨幣以外的其他財產也可以作為出資的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該出資并不像存款,只收利息不牽連盈虧,根據上述法律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的出資是要為該合作社的經營承擔風險的,成員應當以出資承擔合作社經營的虧損,而并非只贏利息不承擔虧損。故,以向農民吸收存款的方式作為法律規定的合作社成員出資是錯誤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農村專業合作社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成立,顯然不能從事吸收公眾存款的業務了。
由于農村專業合作社法所規定的,成員出資與吸收存款業務極容易造成混淆,已有“農民轉也合作社”向著“農村信用社”的模式發展,吸收存款并設立代辦站。建議相關部門盡快予以明確,避免廣大農村,廣大農民誤將“農民專業合作社”認為“農村信用合作社”。
XXX村村民,盼來了他們的“年終獎”——村里種養殖合作社的分紅,總金額1311.5萬元。召開2013年分紅大會,分紅金額達1311.5萬元。現場,重達312斤的人民幣現金一捆捆整齊地放在臺上,340余戶入股村民排隊領錢,最多的一戶領到了30萬元,最少的也有近萬元。有村民說,數錢數到手都軟了。村里合作社分紅,今年已是第三年,也是金額最多的一年,村民領到了30萬元。“天冷,數了半天,手都數軟了,都還沒有數清楚。”村民入股分紅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貸款分紅,一個則是民間資金分紅。“貸款分紅是由公司和合作社擔保,貸款貸給老百姓,老百姓再拿來入股分紅,貸款的利息每一年是還9%,但分紅給老百姓是20%。其中有11%的差。合作社的巨額分紅就是這樣來的,存在大量的金融風險和非法集資行為,數百村民從銀行貸出近1億元人民幣的款,貸款的利息9%,然后借給農旺合作社,分紅給老百姓是20%的借款利息,20%—9%,村民得到11%的利息差。可以說是無本生利的好事。銀行貸款是需要抵押品的,估計合作社實業不多,農民可能會拿自己的房屋及土地抵押,萬一農旺合作社每年近1億元的投資失敗,村民可就無立錐之地了。
綜上,合作社入股,土地入股最靠譜,集資抵押需三思。
實現“老有所養”,應對銀發社會,光有錢不行,畢竟養老是一件系統性工程,還包括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等;但是,沒有錢又萬萬不行。
我們無法回避養老,更無法回避養老金。我們都將老去,區別在于是否優雅。誰都不愿意晚景凄涼,誰都想晚年生活更有品質。“老有所養”不會、也絕不能是一句空話,讓我們看到了體面養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