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也是一名老師。
她教了二十多年書,當了十六年小學班主任,完整帶出兩輪畢業班,對班級管理和習慣培養很有自己的心得。
第一屆與我同齡,那個時候,她還在摸索,一邊觀察我身上有什么問題,一邊管理自己的班級;第二屆的時候,她已經有完整而系統的想法了。
當時她給她們班定的總目標是:養成好習慣,成績不落下,人人有特長。
她說:我就是這么培養你的。
我問她:難道你對我的要求就是學習不落下就行嗎?這也有點低了吧。
她說:習慣是第一位的。只要習慣養好了,成績怎么可能差。
這批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我媽見到家長,都反饋說習慣不錯,會經常被初中老師表揚。
根據我后來的學習經驗,也的確是這樣。
只要每一堂課都“不落下”,到最后,自己居然變成了那個“基礎扎實”的人。
學習是這樣,鋼琴也是這樣。
學一個點是一個點,思考一個點吃透一個點。
養成好習慣,成績不落下,人人有特長。
樸實而真切。
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她是怎么做的。
全部是轉述,如有疑問,后臺留言,我再幫你問問哈哈哈哈哈哈哈
01 養成好習慣
小學一二年級,她主要采用了兒歌和小故事大道理的方法進行養成教育。
因為兒歌易記易對照,講故事重在明理,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適合的方式。
開學第一周,她不是讓小孩子背難懂難記的《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而是讓學生記住《上學》《升旗》《出操》《課前》《上課》《下課》《吃飯》《衛生》《放學》《寫字》《作業》《活動》《文明用語》共十三首兒歌。
背下來之后,平時就可以對照兒歌進行訓練和糾正。
比如說哪一項完成得不好,就可以讓學生先背一遍,然后對照兒歌中的內容,進行糾正。
我發現這個方法,我們學校的老班主任也常用。只不過因為我們是初中,方法可能更簡潔一些。
比如說我們組的級長,就在一開始就給班級定了標準:“靜、凈、競、敬”(其中還有一些解釋,比如:靜能生慧等);給上操定了“快、靜、齊”的標準;別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總之,效果確實很不錯。
行為習慣當中,大家最關心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
她總結道,學習習慣主要有課堂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傾聽習慣、表達習慣、作業習慣、書寫習慣、總結反思習慣七種。
《課前》和《上課》兩首兒歌概括了課堂學習習慣培養的內容,即:
學習用品放整齊,等待老師把課上。
專心聽講紀律好,積極發言勤思考。
不懂地方舉手問,課堂知識當堂了。
課堂效率是最重要的。
但是認真聽講的習慣,不一定非要上了小學,在課堂上等老師訓練才開始培養。課堂效率高是專注力強的表現,而專注力強,從小時候玩玩具、聽別人講話等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了。
我是那個時候她陪我聽樂理課培養出來的。
樂理課主要練習的是辨音高和音程,我經常走神,她坐我旁邊,看到我神游就擰我屁股。
有一次鋼琴老師彈完一個音以后,一扭頭,發現我哭得稀里嘩啦的。
不過,自此,我的課堂效率就一直蠻高的。我初高中很少自己下去做什么題,也沒有補什么課,就只是完成課上的任務而已。每一堂課如此,到最后,基礎居然還不錯。
這也充分證明了,課堂效率高對于學習來說有多重要。
而課堂上老師對孩子聽課習慣的培養,主要是提供合理的課堂內容,及時采用一些技巧抓回學的注意力等。
《作業》和《寫字》兩首兒歌概括了作業習慣和書寫習慣的內容,即:
字跡端正合規范,反復檢查少差錯。
學寫字,要記?。?/span>
頭要正,肩要平,
眼里本子有一尺,手離筆尖有一寸,
身離桌邊有一拳,寫字認真心要靜。
作業和書寫習慣,主要通過作業來培養和評估。
她的做法是,雙休日作業,先練字再寫作業,兩天一頁。
低年級是生字本頁,中年級小字本頁,高年級是練字專用紙頁,星期一到校收起來判閱講評。
到了高年級時,需要增加一些數學練習,在提倡“一科一輔”形勢下,要做到既不違反規定又不讓成績掉隊,她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出單元測試題,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己選擇課外資料進行練習,完成后自己與答案對判,有錯及時糾正。
遇到不會的題可以通過問小組同學問老師問家長自主解決,積累易錯題和提高題。
一個小組一般會有一兩個同學表現積極,其余同學就重點以課本和兩導為主,平時注意積累基礎題。
一個單元結束,以每單元兩個小組比賽各出一份單元測試題,題量為30-40分鐘,上交草稿待老師驗收合格后,由小組分工抄寫對版,然后復印全班使用,按小組順序輪流進行。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的書寫水平,同時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這種養成方式得到學校領導老師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我自己印象比較深的,還有認真聽課和打草稿的習慣,我自己也得益于這些習慣。
她說,首先是定標準,講清楚細則,訓練過之后,就可以進行評估了。
她讓孩子們每次交試卷的時候,都把草稿紙夾在試卷里。判卷的時候,先過一遍草稿紙和試卷卷面,分等級(1、3、5分)將分數打在試卷上,這就是5分的草稿分和5分的書寫分。全部過完之后,將草稿紙整理出來,摞在一邊,然后再判作業的內容。
當書寫和草稿成為分數的一部分的時候,家長和學生就會重視起來。久而久之,打草稿和書寫的習慣就練出來了。
但是要注意,只有打分沒有訓練也是不行的,那樣,學生會破罐子破摔:反正考試也沒有這個分數,無所謂的啦。
班主任和教學工作就是這樣,看起來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如果細節不同,效果就不同。
我的兩年班主任生涯深切地告訴我這一點。
閱讀、傾聽、表達和總結反思習慣,沒有具體的兒歌內容,而是通過每天的“口頭作業”來完成訓練的。
“口頭作業”是她們班的固定作業。
具體是學生和家人利用每天放學或吃飯前后交流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發生的一些事情,很正規地講給家人聽,要求:聲音洪亮,口齒清楚,眼睛與家人對視。第二天來到學校后,進行“口頭作業”的檢查,每天8人,兩周一輪。這一過程不僅完成以上習慣的培養,還養成與家人交流的習慣。
與家人的溝通非常重要。
這個習慣的培養方式來源于她對我的培養。小學時候,她在接我放學的路上,總喜歡問問我今天你學得快樂嗎,和小朋友玩得開心嗎……到后來,哪怕是叛逆期,我們的溝通都還蠻順暢的。
她經常通過交流信和交流表的形式跟家長強調這一點:
作為剛入小學的孩子,家長要配合學校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孩子在校學了《整理書》一課,家長要經常檢查一下書包的整理情況;老師教了正確的書寫姿勢,在家里家長也應要求孩子繼續保持等等,如果等孩了一些不良習慣養成以后就很難改變。也許你會說,我不知道孩子學了什么,或者老師布置了什么,我想,這可能是你和孩子溝通太少吧!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家長不能只問不管……好的習慣養成以后,做家長的就會輕松,希望你重視。
在孩子們學完拼音之后,也就是在一年級下學期,這個“口頭作業”的形式會變成講故事。
具體做法是,每個人準備一本《小故事大道理》,要求每天讀會一個小故事,知道其中蘊含的道理,晚上講給家人聽,次日進行檢查,檢查方式同上,好的可得一顆小紅星。
到這里,你會發現她嘗試加入閱讀習慣的培養。
三、四年級“口頭作業”就完全變成了閱讀作業,分必讀和選讀兩塊內容,必讀仍是同讀一本書,內容是兒童文學類,比如曹文軒的《草房子》、《葵花田》等系列叢書。
檢查方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三年級第一學期是兩個月開展一次小組讀書交流會,從第二學期開始,變成了一個月一次,一學期四本,閱讀能力強的另自選科普類圖書。
周三下午提前結束課后,有10分鐘的讀書推薦活動,推薦書目,推薦理由和讀后感受,如有同學借閱,并與之交流被為最佳推薦人。
五、六年級同讀書目是名著,自選書目范圍不限,檢查方法和之前相同。
她說,閱讀、傾聽和表達習慣的培養,如果能做到學校環境寬松、科任老師積極支持、家長密切配合,就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我幫她總結了一下,閱讀、傾聽、表達能力是分不開的。
但是,到底怎么培養呢?
她認為,應該先從口頭表達能力開始,建立起溝通的習慣;同時多讓學生分享,培養傾聽的習慣。
在學習了拼音之后,慢慢加入閱讀能力。這個時候要注意,不能忽視前兩者,讀了就要能跟別人口頭表達出來;同時也能聽出別人分享中的閃光點和不足處。
學了寫作之后,又可以慢慢加入書面表達。
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建立起孩子對于閱讀和表達的認知。
這些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功夫,需要一點細心耐心,還需要一點規劃。
我記得以前我當班主任的時候,她跟我講過,每個學期都有每個學期的目標,培養的時候不要貪多,一個月培養一個習慣。
具體操作是第一周定標準并進行學習,第二周鞏固,第三周測評,第四周就將其視作常態,為下一個習慣的培養做準備。
然后,我按照她的方式試了試,發現,嗯,我不行,因為我就是那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再加上沒有規劃,經常忘事。
想了想,她確實也是個有定力、能堅持的人。
02 成績不落下
對此,她的觀點是,學習習慣培養好了,成績一定差不了。
她總結道——
如果老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沒有問題,對于一個智力正常、心智健全的學生來說,考試成績差,除了出現不懂不會的知識外,一般是由以下五種不良的學習習慣造成的:
1.書寫習慣不好。學生要么字跡潦草,書寫太快,隨意涂改,導致經常出現筆誤,卷面也不整潔;要么寫得太慢,導致效率低下,留不下檢查的時間,甚至連題目都做不完。
2.審題習慣不好。經常看錯題或者遺漏題目中的重要信息(我的膝蓋中了一槍)。
3.整理習慣不好。對重復出現的題目,錯了,訂正之后仍然出錯。
4.計算習慣不好。計算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各種題型都會用到。計算差了,數學成績肯定提高不了。出錯的原因常常因為省略了不該省略的步驟,或者不打草稿,過于相信自己的心算和口算。
5.檢查習慣不好。平時作業完成后,讓家長檢查,自己沒養成檢查的習慣,考試有時間也不會檢查。
所以在這一塊,對于教師來說,她就是以提高課堂效率為主;對于學生來說,其實已經滲透到了平時的習慣培養中。
糾正習慣比培養習慣難,還是從一開始打好習慣基礎比較省心。
03 人人有特長
我媽對我的很多培養,都是出于自己的遺憾。
她說:我的個人經歷告訴我,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有自信,綜合能力強,最好有特長。
后三項都是她的短板,所以她就會在學生和女兒身上下功夫。
比如她覺得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太好,所以她就有意我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比如她覺得自己沒有自信,所以她就鼓勵我多參加比賽,培養自信。
對于她們班,她也是這么做的。
當有家長問她:孩子學習差,老師能不能給孩子補補課。
她總是這樣回答:小學階段沒必要,你還是孩子報個興趣班,讓孩子開開竅,真有不懂不會的可以利用課間間老師和同學。
她很明確地告訴家長,一定要發現孩子的優點,通過孩子的優點去鼓勵引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給孩子建立信心,“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
選興趣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聽取孩子的意見,還可以征求班主任的建議,別拿孩子的劣勢去培養。
除了鼓勵家長給學生報興趣班,她會統計并分類這些孩子學了哪些特長,便于自己在班里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如小歌星、小舞星、小體育明星的評比,小畫家,小書法家的選拔,發現講故事大王、才藝大王,推出班級小播報員,小主持人等等。
她說,通過這一系列的比賽,有幾個成績差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同學們的掌聲,找到自信點,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孩子都堅持得不錯,每個孩子都看起來陽光、自信。
四年級時,晉城市少工委舉行講故事比賽,每班報兩名,她們班居然報了十幾人,可能因為其他班的積極性不高,還占用了別班的一些名額。初賽正好是雙休日,她搭家長順車去觀賽,一下午比賽20個,她們班就占了一多半,好幾個都進了復賽。
除此以外,六年級時,有四個孩子自發組織了一個小樂隊;還有七八孩子一直都跟著同一個舞蹈老師學,隨時都可以拿出節目;有一個孩子四年級以后喜歡上了魔術,就跟著電腦學,每次他的節目都倍受同學歡迎。
關于特長這個點,我也很想說點什么,因為我實在是在她的培養下萬分受益的那個人。
不過,也并非一開始就如此。
最開始,我報的是電子琴班。那個時候我還在上幼兒園,注意力不集中,總是記不住老師布置的練習作業。我媽就趁機而入,虛報作業,老師布置了一首,她就告訴我兩首——當然,據她說,是因為我學得快,經常練完了就沒事干,所以多讓我彈一首,也不算加重負擔。因此,我經常被老師指名給其他同學做示范。
一學期后,在老師的建議下,改學了鋼琴。
然而鋼琴學了沒幾年,手腕上就出了一個腱鞘囊腫。因為我們在小鎮上,老師水平不怎么樣,而我在我媽的監督下,每天練琴又多,所以,我的基礎并不好。
當時我媽就計劃著,給我去長治找一個老師;再加上鎮上的老師也說,剩下的她教不了了,建議轉到別的地方學。
就這樣,大概是四年級的時候吧,我去考業余六級,我爸媽在旁邊的琴行里等我,偶然看見了老師的宣傳資料,聯系了之后,我就轉到長治學琴了。
因為我的練習方式長時間錯誤,所以改正花了很長很長時間,中間手腕上的囊腫還復發了一次,蓋了兩層疤。
改正的這段時間,比最開始的練習時間還要長。某種程度上,確實浪費了一些學習時間。好在后面這個老師水平真的不錯,雖然她是第一次教我這樣的學生,很是小心,一聽我說手腕疼就不敢讓我再練了;后來慢慢也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幫我改正,讓我回到了正確的道路上。
在此之后,我就開始陸陸續續拿一些獎,參加省級和全國比賽,也拿了一個很有含金量的比賽的全國獎項。
大學時,我參加了一個西安的小比賽,以業余身份拿了專業第六的成績。
到現在,我已經很久不練琴了。不過當自己不開心的時候,還會彈彈琴、寫寫歌,以此作為消遣。
我媽也很是為我感到驕傲,覺得當年逼我學琴,沒白費功夫。
所以,當有人問我:學特長需不需要像我媽一樣推我一把的時候。
我會覺得,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有點天賦,老師水平也不錯的話,那么,該推的時候就推吧。
04 最后的話
雖然她是數學老師,寫東西也喜歡用第一第二,貌似很條理的樣子,但真的,并不條理。
她就是那種一逗到底的人。
在寫的過程中,我到處翻她的資料,試圖理清楚她的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間的關系,并幫她補充一些關聯詞語和過渡句進去。
寫完之后又找她審閱了一下,看看是不是她想表達的那個意思。她補充了一下,基本過關之后,我就大膽發出來啦哈哈哈哈
她在班級管理、習慣培養上真的有自己的一套東西。
據說她帶的班在年級里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講公開課、評比之類的都喜歡用她班的學生。
好班主任,真的需要花一些心思。培養一屆學生,就像又養了一屆娃。
而我在想的事情是,這一套東西是否能變成可以別人更容易學習的東西呢?
能不能通過一些輔助材料,讓我這樣堅持不了的人也能更輕松地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