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的分封,有理有利有節,既發展了進步勢力又團結了中間勢力,還打擊了頑固勢力,堪稱是上古時代的統一戰線。
有周一朝一共有兩次比較大規模的分封,周武王時代周公所主持的這次分封是第一次。通過這次分封,商人被三監牢牢的監控起來,周邊的蠻族也在糖衣炮彈和加官進爵之下稍稍平息,似乎一切都在慢慢的變好。有一本小說叫做《封神榜》,說的是皇天后土諸位天神幫助周取得天下后,由姜太公主持將各天神的尊號通過天帝這位全能神進行確認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夠對照西周的歷史來看,這個封神其實就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締造者所設計并推行的分封制度,而周公正是這種分封制度的總設計師和施行者。
似乎一切都在變得越來越好,通過一番的分封之后,似乎皆大歡喜,社稷永固了。但是天不假年,周武王整日忙于政事,日夜殫精竭慮,就在推翻殷商王朝之后僅僅過了四年,王朝的締造者周武王,一病不起,而后不久撒手人寰。
姬周的社稷剛剛有了一點兒穩定下來的跡象,突然又是險象環生。
周武王死后,其嫡長子繼位,是為周成王。由于周成王繼位的時候年紀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攝政,代替周成王行使行政職權。本來,這是一個在非常時期使周王朝保持先進性和正確發展道路的利國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
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的二兒子,周公姬旦是老四,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三哥。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管叔鮮對周公旦攝政殊為不滿,心想就算兄終弟及也輪不到你老三,我老二還在呢。于是管叔鮮乃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周公姬旦有趁著主少國疑的機會謀權篡位,所謂“周公將不利于孺子”。管叔鮮以清君側的名義煽動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蔡叔、霍叔公開與周公作對,并慫恿武庚及東方諸侯國反叛周室,妄圖里應外合,顛覆周王朝政權。
破鼓更有眾人捶。眼看著作為監工的管、蔡等人自己先造反了,以武庚為代表的殷商舊勢力看到了機會。殷商的舊貴族勢力本來就對故國的滅亡懷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機復辟。積極的響應管叔的號召,聯合地處東夷部落(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地區),發動了叛亂。
新生的的姬周政權面臨了自建國以來最為危機的時刻。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周公旦肩負起鞏固周王朝政權的歷史重任。他面對內外交困的形勢,決定采取斷然措施,興師東征。
周公不負眾望,力挽狂瀾,用了三年時間平息了域內之亂。第一年,周公兵鋒直指叛亂策源之地殷商舊都朝歌,再一次與殷商殘余作戰。殺武庚、滅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勢平滅了始亂者。第二年,周公向著趁亂而起的東夷發動了攻勢,一路勢如破竹凱歌高奏,史稱“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為了趁著獲勝的余威,進一步開疆擴土,在殷商討淮夷軍事成果的基礎上,將周王室的權威繼續向東推進。第三年,周公再次開動戰爭機器,揮師攻伐在此次叛亂中助紂為虐的奄國,并無往不利將其攻滅。奄國滅亡后,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進一步擴大,疆域擴大到了渤海黃海邊上,周王朝國力急劇膨脹,風頭一時無兩。
經過三年風餐露宿的軍旅生涯,周公回到了首都鎬京。周公心中沒有一點兒凱旋的欣喜,因為雖然叛亂暫時被平息了,但是他越來越感到重重的危機已經風雨欲來,已經再也經不起風吹草動了。經過三年的南征北戰,周公已經真切的感到,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鞭長莫及的問題,危機隨時會再次爆發。地處函谷關之內的鎬京,雖然地勢險峻雄關環伺,但是距離中原太遠。一旦關外有事,根本來不及有所動作。
于是在周公的親自主持下,在商朝舊都不遠的洛陽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號稱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銘文中記載周成王五年“宅茲中國”即是此事,這也是“中國”二字第一次見諸史實的記載。鎬京地區的國家行政區域被稱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傳繼承人管理,而洛陽地區的第二首都被稱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繼承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