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悠悠華夏,上下五千年中國人心中一直有一種家國情懷,家比國重要。所謂的家天下,家事永遠比天下事重要,天子死社稷,天下是帝王的天下,君王殉國是本分,國人的本分是活下來,讓家族延續。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有很多偉大的家族從黃帝時代就存在,然后一直延續了上千年,其傳統源遠流長在很大程度上比國家和朝代還要悠遠。當然這個家,不是現在說的三口之家,是家族,是傳承,讀書人出來做官首先要秉承的是家族的榮耀,是有著光宗耀祖的負擔的。既如此,司馬懿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讓我們來看看司馬懿身后的司馬家族。
司馬這個姓出于姬姓,其淵源的說法比較多,其中一個是來源于官職。早在商朝就有了司馬這個官職,當時主要就是掌管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戰馬。到了周,司馬這個官職就更是上升為為國家最重要的三司(司空、司馬、司徒)之一,成果國家頂級官僚之一。在周宣王的時期,司馬家族的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伯官至司馬,職掌全國軍隊,并且參政輔國,可謂是軍政大權集于一身。因討伐反叛的徐國有功,周宣王感念其對于周王朝的不朽功績,特許其以官職為姓,以后就有了司馬這個姓。我們知道能夠得到天子賜姓那可是天大的榮耀,是足以讓后世子孫吹牛的,因此司馬家族以出領兵大將進入了世家的行列。
后來司馬家族不斷的散葉開花,在有周一朝人丁興旺。在春秋時代宋國、楚國、晉國等諸侯國中都有司馬的后人,成為那個時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家族。到了戰國時期,司馬家出了一個牛人,司馬卬。司馬卬先是在趙國為將,秦滅六國后輾轉成為項羽手下的悍將,跟隨項羽參加了轟轟烈烈反秦的戰爭。
后來就是劉邦過武關,率先進入了關中,接受了末代秦王子嬰的投降,曾經烜赫一時的秦帝國轟然滅亡。楚霸王項羽率領天下諸侯進入長安之后,自稱為西楚霸王,隨即展開戲下分封。司馬卬由于其平定了河內郡,被封為殷王,成為與劉邦平級的被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完成打土豪分田地之后,楚人項羽選擇放棄千古帝都長安,選擇定都彭城。雖然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下定決心殺了劉邦,但是始終對這樣的梟雄不太放心,讓劉邦去茫茫秦嶺之南的南鄭當漢中王。同時,將關中之地三分,任命秦朝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為三秦之主。在項羽看來這樣的安排,一方面三個秦朝手下敗將互相制約,另一方面也能讓這些秦人看著另一個楚人劉邦,而且劉邦一個楚人在秦地毫無根基,自是毫無后顧之憂。在做了這樣自認為滴水不漏的安排之后,項羽開開心心的回到彭城衣錦還鄉了。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之下也很聽話的去了大山深處的南鄭,似乎一切都在按照項羽的預期發展。并且劉邦一到南鄭就下令燒了棧道,做出了再也無意染指關中,只想當一個偏居一隅的草頭王了此一生的姿態。
項羽前腳走,劉邦后腳就出來有所動作了。
同年,也就是漢元年(公元206年)的八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寶雞陳倉殺回關中,與項羽徹底撕破臉。
劉邦的五十萬大軍要過黃河去和定都彭城的項羽撕逼,要借道司馬卬的封地朝歌,就是那個寄托了商國人光榮與夢想的偉大首都,但此時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了,根本抵擋不了劉邦大軍。在亂世中摸爬滾打半輩子造就了司馬卬深入骨髓的現實主義情懷,想著劉邦五十萬大軍,氣吞萬里如虎,大敗項羽易如反掌。立刻就加入劉邦正義的討伐項羽的大軍,并且作為急先鋒沖在準備痛毆老領導的第一線。可是沒有想到,五十六萬大軍竟然打不過項羽的三萬江東子弟兵,并且因為沖的太靠前,成為唯一一個陣亡的諸侯王,因此也就沒能看到后來劉邦的絕地大反擊。由于殷王司馬卬的運氣太不好,導致后來在漢朝初年沒能分一杯羹,司馬家族默默無聞的在河內郡度過了無人問津的三百年。
雖然在漢朝沒能封侯,但是經過司馬家族不懈的努力,到了東漢年間的時候,終于又出了一位名將,征西將軍司馬鈞。
話說劉邦在遭遇了人生九死一生的幾番沉浮之后終于滅掉生命中最大的一個對手項羽之后,開創了一直到現在還在對華夏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還在施加深遠影響的大漢帝國。雖然內部威脅消除了,但匈奴來了,成為漢朝初年的最大的生存威脅。萬般無奈之下,漢朝開創了與匈奴的和親制度,并且在漢文帝、漢景帝連續兩朝的韜光養晦,積攢了能夠和匈奴掐一架的足夠的實力。漢武帝和他的小伙伴們將匈奴虐的找不到北,曾經烜赫一時的匈奴帝國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仰慕于大漢王朝爆棚的武力值,內附漢朝,并配合漢朝將北匈奴趕出了漠北草原。無家可歸的北匈奴繼續向北遷移,一直遷徙到沌河、多瑙河流域。這時候,北匈奴又產生了一位新的英雄阿提拉,匈奴人在新一代匈奴王阿提拉的帶領下以俄羅斯草原為起點攻打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將羅馬帝國滅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北匈奴的后人在歐洲建國,其后人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匈牙利的首都中心廣場現在還有阿提拉橫刀躍馬的雕塑,成為匈奴人曾經擁有的卓絕武功的紀念。
把北匈奴在歐洲攪得天翻地覆按下不表。在漢朝平滅了匈奴的威脅之后,外部的麻煩就是羌人了,也許是因為除掉匈奴漢朝傷筋動骨元氣大傷,這個麻煩伴隨有漢一朝,從西漢一直到東漢都沒有根除。
而我們前面提到的司馬家族終于混出點兒人樣的征西將軍司馬鈞,他的主要的任務就是對羌人作戰。但是說到這個征西將軍就尷尬了,因為司馬鈞對羌作戰一直是敗多勝少,但就是能夠一路帶病提拔,一直坐到了方面軍的最高長官。原因很簡單,史書上有記載,司馬鈞攀上了當朝最粗的大腿鄧太后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鷙,但史書并沒有說司馬鈞是通過什么獲得鄧鷙的力保。皇太后的親哥哥對這個常敗將軍青睞有加,昧著良心一再提拔重用。但是上面有人你自己也要差不多一點兒,總是讓人給你擦屁股不是長久之計。
終于,在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作為主帥的司馬鈞居然因為拒絕救援陷入重圍的友軍,被羌人連續擊破,友軍被擊潰不說,自己率領的軍隊也幾乎全軍覆沒。征西將軍司馬鈞幾乎是單槍匹馬跑了回來,朝廷大為震動。對于這個不靠譜的豬隊友,鄧鷙不想再替這個繡花枕頭擦屁股了,治罪下獄。下了獄你就不再是征西將軍,你只是個階下囚了,可司馬鈞世家子弟的臭毛病犯了,竟然受不了刀筆小吏的侮辱,在獄中自盡。雖然司馬鈞結束了他并不太光彩的一生,但是由于征西將軍的個人魅力,使得其在朝廷中的人緣非常好,它的子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司馬家族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可能是由于老爸窩囊將軍的名頭太響,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毅然決然的放棄為將的家族傳統,堅定的做一名文官。當然,這也可能是東漢時期的大環境使然。在漢武帝兩年征戰耗費大量國力,決定停止擴張之后,尤其是在西漢以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國策之后,武將漸漸式微,文官勢力慢慢壯大。文官比做武將整天打打殺殺的有前途在世家之中形成共識,而且做文官安全系數高,只要學會隱忍不做出頭鳥再學點兒翻云覆雨手,步步青云不是夢,總不至于吃了敗仗全族人都跟著倒霉。司馬量吸取了老爸的教訓,改變了司馬家族的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再以一門將種為榮,而是以經學著世為道,棄武從文。
皇天不負有心人,司馬量,這個改變家族發展軌跡的人,官至豫章太守。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到了司馬量的兒子司馬俊,也就是司馬懿的爺爺的時候,已是以博古通今風流倜儻的大文士面目示人了,官至潁川太守。家訓也從熱血灑疆場變成了詩書傳家遠。雖然從官職上看,司馬俊跟他老爸一樣都是太守,但是這兩個太守的含金量就大不一樣了。潁川此地,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許昌市,在歷史上人杰地靈出國的人才數不勝數,最厲害的要數三皇五帝之一的大禹,后來有呂不韋、韓非子、張良這些如雷貫耳的名人。到了三國時期荀彧、郭嘉、徐庶這樣的大名仕都是潁川人,可以說潁川就是當時的牛人集散地。而且東漢之時,潁川是除了首都洛陽之外最為繁華富庶之地,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或者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司馬俊這個潁川太守和他老爸豫章太守之間的差距,差不多就是麗江市長和上海市長的差距。而且,潁川更有當時天下的頂級豪門的荀氏和陳氏,司馬俊繼承了其父的個人魅力再加上其飽讀詩書,任潁川太守期間與兩大家族保持了良好的關系,甚至通過兒女婚姻使其關系更為密切,也為司馬家族的后來人積攢了人脈。
經過八面玲瓏的司馬俊多年的經營和奮斗,司馬家族已躋身東漢一流豪門的行列。
有了這么會做人的老爸,他兒子仕途不一帆風順就太不像話了。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也就是司馬懿的爹,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就離開潁川,入京做了尚書右丞,大概相當于部長助理。東漢時期沒有高考,做官是要有人舉薦的,也就是舉孝廉制度。也就是在尚書右丞這個職位上,司馬防推薦了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做了洛陽北部尉(相當于北京西城區派出所所長),使這個年輕人第一次走上了仕途。這是一個改變司馬家族命運乃至東漢王朝命運的舉薦,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攪動天下的梟雄曹操。
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的父親曹松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而曹騰是曾經做過大長秋的如假包換的牛逼太監。曹騰死后,曹松繼承了曹騰廢亭侯的爵位,并且官至當朝太尉,也就是東漢的國防部長。據說曹操是漢朝開國名臣曹參的后人,但是據陳壽的考證,作為宦官養子的后人,曹操的出身實在是可疑。不過雖然曹操是如假包換的官二代,但是由于曹操同學過于耿直的性格,使其的從政生涯并不順利。后來發生了大名鼎鼎的五色大棒的事件,曹操由于秉公執法,打了當朝權貴蹇碩的親戚。初入職場的曹操同學就捅了這么大的亂子,按說政治生涯就此就打住了,但曹操的干爺爺曹騰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長秋,也算是蹇碩的前輩了,最后調任頓丘令了事。后來又是因為秉公執法,得罪當地權貴,被調回中央,賦了一個閑職,每天看看報紙喝喝茶按點兒下班。如果不是東漢天下大亂又鬧起了黃巾軍,才使得曹操如虎入南山,騰空而起。《三國志》中陳壽對于曹操的評價“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之未之奇也”。
繼續說司馬家的事情。
司馬防三十九歲的時候,東漢大亂。大將軍何進和大太監蹇碩因為內外廷的控制權和繼承人的問題掐了起來,這是東漢一朝無數次重復上演的閹黨與外戚之爭。雖然說有東漢一朝,所謂的閹黨和外戚之爭每過幾年就要來一次,可這次動靜太大。平定了邊張和韓遂的叛亂之后,大將軍何進掌握天下兵馬的指揮權,權勢更大。漢靈帝對其不滿情緒日益增大,在其授意下,蹇碩組建禁衛軍,把曹操也召入禁衛軍,成為西園八校尉之一。漢靈帝突然死去,何進害怕蹇碩突然起事,召董卓入京,本來想幫自己撐腰不成想被蹇碩先殺了,后來袁紹入宮將外戚和太監全殺了。看著宮里打成一鍋粥,董卓毫不費力的進入長安城,廢了少帝劉辯,立漢獻帝為帝,成功地實現下山摘桃子的目的。
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忠臣義士們慷慨赴死,陰謀者們曲意逢迎拉幫結派。宦海浮沉多年的司馬防,心念其家族沉沉浮浮幾百年,早已郎心似鐵,就這懂么看著同事們被拖出去或者斬首或者全族誅滅,昨天還一殿為臣的同事今天就成了刀下鬼,他就這么看著看著,像個觀眾一樣看著,只要不涉及自己和身后的家族,他努力扮演好一個忠臣,不管主子是漢靈帝也罷是董卓也好。
既然說到了家族和封建制度,那就多說幾句,介紹一下我們所謂的華夏文明的封建以及家國制度。
作為這個星球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從其起源一直到現在不曾中斷的文明,中華老大帝國由于其漫長的封建時間,經常被稱為封建古國。封建這個詞,如果按照比較學術的說法來說,在秦朝設立郡縣制的時候,封建制度就已經消亡了,因為諸侯都變成了縣長,所有的權利收歸中央。但按照中學歷史課本里的說法,一直到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才結束了五千年的封建制度。
但不管怎樣,這不管兩千年還是五千年的封建制度,它的起點就是周。
中國的文化,說到底是周人的遺產。在周以前,神話時代的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是蒙昧時代。商朝,狂放不羈自由奔放,是華夏民族的少年時代。而周以后就變得沉穩,也變得穩定,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清,是有著一以貫之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氣質的。
大約公元前1044年,在現在陜西寶雞周原一代的周部落聯合反對商的其他部落發動戰爭,從發兵到攻占商朝偉大首都朝歌只用了三十天的時間。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幾年時間攻打一座堅城卻攻打不下來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能不爬城墻就別爬城墻。再參考下當年海灣戰爭在已經把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打癱的情況下,尚且用了六十五天才攻進巴格達結束戰爭,武王伐紂這場滅國之戰堪稱舉世罕見。
忽然的勝利,讓原來偏居渭河與涇河沖積平原的弱小的周部落一下成了天下的主人,武王姬發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害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商朝中樞突然死亡,但是大量商朝舊貴族和同情商朝統治勢力的存在,以及反商聯盟的并非鐵板一塊,都使得各種勢力在暗中起伏,一旦有擦槍走火,更大的戰亂必將像火山噴發一樣不可遏制的爆發。所以武王在周公的建議下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地,讓商朝的貴族們覺得周朝只是反對倒行逆施的商紂王,并沒有滅亡殷商血脈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封在殷周圍的管(今河南鄭縣)、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縣),用以監視殷地的武庚,史稱“三監”。
由于這樣邀買人心和緩和矛盾建立統一戰線的一系列舉措,西周初年紛亂的局勢終于慢慢平復下來。
一直到周公攝政。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繼位,由于年紀小,由周公攝政,代成王行事。這本來是一個使周王朝保持先進性和正確發展道路的利國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我們知道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大兒子,周公姬旦是三兒子,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二哥。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圖繼承王位,這就是后世一再重演的年富力強的皇叔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之間的故事,只是這一次皇叔的運氣有點兒不太好。管叔對周公旦攝政殊為不滿,乃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周公將不利于孺子;以所謂清君側的名義,煽動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蔡叔、霍叔公開與周公作對,并慫恿武庚及東方諸侯國反叛周室,妄圖里應外合,顛覆周王朝政權。
眼看著作為監工的管、蔡等人自己先造反了,以武庚為代表的殷商舊勢力看到了機會。殷商的舊貴族勢力本來就對故國的滅亡懷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機復辟。積極的響應管叔的號召,聯合地處東夷部落(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地區),發動了叛亂。
新生的的周國面臨了自建國以來最為危機的時刻。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周公旦肩負起鞏固周王朝政權的歷史重任。他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決定采取斷然措施,興師東征。
周公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
第一年,周公揮師兵鋒直指叛亂的策源地原殷商京畿之地朝歌,沿著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再一次討伐殷商舊部,殺武庚、滅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勢平滅了始亂者。
第二年,周公率軍向趁亂而起的淮夷發起了攻勢,平滅東方淮夷的勢力薄弱但是數量眾多的小部落,“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取得了東征之戰第二階段的勝利。
第三階段是征討“踐奄”,周公決定趁著一路凱歌的勢頭,進一步開疆拓土,將周王室統治推進到東方地區。在征服了淮夷諸小國后,周公再接再厲,揮師北上“踐奄”,討伐東方最后一個叛亂據點。奄,商朝時曾是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周滅商后,奄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亂的爆發,奄也積極參與,成為周在東方的一個勁敵,所以自然是周公東征中的重要打擊對象。由于此時周師已經占領了奄國西、南兩面的鄰國,對其構成戰略包圍,奄已處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奄君束手無策,只好被迫繳械投降了。奄國滅亡后,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一下子擴大到了渤海黃海邊上。
經過三年風餐露宿的軍旅生涯的周公,回到首都鎬京,心里充滿了憂患。雖然平定了叛亂,但迎接他的并不是凱旋的欣喜,而是感到重重的危機和挑戰。地處函谷關之內的鎬京,雖然地勢險峻雄關環伺,但是距離中原太遠。一旦關外有事,根本來不及有所動作。于是在周公的親自主持下,在商朝舊都不遠的洛陽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號稱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銘文中記載周成王五年“宅茲中國”即是此事,這也是“中國”二字第一次見諸史實的記載。鎬京地區的國家行政區域被稱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傳繼承人管理,而洛陽地區的第二首都被稱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繼承人管理。
對于執政穩定性問題,其實從西周立國的第一天就開始了,那就是諸侯的分封。周天子為了控制當時人力根本無法控制的廣袤的國土,依靠血緣關系的親疏將姬姓的貴族分封到各個遙遠的地方,這些地方雖然名義上屬于周朝,但其實有很多地方并沒有形成有效的統治。這樣的分封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關系很好的推廣了華夏的文明,同時各自向四周發展,極大的增強了周朝勢力范圍擴張的速度和廣度。這就是所謂的邦國制度。
而邦國制度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度。
所謂封建,包括兩部分含義,就是封土和建國。也就是周王將國土授予諸侯,使得諸侯得以建立所謂的邦國,但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和最終解釋權都是周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主權和產權都是周王的,而諸侯只有財權和治權。然后受封的諸侯將封國作為自己的天下,將周王的這一套封土建國在自己的封國里搞一遍。也就是把邦國再分成多少份,給自己的兒子們,這就是所謂的成家。但是這個家就不能再分了,而且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其他的兒子雖然從血統上來說也是有著貴族身份老爹的兒子,但是已經不能算貴族了,只能算平民了。看到了吧,基本上就算是周天子的親戚,三代以外也都是平民了。《三國演義》里,雖然號稱中山靖王之后的劉備,在沒有招兵買馬成為一方割據之前,也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封建制度,說到底是一種秩序,他把世界分成了三個層次。在這個三層的結構里最大的是天下,它的領袖和所有者是唯一的合法擁有者周天子,他的宗族是王族,他的家庭叫做王室。次一級的叫封國,封國的主人叫做國君,而且還根據與周天子的親疏關系被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爵位,統稱為公候。他們的族人被稱為公族,他們的家庭是公室。第三個層級被稱為家,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叫做家君,也就是大夫。大夫也被稱為某某氏,例如司馬氏就是,他們的族人被稱為氏族。
天子的權力是封建諸侯,這就是建國。諸侯的權利是封建大夫,這就是成家。但是大夫就沒有再封之權了。但是雖然是封的,但是擁有財權和治權,也就是擁有自治權。于是,大夫有權自行管理采邑,這就叫做“齊家”,諸侯不能干預。諸侯也有權利自行治理封國,這叫做“治國”,天子也不過問。大夫除了做到“齊家”,還有義務協助諸侯治國。同時,諸侯在發生動亂之時也有義務奉天子之命南征北戰,這叫“平天下”。《禮記。大學》中的記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就是對封建制度最標準的注釋。
但是有秩序就夠了么?周公還為這套秩序制定了維穩的手段,那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嫡,就是正妻,正妻所生育的兒子就是嫡子,而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貴族的兒子眾多,但具有法定繼承人的只能有一個。與嫡相對的就是庶,庶本身就含有眾多、渺小等意思。物以稀為貴,多了就不太值錢了。嫡子的母親是妻,只能有一個,庶子的母親是妾,可以有多個。庶子的地位低,倒不是兒子們的錯,而是因為作為他們的母親,妾的地位低而且數量不少。而且妻妾來歷不同,妻必須門當戶對明媒正娶,一個字,就是要娶。妻與夫是對等的,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就是平等的,因而地位尊貴,所以叫舉案齊眉。而妾叫納,相對來說就隨意的多,可以買,可以搶。既然可以如此的來歷不明,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結果,因為媽的地位不同,使得兒子們也不平等。
第一等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叫做嫡長子。第二等是正妻的其他兒子,叫做次子。第三等是妾的所有兒子,叫做庶子。隨著天子或者貴族的不斷散葉開花,兒子必然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將繼承權的問題提前以制度的方式明確下來,兒子們肯定會為了爭土地、爭家業、爭財產打的你死我活。因此,周公所設計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就是所謂宗法制度的核心,其終極目的就是要明確秩序,因為財產可以分,但是爵位和權利是不能再分的。
在周公的制度設計中,天下為家。所以,天下、國和家是統一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回事兒。
天子是天的嫡長子,所以叫天子。諸侯們是天子的兄弟,而大夫又是諸侯的兄弟,雖然有宗法制度明確了嫡庶之分,但總歸是兄弟。所以,天下都是天子一家子的人,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既然全天下的人都是一家人,那么子女是臣子和平民,父家長就是各級的君主和領主,因此他們被稱作子民和君父。這樣的說法,直到很晚的近代明清或者民國時代還在用,其根源就是周公所設計的宗法制度。
既然四海之內皆兄弟,那么大家之間就不要那么劍拔弩張,是親戚,就似乎不好意思把臉撕破。周公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足以使得周天下永保子孫德傳萬年,但其實這樣的制度也就在西周三百多年還比較穩定,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就已經殘破不堪了。當然,這都是后話,至少在周公的時代,這樣的制度設計還是很好的維持了周王室的統治。
在這個體系下,天下的家族的根都是統一的,以祖宗為線索,家庭構成家族,家族構成宗族。家族依附諸侯成為國族,國族也從屬和依附于天子,這就構成了民族。這個民族在西周時代的名字叫做夏,在東周春秋時代的名字叫做華,后來這個民族就合成華夏民族,而華夏民族的總淵源就是周天子,而這個制度的設計者就是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