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佛山市民建張英強反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村產業融合的“火車頭”和“推進器”。目前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主要體現在:1.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國已建立家庭農場超過97萬家,農民合作社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2.經營模式不斷創新。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訂單農業、合同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涌現出以 “龍頭企業+基地+農戶” 模式,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模式,以“合作社+農戶”模式。3.經營環境不斷優化。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政策引導力度加大,有關部門協同合作,形成較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有效緩解了農業“小規模與大發展”、“小生產與大市場”難對接的矛盾,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加速構建,有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但從不少地方反映情況看,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當前面臨著“四難一低”問題:1.爭取土地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擴大規模進行再生產,都希望土地流轉能夠規范、穩定和集中連片。當前土地仍然承擔著社會保障和就業緩沖功能,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只能為土地流轉和集中創造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相當多的農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轉給他人耕種,造成“有田不想種,想種沒有田”的現象。2.資金籌集難。由于農業獲利周期長、利潤低、抵御風險能力差,商業銀行都不愿涉足,嚴重制約了擴大再生產的需求。2015年我國農牧漁業貸款約為3.5萬億元,僅占到全口徑貸款的3.7%。對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盡管國家承認其為非農用地性質,但卻不允許直接進入土地市場流轉,導致專業大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擁有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不能用于抵押,限制了其流轉獲得融資的能力。3.設施建設難。按照現有政策,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辦公設施、產品加工和倉儲、農機具的存放等生產輔助設施建設用地無法獲得批準,導致儲藏糧食的倉庫和儲備農業生產資料的庫房緊缺。4.尋求社會服務難。如種糧大戶在種植規模上少則上百畝,多則上千畝,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一般無法完成從播種到中期管理、再到后期收獲一系列工作,但目前專門為種糧大戶提供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極為少見,所需的旋耕、播種、播秧、病蟲害防治、收割等服務只能臨時從社會上找,很難保證農事安排的及時性,容易導致錯失良機或延誤季節造成損失。 5.自身發展水平低。一是經營者素質還不高。有數據顯示,我國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初中和小學學歷占七成以上,50歲以上的將近一半。二是農戶的技術獲取能力、消化能力與利用能力不強,多數大戶經營者普遍還是依靠經驗種植養殖。三是許多經營主體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自身積累少,基地規模小,與農戶的聯結不緊密,帶動農民增收不強。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問題能否得到切實解決,關系到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影響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成效。在此,就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對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導。各地政府應嚴格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的指示要求,切實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當前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抓手,制定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出臺扶持政策,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作為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來扶持。
2.創新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按照“穩定國家所有權、維護家庭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總體思路,創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轉。一是盡快修訂《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長久不變和土地承包期限的具體年限,穩定農戶對承包地的預期和承包權,完成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二是探索建立土地儲備機制,由政府出資組建土地信托投資公司,變過去農戶和經營主體兩個角色間的流轉為農戶、經營主體和政府三個角色間的流轉,著力提高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三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積極流轉土地的農戶進行適當財政補貼,引導和鼓勵農戶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如對每流轉一畝土地,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農戶和租地規模在百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給予50元的財政補貼。
3.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一是創新信貸擔保方式。簡化手續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額信貸規模,開展 “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貸款擔保,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市場化運作出資建立為農服務的擔保公司,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寬融資渠道。二是創新信貸抵押方式。積極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允許將租地承包合同作為抵押物,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能力和規模,緩解融資困難。三是完善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不愿介入的領域,地方政府可牽頭建立農業保險公司,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項保險,擴大農業保險類別、增強賠付能力、提高保險補助標準,以分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減輕或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成本和風險。四是扶持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村鎮銀行發展,服務農業,方便農民,盡可能減少和防止農村資金流出,增強農業資金的再造能力。
4.創新財政支持方式。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建生產服務設施、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擴大生產規模、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建立科技研發機構等。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優先扶持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改革農業補貼發放方式,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變“普惠制”為“特惠制”,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獎勵。對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臨時性生產輔助設施,包括倉庫用房、場地和必要的管理用房用地,可辦理設施農用地手續,生產結束后由經營者負責復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用電,執行價格部門批準的優惠用電價格。
5.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和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大力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建立鼓勵縣鄉農技人員帶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有效制度。鼓勵涉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高新技術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合作,共建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基地,促進農業科技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對于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依法注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若種植規模在500畝以上、年養殖規模在萬頭以上的經營者,可由財政連續3年每年給予3萬左右的補助。二是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人和生產經營管理骨干的培訓力度,建立大中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聯合培養培訓機制。培訓既要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知識和科學理念,更要幫助解決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吸收、應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快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3S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等一系列農業信息化技術產品及時獲取市場信息適應市場需求,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和供應鏈管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四是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統防統治、產品營銷、農資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項生產性服務,滿足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借鑒組建“農事服務超市”的經驗,大力培育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
(此篇信息被全國政協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