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正
來源公眾號:律新社
編者按:
顧問的單位數量多了,不少律師都面臨著客戶管理的難題——傳統的“點對點”式服務耗時耗力且成本太高;不精心維護又難免與客戶關系漸疏漸遠,最終可能面臨著“分手”的尷尬局面。新媒體時代,如何用最時尚的方式來創新法律顧問服務,既保證服務質量,又省下時間和精力,還能維護并加深與客戶之間的聯系?——打造屬于自己律師團隊的微信公眾號!有的律師想到了,也做到了。
“青青和牛牛,雙劍合璧走律途,青牛閣與您,紅塵結伴闖江湖。我們有最認真負責的律師團隊,付出12分的努力,用我全心全意,換您稱心滿意。”這一番充滿豪情俠氣的話語,正是微信公眾號“青牛閣”的介紹。
名字如此文藝的一個公眾號,內容卻相當專業,從招工審查、合同簽訂,到民間借貸、公司章程,還有股權激勵、私募基金等等,個個都是中小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法律“痛點”。
一個是齊耳短發,干練自信,一個是長發飄飄,活潑幽默,這兩位律界“俠女”,如何把一個小小的公眾號打磨成能同時服務數十家企業的法律顧問“倚天劍”?且聽“青青”和“牛牛”——沈岱青律師和牛伶律師慢慢道來。
“為什么不開個自己的公眾號呢?”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勝訴,沈岱青在案件代理中所體現出的專業和敬業為自己逐漸贏來了更多的客戶,訴訟后甚至有對方企業感于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庭審中的據理力爭而邀請她擔任自己的法律顧問。
由沈岱青和她的律師團隊所提供法律顧問服務的單位在短短幾年內就達到了數十家。
“以前用郵件溝通,顧問單位來一封我回一封,‘點對點’服務,有時候也會在微信上解答問題,但這都太費時間了。”沈岱青說。當顧問單位數量增多,如何能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用一種更高效的方式來完成法律顧問工作就成了沈岱青一直思索的問題。
她注意到,雖然顧問單位所遇到的法律問題在細節上不盡相同,但由于其服務的多為成長型的中小企業,遭遇的問題也往往集中在勞動、合同、借貸,和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股權激勵等方面。
“非常巧合的是,在為一家顧問單位完成員工持股計劃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又陸續有多家單位‘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沈岱青說,“而且企業穩定發展后,越來越多的顧問單位出現了解決法律問題之外,樹立企業形象和打造企業文化的新訴求。”
靈感在一次周末午后的“刷朋友圈”中悄然浮現,“各個律所都在積極開通微信公眾號,為什么我們不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律師團隊的公眾號呢?”沈岱青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團隊律師牛伶,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打造“青牛閣”,嘗試用公眾號的形式來統一服務數十家顧問單位。
分工協作、雙劍合璧
2016年11月1日,“青牛閣”正式開閣了。
由于顧問單位中有不少文化創意類企業,“青牛閣”上線之初就非常有針對性地推送了《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法律風險及防范》和《新形勢下文化創意企業面臨的七大風險》兩篇文章,對文創企業的風險防控進行了指導。
此后,“青牛閣”又針對在法律顧問服務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陸續推送了《5大審查,幫你規避招工風險》《10招實現企業活動中的合同法律風險控制》《公司章程可以自主約定的重大事項(系列)》以及《私募基金開放注冊情況》等58篇文章,都收獲了顧問單位的良好反饋,逐漸培養了自己的“粉絲群”。
不少顧問單位的負責人還會在私下里和兩位律師反饋交流。“這就大大加深了我們和顧問單位之間的黏度。”沈岱青說,“不僅現有的顧問單位除了公司整體搬遷至外地經營外,很少發生要求更換律師或不續約的情形,而且‘青牛閣’的一些讀者現在也變成了我們的客戶。”
“他們之前可能只知道有一個‘青牛閣’,有一個沈律師,但在閱讀文章后發現里面講的問題正是他們所面對的,就會提出合作意向。”牛伶律師說道。
牛伶曾在檢察系統中從事過7年法宣工作,文字能力十分出色,“我還做過12年的語文課代表呢!”她俏皮地笑著說。牛伶律師扎實的文字功底成了“青牛閣”能順利上線運營的重要保證,目前公眾號圖文的編寫、推送和后臺維護都是由她在負責。
“沈律師對熱點問題的把握非常精準。”牛伶說道,“通常她會針對顧問單位遇到的問題先搜集好大量的素材,我仔細閱讀那些長篇大論后,用類似做筆記的方式提煉出最核心的內容,轉化成讀者容易接受的語言,再配上一些貼切好玩的圖片編排成圖文發送。”
“牛律師的文字功力沒得說,每次我給到密密麻麻的專業文章,她一兩個小時就能整理編排好。”沈岱青拍著牛伶的肩膀笑著夸獎道。
得到來自“閣主”的表揚,牛伶也笑了,“將心比心,這些文章主要是給顧問單位看的,肯定要讓他們以最舒服的方式來閱讀,誰也不喜歡看密密麻麻的文字,最后還不知所云,是吧?”
養成習慣,省的還是自己的時間
在做公眾號之初,沈岱青也受到了朋友的一些小小的“質疑”,他們覺得做公眾號費時費力,懷疑這么麻煩的一件事兒她能否堅持下去。
“其實做公眾號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不斷學習的過程。”沈岱青說,“一個律師不可能所有領域都擅長,之前遇到不熟悉的法律問題可能還得請教律所里的其他律師,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牛伶律師對這一點感觸更深,“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就及時彌補了自己的知識盲點或了解不深的領域,整理出來的文章就會比較全面。顧問單位可能這一家這一次遇到的是某一個問題,但通過閱讀文章之后就會對其他問題也起碼有了個印象,真正碰到的時候可以自己再翻看公眾號進行學習。”
“只要把做公眾號當成了一種學習的方式,養成了習慣,堅持下去就沒什么難的了。”沈岱青說,“而且這實際上也是為自己節省了時間,公眾號文章相當于打造了一篇篇法律指南,聰明的人讀了之后就會自己去學習使用,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再個別指導。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解決每個問題后不僅歸納總結知識點,還要形成模版,比如勞動合同或員工持股計劃,我們打造出一份最優模版,在為不同企業服務時只要針對各自情況再微調就好。”
“或許,可以稱之為法律服務產品化,打造模板的過程可能要耗費一定時間和精力,但標準化的產品可復制,長久來說時間成本會大大降低,畢竟對律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牛伶補充道。
“互聯網+”時代,線下服務仍難以替代
在任何行業都要和互聯網沾邊的時代,“互聯網+法律”也是時下最火熱的創投領域之一,一些網站也推出了網購套餐式的企業法律顧問服務,標價從每年5000至50000元不等。
“單從價格上看,這種網購套餐式的法律顧問服務就沒有什么優勢。”沈岱青評價道,“像這個網站,套餐中的合同審核和文書起草服務,這都是律師的最最基本的工作。”
沈岱青認為,律師在線下擔任企業法律顧問目前來說還是很難替代的,律師和企業長期合作,對相關情況了解得更為詳細、全面,而且能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及時預防和解決不同的法律問題,這一點互聯網的法律顧問服務產品是很難做到的。
“并且我們是一個小團隊,每個律師各有所長,沈律師比較擅長建筑工程、房地產、勞動糾紛和訴訟,而我比較擅長并購重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企業刑事風險,還有一位高丹律師比較擅長知識產權和家事糾紛,這樣我們就能為企業提供非常全面的法律顧問服務。企業實際上只需要支付聘請一名普通法務人員的成本,就能獲得一個‘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律師團隊提供的打包式法律顧問服務。”牛伶律師說道。
“現在中小企業的數量龐大,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需要律師來幫助解決,這一塊的市場是非常大的。”沈岱青補充說。
懂法律更懂生活
翻看兩位律師的朋友圈,最大的感受就是“精致”,不僅有美景美食,還有各種活動中的靚麗身姿。“律界俏佳人”中有她們旗袍的驚艷,“櫻你而來”10公里跑中有她們矯捷的身影,“婦女之家”法律援助項目中有她們默默的付出……
牛伶律師還有一個自己的公眾號“輕口味漫生活”,用精美的圖片和清新的文字記錄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有一次,一位顧問單位的女老板熱情地拉著我,說她在看了我推薦喝下午茶地點的文章后恰好要和客戶談生意,就選擇了其中一家,果然很好。”牛伶說,“開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這讓我感到我們和顧問單位之間不再只是工作上的合作關系,更是生活中的朋友關系,這也是增進我們和顧問單位黏度的一種方式。生活中也不只有繁瑣的法律問題,還有更多的美好等待我們去發掘。”
“既要踏踏實實努力工作,也要開開心心享受人生。這其實是我們和很多客戶共同的想法。”沈岱青補充道。
“有一次我悄悄問一位客戶‘輕口味漫生活’和‘青牛閣’她更喜歡哪個,她說,肯定是‘輕口味漫生活’!可見踏踏實實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開開心心享受人生啦!”牛伶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