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首都文明禮儀研究基地
摘要: 成人禮是中國古代生命個體成年的標志性禮儀節點。這個重要的生命節點性禮儀, 被我們拋棄已經有較長時間了。由于缺失這個生命的禮儀性節點, 我們實際上缺失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人生課程。本文探討成人禮的起源及價值,分析了中外成人禮的表現形式及其儀程,總結我國各地開展成人禮活動的實踐,提出全面恢復成人禮的基本構想。
關鍵詞:成人禮 文化內涵 可行性
人的生命過程,其實是由許多標志性的節點構成的。這些生命的節點,人們往往將其賦予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并用一定的禮俗儀程加以規約和承載。成人 禮意味著人的成年,表示應該承擔成年人的責任義務并享有成人權利,不僅對個
人具有重要的人生意義, 更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成年禮是為承認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而舉行的人生儀禮,是一個人由個體走向社會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一個人,當他經過漫長的生理成長和社會文化過程后,逐漸走向成熟,可以脫離親人的養育、監護, 能夠承擔起所在集體和社會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古代,男女成人都要舉行一系列的禮儀,來紀念當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這種禮儀就是成人禮儀。成人禮作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無論從青少年成長的角度,還是從公民教育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義。探索新形勢下的成人禮的可行性及文化內涵,理論和現實意義雙重突出。
一、 中國成人禮歷史悠久議程嚴謹
(一)成人禮歷史久遠
中國古代成人禮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原始部落和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氏族尊長或家長對本部落、本氏族、本家庭的從少年走向青年的男女成員實行的一種傳統儀式。通過這種儀式,表明他(她)們已從未成年人進入成年人的行列,在社會上獲得了一定的地位,開始被認為是氏族—部落的正式成員。
“成人禮”又稱成丁禮或成年儀式。中國的成年禮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是《儀禮》中所記述的“冠禮”與“笄禮”,即男女成年,要行成人禮,男子“冠而字”,女子“笄而字”。
《儀禮》中的“士冠禮”,雖然屬于貴族的禮制,但它作為人生禮儀的一部分, 它與其他禮儀制度一樣都經歷了上古三代時期的“因俗制禮”的歷史演變過程。一種社會制度無論它是上層還是下層,它都有相應的文化淵源。士冠禮應該說來源于遠古氏族社會的成人儀式。這種與日常生活相隔離的儀式生活是一個人從未成年向成年過渡的必經階段, 它或長或短, 或繁或簡, 或慘烈或文雅,或莊 嚴或隨意, 無論其形式如何變化, 它的社會標志意義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從“生物人”“無責任人”變成為“社會人”“有責任人”。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和笄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和標注。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笄禮是跨入成年行列的女子的挽髻及笄儀式。不行“冠笄”之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冠笄之禮是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成人禮在中國古代叫做“冠笄禮”,正式作為一種儀式,應該是周代,一直延續到民國。
成人禮由原始社會的成丁禮發展而來,在人類歷史上曾發揮過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已經具有了形式完備并極具教化內涵的成人禮,成人禮包括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尤以男子所行的冠禮為重。《儀禮》之中對周代冠禮的具體禮節儀程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這些禮節儀程基本都是周朝時就制定完備的,一直沿用到近代。
(二)成人禮儀程謹嚴
成人禮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民俗信仰不同,成人禮呈現出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
成人禮中服飾的改變是最基本的一項內容。漢民族的成人禮中,男子二十而 “弱冠”,主要就是在成人儀式過程中,由主持者給受禮者戴三次不同的帽子,分別是“緇布冠”、“皮弁”、“爵弁”。
按周制, 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古代冠禮多在宗廟祠堂內舉行。加冠、取字、祭祀、拜見尊長之禮,后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 民間冠禮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皆可,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冠禮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宋代以后,很多冠禮往往根據情況,刪繁就簡,將冠禮儀式家庭化、平民化,宋代理學大儒朱熹的《朱子語類》卷八九就有這樣的話:“(冠禮)是自家屋里的私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女子十五行“笄禮”。主要是由女性家長為行笄禮者改變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插上簪子。“笄禮”要比“冠禮”簡單得多, 這是古代重男輕女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漢族女子的成人禮除及笄外,還有“開臉”。在我國,過去當女孩出嫁前夕要請人幫助用兩三股棉線絞去臉面上的“乳毛”,所謂“開臉”,以示成 年,更顯整潔、俊秀。
相對于顯而易見的服飾外形改變,成人禮中有一項內容則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禮記·曲禮》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在成人禮的過程中,無論男女都會被賜以成人之“字”,以供他人尊稱。字的意思要與名的意思有聯系。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晚輩只許稱他人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的姓名符號一般由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而“字”是古代成年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個性符號和識別系統。
“姓”是代表有公共血緣關系的種族的稱號,可簡稱為“部族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發展出來的不同支系的稱號,也稱“家族號”。我們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氏”則是為了“別血統”、“分貴賤”的,古代貴族男子有姓有氏,貴族女子有姓無氏,黎民百姓有名有姓但無氏,秦漢以后,姓氏合一,逐漸成為一個詞,主要以姓行世,子女們都是隨父親的“姓”,“姓”的后面一般要取“名”配“字”,以區別個體。值得關注的是,古人只有到了成年之后才能取字:男子“至二十成人,行冠禮加字”;“女子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過去人們稱未婚女子是“待字閨中”,正是因為古代 對女子來說,結笄、取“字”和婚配都是成年的標志。
【古代的姓名字號】
成人禮中“加冠”和“表字”是兩項最為重要的儀式內容。
《禮記·檀弓》云:“幼名, 冠字”,意思是小時候一般由父母取名,到成人禮時再由同族文化修養較高的尊長者配“字”。所配之“字”一般與“名”相互解釋,互為表里,故稱“表字”。如諸葛亮, 字“孔明”,諸葛是復姓,“孔”為 “大”之意(如孔武有力),“孔明”實為“大光明”之意, 正是“亮”的最好注腳;蘇軾,字“子瞻”,“軾”為“車前橫木”,瞻為“前瞻眺望”,“站在車前橫木上前瞻眺望”是蘇軾名和字的互文見義;毛澤東,字“潤之”,“潤”是對“澤” 的詮釋和呼應,“澤被東方而滋潤之”是毛澤東的名和字的基本內涵。一旦配“字”, 他人一般就不能再直呼其“名”,而要尊稱其“字”,即稱“孔明”“子瞻”“潤之”,否則就是不禮敬。號可自取。
“號”分為“自號”“外號”和“謚號”三種。無論是“小名”、“大名”、還 是“表字”,都是別人給取的,本人不能給自己取“名”或表“字”。在姓名符號方面,自己能做的只有取“自號”。“外號”則是外人根據某人的官職、品行、生理等特點給取的。有些名人死后,還被追贈“謚號”。當然,父系社會以降,男性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 所以很多成人禮中的賜以成人之“字”更多的是針對男性而言。
《冠義》說:“已冠而字之, 成人之道也。”正賓為冠者取字有嚴格的儀式。正賓從西階下堂,站在正對西序之處,面朝東。主人從東階下堂,站在正對東序 之處,面朝東。冠者站在西階下的東側,面朝南。正賓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辭:“禮儀已經齊備,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無比美好,宜為英俊的男士所有。適宜就有福佑,愿你永遠保有。你的表字就 叫'伯某甫’ 。”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視情況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對男子的尊稱;中間的“字”,一般與名的字義有聯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與丘對應,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所以孔子通常被稱為孔仲尼。
(三)成人禮的社會價值
成人禮是生命個體成長階段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是生命個體成熟的象征,是生命個體脫離家庭進入到社會具有社會行為權利的宣誓。在成人禮的施行過程中 同時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
1. 婚姻權利的獲得
成人禮標志著婚姻權利的獲得并有可能獲得相關能力及教育。成人禮中,對于女性來說,其性別教育主要是由成年女性傳授給年輕女子一些家庭生活、夫妻生活的知識及家庭知識,從而幫助女性順利從少女階段過渡到成人階段,尤其是對以后的婚姻生活提供較多的幫助,教育女性在孝敬長輩、處理夫妻關系以及與其他的家人關系時所需要的知識和儀禮。
2.生育權利的獲得
成人禮是男性、女性獲得生育權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漢民族中,未成年男女只有在通過冠禮和笄禮以后才能結婚生子,獲得撫養子女的權利,同時也才享有了生育的權利。
3.社會權利的獲得
成人禮是主要是一個男女少年獲得社會權利的過程, 特別是男子獲得社會權利的過程。漢民族中的冠禮,男子分別要加戴三次不同的帽子:“緇布冠”代表著受冠者具有了治人的權利,“皮弁”代表著受冠者具有了服兵役的資格,“爵弁”代表者冠者具有了參加祭祀活動的身份。
4. 社會責任的賦予
成人禮標志著受禮者將承擔對于家庭、宗族、國家和社會的巨大責任和繁重義務。使受禮者深刻意識到自己正從“非責任人”向“責任人”轉變,成人禮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這種角色轉換。這么重要的禮儀文化現在卻缺失了。
二、 他山之石:形式多樣的國外成人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成人禮,這為我們全面恢復成人禮提供可貴鏡鑒。
(一)德國
德國成人儀式是德國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宗教和習俗里,年滿 14歲就算是成人了,便要舉行成人禮。德國的成人禮不僅有此宗教含義,而且還賦予了新的意義。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國滿 14 歲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長、親友陪同集合在當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滿節日的氣氛中,地方政府負責人或社會名流首先致辭,講解成人之后對社會所擔負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勉勵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報效國家。然后, 師長、親友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向他們表示祝賀,并贈送禮物和鮮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慶祝。晚上為他們舉辦舞會,時間還可以破例延長至夜里 10 點鐘。為了迎接人生中這一重要階段的開始,有關部門一般要對8年級的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準備工作,例如讓他們會見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組織他們游覽山川,參觀名勝古跡 參加音樂會,等等。
(二)美國
美國許多地方是將成人禮與高中畢業典禮同時舉行的, 中學生們通過家庭餐會、狂歡舞會等形式來慶祝自己成年。美國社會對孩子的成人給予重要的關注,基本每個畢業生的主要家庭成員和親戚都會來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和成人禮。美 國將高中畢業典禮與成人禮統一在一起是值得借鑒的。在美國孩子高中畢業以后 他們就是成年人了,從此他們就要自立不再依靠父母,這也是孩子的成人禮。
(三)俄羅斯
俄羅斯人會在孩子中學畢業時舉辦非常隆重的畢業慶典來慶祝他們告別童年,走向成年。而在畢業典禮結束后,女生身穿美麗的裙子,男生則身穿西服,繼續在紅場狂歡,他們唱歌、跳舞,表演各種節目,十分的熱鬧。
(四)日本
日本 1948 年政府規定每年 1 月 15 日為成人節,這是日本國民的一大節日, 屆時全國放假。這一天,凡滿 20 歲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節日盛裝,到公會堂或 區民會館等處參加各級政府為他們舉辦的成人儀式和慶祝活動。成人儀式一般首 先由町長或村長致詞, 勉勵青年們努力學習、工作,擔負起未來的責任。然后青年們高聲宣誓,決心改掉稚氣,以嚴肅的態度步入成人的行列。接著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一些男青年還結隊進行冬泳,以示勇敢地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日本的成人節源于古代的成人儀禮,而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是受中國“冠禮”的影響。所謂“冠禮”,指男子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加冠的禮儀。從加冠這天起,冠者便被社會承認為已經成年。日本仿我國舊禮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 683 年)。按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冠日多選甲子、丙寅吉日,特別以正月為大吉。
(五)韓國
韓國儒風盛典,漢唐禮制,與日本同樣是一個受中華漢唐文化影響的國度。成人禮這一天,參加典禮的學生們身著傳統韓服, 受禮的男子們頭戴斗笠,行“冠禮”,女子們將頭發挽成髻, 插上簪子,行“笄禮”,并向來賓們行跪拜,以及行“祭”“祝”等傳統禮儀。
三、 近年來各地恢復成人禮的探索嘗試
(一)近年來成人禮活動方興未艾
我國臺灣自上世紀 90 年代每年舉辦一次古典式成年禮儀。孔廟大成殿前,參加成年禮儀的年滿 20 歲的男女青年共 300 多名, 男的穿藍色長袍,女的穿白 衣黑裙。在鳴鐘鼓、上香、獻爵、獻饌、讀祝文之后,全體向至圣先師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禮。然后,由 12 名代表走到鋪紅毯的受禮臺上,由貴賓們將黑冠戴在男生的頭上,女生的長發上則別上一支銀色簪子,象征著“加冠”和“及笄”。
幾乎與海峽對岸同時, 中國大陸的“五四”青年節里,南京在雨花臺前,上海在陳毅廣場上,沈陽在九一八廣場,還有其他城市, 紛紛舉行歲成人儀式的消
息,不時見諸于報端。對代表未來的青年,通過一定的儀式作為成人的標志,社會予以承認又予以管理和約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成年禮儀培養起受禮者的社會責任心和義務感,其重要意義不可抹殺。在傳統冠笄禮消泯很長一段時間后, 海峽兩岸幾乎是同時悄然興起了舉辦集體成人儀式。
北京市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成人禮活動。有的由學校主辦,有的由縣區教育局辦。有的學校舉行宣誓活動,有的學校則在天安門、 圓明園舉辦。近年來,北京市的各學校的成人禮逐漸形成了不同的主題活動,如感恩、尊師、夢想等。
(二)現代成人禮的主要類型
近年來, 成人禮在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碰撞中不斷發展, 已經演變出各種各樣的形式。
1.晚會型: 2011 年 5 月 4 日,由共青團湖南省委、湖南衛視、《中國青年報》 聯合組織的“2011 成人禮”晚會。成人禮晚會旨在啟迪當代年輕人,擔當更多 的責任。
2.校園型:成人儀式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的有學校每年都會在 5 月上旬為高三學生舉行成人儀式。莊嚴的氣氛能夠感染和帶動學生,儀式在同學中的反響很好。
3.家庭型: 有的家庭在孩子 18 歲生日在家中舉辦一個小型成人儀式。使孩子認識到這種儀式非常莊重神圣的事情;經過了這個儀式, 就要懂得責任,在思 想上真正獨立起來。
4.復古型:有的地方,通過祭祀、跪拜等形式,力求恢復傳統的成人禮,身著漢服的青年將在悠揚的古琴下接受加冠,并從司儀手中接過成人證書。四川樂山市犍為縣舉行首屆成人禮活動,年滿 18 周歲的學子身著漢服,行傳統的冠笄成人禮并領取《成人證書》,宣告自己正式成人。南京某學校在夫子廟舉辦 2012年十八歲成人儀式。同學們正在誦讀古文成人宣誓詞。杭州萬松學院 “成人儀式”,同學們將通過身穿漢服、佩 戴金帛、學生代表、焚香、祭酒等傳統禮儀流程表達對父母師長的感恩之情,并共同見證這群年輕人的成長。
四、 全面恢復成人禮的現實意義
(一)成人禮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形式
成人禮教育活動是近年來在 16~18 歲青少年中倡導開展的一項公民素質教育活動,它成為對青少年特別是在校中學生進行德育的一種有效形式,更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已被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中。我國目前開展的成人禮主要包括公民意識教育、成人預備期志愿服務、成人宣誓儀式三個環節。公民意識教育主要是利用年滿 16 歲領取居身份證的契機,通過開設公民教育課、法制課等形式,使青少年掌握 憲法和法律的有關知識,懂得公民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志愿服務主要是組織16~18 歲青少年參加一定時量的公益勞動,使他們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增強對 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感,培養履行公民義務的意識和能力。成人宣誓儀式主要是組織年滿 18 歲的青年舉行面對國旗宣誓、領導勉勵、前輩祝愿、成人心聲、頒發成人紀念物等。三個環節有機聯系,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
成人禮作為一種成人教育,作為對即將成人的未成年人所實施的教育活動,它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地步入成人社會,對青少年正在形成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成人儀式中進行公民教育,有利于培養公民 意識和公民精神,引導中學生建立和強化自我的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社會意識和國家意識,培養中學生維權履責、服務奉獻的公民精神。這將促使學生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從而增加了中學生社會實踐、人生磨煉的機會,也必然有助于中學生培養成人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加快他們的成人進程。
(二)成人禮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內容
具有演示性的儀式和儀式化這類教育實踐在所有社會領域中都發揮著作用,其背后深藏著對參加儀式的個體的隱性的教育.例如,禮拜時的神圣氣氛會擴散到家庭內部的信仰,在知識和能力之間也產生了新的聯系。這種隱藏在儀式背后的對個體的教育就是隱性德育。所謂隱性德育是指在一種環境中,通過直接體驗和潛移默化而獲取的有益于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的活動方式及過程。隱性德育有意識地將教育意圖隱蔽在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經濟文化活動、日常活動和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淡化德育目的的強制性、外顯性,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方式;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把個體真正當作有著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體,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觀念及要求的影響和塑造。這種隱性的德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表層德育是成人角色教育。成年不僅是一個生命個體成熟的標志,更意味著一個人將在這個世界上承擔起一份厚重的責任。成人禮提示他今后將要擔負起對長輩、師長、同伴,乃至社會、國家與民族的責任, 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會,獲得全新的人生角色。成人禮通過其莊嚴隆重的儀式喚醒青少年的成人意識,暗示他們角色的轉變,提醒他們已經是一個要獨立承擔責任的成年人。
2.深層德育是民族認同感教育。在隆重的成人禮中安排民族文化節目的表演,讓青少年在自己人生只有一次的儀式中,在即將成人開始自己第二次生命的體驗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因素,使其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寶貴,培養新成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更加重要的是將個體成長與民族發展聯系在一起,增強新成人的民族自豪感。我國目前開展的成人儀式中,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教育可以讓參加成人禮的個體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認同感。因此,在成人禮中應該取傳統成人儀式敬畏、莊重、神圣、和諧的精華,并且注入民族優秀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等要素。
3.終極德育是生命實踐教育。如果說個體脫離母腹是自然生物性的誕生,則成年儀式就標志著個體社會文化性的誕生。從這個意義上看,成人儀式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一次身份角色的轉換。參加成人禮的個體從此成為一個擔負社會責任的成人。獲得成人資格的前提首先是一個對生命充滿敬意的人,一個珍惜自己生命也尊重其他生命的個體。正是基于生命的尊嚴,一個成人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擔當責任,從而領悟到對自身、家人和社會的責任,建立起與他人、國家的生命關聯,并喚起他心靈深處的一種神圣感,這種神圣感的喚起是通過個體的體悟來實現的。強調體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智慧中最富有特色和值得珍視、發揚的方面,人只有進入體悟,經過體悟,才能真正與周圍世界與他人建立起“我與你”而不是 停留在“我與他”的關系之中。成人儀式就是這樣一個產生特定生命體悟的儀式。正是基于這種對生命的體悟,個體才能自重、自愛、自強和自主,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擔當責任;正是基于這種對生命的體悟,成人儀式本身方才是對精神和心靈的一次洗禮。這種隱性的體悟造就了成人禮隱性的生命德育。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體悟上,那么生命教育的本意就沒有完全實現。體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踐,是為了在實踐中踐行生命的意義。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生命實踐的道德教育體系,在日常的學校德育中變簡單的行為操練為豐富的生命實踐,使得學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堅實而生動的生命實踐基礎之上。成人禮儀式中蘊含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挖掘這種隱性德育是為了今后更好地充實我國成人禮,并盡可能利用和發揮好成人禮這一重要德育途徑。
五、 全面恢復成人禮的現實路徑
全面恢復成人禮活動,即是現實需要,也具有極大可能性。一方面是因為有古今中外的成功經驗和豐富內容可資借鑒。二是各地的探索嘗試,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一)組織依托
成立以中央文明委牽頭, 人大、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婦聯婦聯、各地武裝 部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 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四位一體, 真正發揮成人禮立 德樹人的作用,使青年一代真成為黨和人民放心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二)立法保障
應由團中央和中央文明委牽頭, 推動全國人大立法, 確立“五四青年節”為 法定成人禮儀式日期, 為年滿 18 周歲公民舉行“成人禮”活動。各地為年滿 18 周歲公民舉行成人禮活動。2000 年,浙江省人大通過設立成人節的決定,規定 12 月 9 日為浙江省成人節,這對我們是有啟發的。
(三)服飾選擇
“有禮儀之大是謂華, 有服章之美是謂夏”。在成人禮這個神圣的儀式中,服飾與儀式流程同等的重要。現在各地探索式的成人禮禮儀服飾花樣繁多,有漢 服、唐裝、校服、西服、中山裝等, 課題組認為漢服過于繁縟, 與日常生活距離較遠, 校服沒有成人感,相反更多的是未成年人之感, 西服與成人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初衷有違,中山裝從列寧裝演化而來, 底蘊較淺。可選擇唐裝,加冠可選擇黑色禮帽,因為唐裝不但底蘊深厚,而且日常生活也可以作為著裝的一種形 式,不至于成人禮結束后就永遠壓箱底了。
(三)儀程環節
對舉行成人禮儀式的具體程序,誓詞制定要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在首都范圍內予以規定與推廣, 廣泛宣傳舉行成人禮的意義, 動員和引導青少年積極參與成人禮的活動中,營造社會鼓勵,家長支持,青年志愿并樂意參加的氛圍。主要儀程環節應包括:
1. 換裝和加冠,以增強活動的內容感和莊嚴感。換裝可由受禮者先行完成,加冠則由施禮師長完成;
2. 配字,為每位受禮者配字, 結合其現有名再有語文老師及學校對傳統文化愛好者,也可邀請大學傳統文化類教授們一起為學生配字。這項內容文化含量較高,目前國內的各類成人禮嘗試均無此項內容。建議其使用配字作為網名、筆名。
3.升國旗和面對國旗宣誓,向受禮者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4.向受禮者頒發選民證發放、兵役義務證等向受禮者進行公民的權利義務普法教育;
5.由受禮者向家長和老師施鞠躬禮,對受禮者進行感恩教育。6.尊長者勉勵和受禮者感言。
參考文獻:
高穎: 《中國古代成人禮服飾研究》,浙江理工大學 2013 碩士論文。陳文敏、董天策:《電視“成人禮”儀式及其文化表意分析》,《新聞大學》 2013 年第 4 期。
李娟:《成人禮文化傳承及變遷探析》,《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 5 期。
馬伊超:《現代社會中傳統成人禮的傳承——以堯鎮圓鎖為個案》,浙江師范大學 2014 年碩士論文。
王勝然:《湖南衛視“成人禮”節目創意析論》,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牛素紅:《成人禮對人生意義的解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