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了八卦的由來、關系和象征,但八卦只是《易經》中萬物演化的一個中間環節,由八個經卦兩兩相疊而成的六十四個重卦才是其流行化成的終極產物和真正的《易經》內容。所謂《易經》,就是64個重卦本身及其卦辭、爻辭。學習《易經》首先要搞清楚64卦的基本規則,這是深入了解其義理和象數并運用《易經》思維認識問題、研判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易經》的魅力和偉力在于它是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是宇宙代數學。宇宙中的任何問題和現象都可以通過《易經》來分析,也就是把這些問題和現象當作自變量代入相對應的64卦中的具體某一卦得出理解和判斷。我們知道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一切人事活動都建立在以時間為橫軸、以空間為縱軸的坐標系上,所以每一個卦都包含著時間和空間的信息,是時間和空間的符號表示。比如在重卦中,一個卦六個爻,由下往上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從時間上講,初當然就是初期、開始,之后逐漸向前推移,直至上就到了末期、至上。從空間上看,其中初和二在下面,處在地界;三和四在中間,居于人界;五和上在上面,位于天界;這就是每一爻所處的垂直的空間位置,同時結合卦辭、爻辭和其他象數規則還可能對這一爻定出四方八面。
在念爻的時候,除了要說出初、二、三、四、五、上,還要指出每一爻的陰陽屬性,規則是用六代表陰爻,九代表陽爻,并把九或六前置讀出:比如乾卦的第五爻(從下往上,再次重申:這是畫卦必須遵循的次序)念九五;坤卦的第二爻念六二。
為什么用六來代表陰爻,九來代表陽爻,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陽為奇數,奇數就是不平衡、一邊突進,所以以動為主,故取一、三、五、七、九中最高奇數九來代表陽爻,表示動到極致。相對的,陰是偶數,偶數是對稱的,兩邊平衡不動,所以取二、四、六、八、十中正中間的六來代表陰爻,表示靜到極點。第二種說法,一、二、三、四、五代表生數,六、七、八、九、十代表成數,萬物皆由此生成。五個成數中,一加三加五是九,二加四是六,九和六是這樣來的。第三種說法,古人蓍草算卦得到六、七、八、九四個數字。九是老陽,因為九比七大;六是老陰,因為陰數是負數,負六大于負八。老代表已至極要改變了,少則還在發展不會改變性質,《易經》是關于變化的學問,所以用老不用少,要用代表老陽和老陰的九與六相稱。
《易經》思想和中庸之道是十分吻合的。它認為處在中間和正位的爻是好爻,推崇中與正,相比而言中勝于正。六爻的位置以“二”、“五”得中為宜。因為二在下卦的中間,五在上卦的中間,上下都有人護著,最安全、穩定、平衡。“三”和“四”的位置較為不好,因為位置在上下卦的交界處,有各種變化的可能,所以有“不三不四”之說。所謂正是指爻是否當位,陽爻居于陽位、陰爻居于陰位為當位,反之為不當位。譬如若第二爻是陽爻,就是陽爻坐在了陰位為不正。在《易經》中,皇帝被譽為“九五至尊”,同時六二基本上都是很吉祥的爻。九五爻和六二爻之所以那么好,就是因為它們既在上下經卦的中間又當位。
64卦中上下卦相同者稱為純卦,就是乾、坤、震、坎、艮、巽、離、兌自身相疊而成共有八卦。在一個卦的六爻中,凡是同樣性質(陰陽屬性)的爻由下往上連在一起,陰陽之間沒有交錯,叫做“消息卦”,消是慢慢消退,息是慢慢成長,這樣的卦總共12個。
另外還有“覆卦”和“變卦”。六十四卦有一個排序,具體順序從第一到第六十四在“日說一卦”中會依次解說。六十四卦中次序相連的兩個卦,其間的關系“非覆即變”。覆卦是從下往上整個翻過去,例如泰卦下面是全陽的乾卦,上面是全陰的坤卦,它的下一卦否卦(下面是坤卦,上面是乾卦)就是對其的顛覆,兩者互為覆卦。變卦則是六爻皆變,泰卦和否卦的關系非常特殊,既是覆卦又是變卦。最顯著的變卦是乾卦與坤卦,六爻都從陽變陰或從陰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