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語音太長,需通過喜馬拉雅閱讀↓↓↓
勘驗是物證的延續。
——法徒
通過對現場和物證進行勘驗后制作勘驗筆錄,作為一種重要的調查方法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各國法律均有所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也得到廣泛采用。
《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勘驗一般是指司法機關對具有物證意義的痕跡、物品或尸體進行檢查的取證或固定證據的行為。根據勘驗對象的一般分類,又可區分為現場勘驗和對特定物證的勘驗。
現場勘驗原先主要運用在刑事訴訟的取證中,在刑事案件里,現場一般是指發生犯罪、事故、發現尸體或遺留犯罪痕跡的地點。刑事偵查部門為了發現與案件相關的線索,查明案件的性質,證實并揭露犯罪行為而在現場實施的一系列偵查行為稱為現場勘驗,現場勘驗一般由偵查人員、法醫、痕跡員等合作完成。
擴展到其他案件類型中,現場是指一切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地點。而各訴訟主體為查明案件事實,通過中現場實施的勘驗、檢查的行為也統稱為現場勘驗。但是,勘驗筆錄的制作主體,在民事訴訟法證據意義上而言,具有特定性。
勘驗僅僅是查明案件事實的一種手段,但所有的案件事實都需要通過證據這一特定的表現形態展示到法庭審理過程之中,供雙方當事人質證、法官認證后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因此,勘驗主體應當在勘驗后書寫勘驗報告或筆錄以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在案佐證。
我國民事訴訟法上所指的勘驗筆錄,應當是指人民法院為查明案件事實的需要,指派特定的勘驗人員(往往是主審案件的法官及其指導下的法官助理)對有關物證和現場進行勘查檢驗所作的客觀記錄。勘驗筆錄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八種法定證據類型之一。
但是,勘驗筆錄作為單獨的民事訴訟的法定證據類型,在學理上備受質疑。有學者認為,物證僅為勘驗標的物,勘驗筆錄亦僅為勘驗結果的固定與保存方式,不具有獨立證據類型的意義。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勘驗筆錄僅僅是法官對被調查對象(一般都表現為物證,現場之環境本質上也是物證的特殊表現形態)的性質、形狀的直接認識為內容,并將這些內容通過文書記載的方式予以保存罷了。這種文書與普通意義上的書證、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等都不相同,更多的只是物證的一種直接提煉與文字反映。
筆者也是較為認同勘驗筆錄作為獨立證據類型的確值得商榷的觀點,猶如電子數據一樣。但立法上為什么堅持如此的證據類型體例,必然有其存在即合理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根據筆者對勘驗筆錄的學理掌握并結合司法實踐的一些經驗,對該證據類型的特點作以下歸納:
《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勘驗物證或者現場,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并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成年家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
有關單位和個人根據人民法院的通知,有義務保護現場,協助勘驗工作。
勘驗人應當將勘驗情況和結果制作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參加人簽名或者蓋章。
《刑事訴訟法》
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第一百二十六條 偵查人員對于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人身、尸體應當進行勘驗或者檢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勘驗、檢查。
作為刑事訴訟的事實查明手段,“勘驗、檢查”是指偵査人員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物品、尸體或者人身進行勘查、勘驗或檢査,以發現和收集犯罪活動所遺留的各種痕跡和物品的一種偵査活動。
勘驗、檢査的性質相同,只是對象不同。其中,勘驗的對象是現場、物品和尸體,而檢査的對象則是活人的身體。
按照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勘驗、檢查可以分為現場勘査、物品檢驗、尸體檢驗、人身檢査四種。
但是,由于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并未將檢查筆錄、實驗筆錄與勘驗筆錄一并列為法定證據形式,因此,一旦法官在審理活動中因人身檢查或者作實驗而形成的書面記錄,只能歸入到勘驗筆錄的形態范疇。
(1)涵蓋的范圍不同
勘驗是對勘驗對象之狀況的客觀記載,而鑒定則是對被鑒定之物的判斷分析。
勘驗一般為人的直接認知,而鑒定則需通過專門性方法對專門性問題的認知。
勘驗為主審法官直接認知,鑒定則為法官委托的鑒定人對專門性問題的認知。
(2)實施的程序不同
勘驗實施程序較為嚴格,法律不僅規定了當事人(或其成年家屬)的臨場權,而且規定了見證制度,勘驗實施程序實際上具備了類似于庭審程序的基本框架。
而民事司法鑒定程序則基本上恰好相反.在鑒定實施階段,法律并未賦予當事人臨場權,也沒有全面規定見證制度。
(3)證明力不同
勘驗筆錄類似于法官認知,與鑒定意見相比更難以被推翻。
本質相同:均代表著法官對特定之物的認知,都是對案件事實發生后所遺留下來的物質性痕跡或者后果中所包含的對案件事實有證明價值信息的認識和發掘過程,在案件事實查明的功能和作用上基本一致。因此,鑒定與勘驗具有如下相似點:
(1)鑒定人與勘驗人身份特殊,不是法官本人就是受法官委托,且一般均都有具有一定的知識,在司法實踐中,勘驗、檢查又往往是進行鑒定的基礎和前提,兩者往往互為手段、相互補充;
(2)出具文書的對象與形式接近,除了待檢物證高度一致外,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亦有部分重合,所作文書的基本要素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3)證明力強,難以被推翻。
此外,由于勘驗人與鑒定人主體與法官的同一陣營,故同樣適用回避制度。
《民事訴訟法解釋》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對物證或者現場進行勘驗。勘驗時應當保護他人的隱私和尊嚴。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人參與勘驗。必要時,可以要求鑒定人在勘驗中進行鑒定。
第三百九十九條 審查再審申請期間,再審申請人申請人民法院委托鑒定、勘驗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
天時地利人和
(1)視覺
(2)聽覺
(3)味覺
(4)嗅覺
(5)觸覺
……
eg.環境污染:水體、空氣、噪音、光……
見證人見證整個實地勘驗的過程,監督勘驗人員勘查現場,保證勘查工作的合法性。
當事人一方或雙方若已受合法傳喚,卻于證據調查期日不到場,應視為當事人放棄其權利,法院仍能進行證據調查。法院于當事人不在場的情形下仍可進行證據調查也能避免證人、鑒定人等因當事人不出庭而遭受空跑一趟之不利益且可防止訴訟遲延。
第二,筆錄文字用語必須確切肯定,不能模棱兩可,切忌用存在歧義的詞語;
第三,筆錄必須是在勘驗過程中當場制作,完整反映勘驗的經過和結果,不能事后追憶(《辦案說明》《情況說明》不是法定的證據種類之一);
第四,為了體現勘驗筆錄的公正性,勘驗應當依法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和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參加并在筆錄上簽字。
勘驗筆錄的制作可以參考刑事訴訟中偵查機關的相關規定。
1.從形式要件看
根據《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以下簡稱《勘驗檢查規則》)第48條的相關規定,勘驗筆錄由前言、正文和結尾三部分組成。
(1)前言包括:筆錄文號、接報案件時間和內容、現場地點、現場保護情況、勘驗的起止時間、天氣情況、勘驗利用的光線、組織指揮人員、現場方位和周圍環境等;
(2)正文包括:與犯罪有關的痕跡和物品的名稱、部位、數量、性狀、分布等情況,尸體的位置、衣著、姿勢、損傷、血跡分布、形狀和數量等;
(3)結尾包括:提取痕跡、物證情況,扣押物品情況,制圖和照相的數量,錄像、錄音的時間,筆錄人、制圖人、照相人、錄像人、錄音人以及執行現場勘驗、檢查任務人員的單位、職務及簽名,見證人簽名。
(4)此外,現場勘驗人員還應當根據現場情況選擇制作現場平面示意圖、現場平面比例圖、現場平面展開圖、現場立體圖和現場剖面圖等。現場照相和錄像包括方位、概貌、重點和細目四種。
2.從實質內容看
勘驗必須遵循巡視現場、靜態勘驗、動態勘驗的步驟,并在筆錄中記載。
《證據規定》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勘驗物證或者現場,應當制作筆錄,記錄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結果,由勘驗人、在場人簽名或者蓋章。對于繪制的現場圖應當注明繪制的時間、方位、測繪人姓名、身份等內容。
(1)制作披露
(2)庭前披露
(3)當庭披露
【相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八條 法庭調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當事人陳述;
(二)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三)出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和電子數據;
(四)宣讀鑒定意見;
(五)宣讀勘驗筆錄。
《民事訴訟法解釋》
第二百二十五條 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庭前會議可以包括下列內容:
(一)明確原告的訴訟請求和被告的答辯意見;
(二)審查處理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申請和提出的反訴,以及第三人提出的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
(三)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決定調查收集證據,委托鑒定,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進行勘驗,進行證據保全;
(四)組織交換證據;
(五)歸納爭議焦點;
(六)進行調解。
【相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九條 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民事訴訟法解釋》
第二百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用傳票傳喚當事人。對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翻譯人員應當用通知書通知其到庭。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外地的,應當留有必要的在途時間。
美國著名法庭科學家赫伯特·麥克唐奈所言:“在審判過程中。被告人會說謊,證人會說謊。辯護律師和檢察官會說謊,甚至法官也會說謊。唯有物證不會說謊。”但在司法實踐中,作為物證延續的勘驗筆錄仍可能出現很多問題。
(1)沒有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固定現場的原始狀態就實施動態勘驗;
(2)未根據物證或者現場物證信息的科學提取需要對物證進行保全;
(3)有的痕跡物證雖然依法固定和提取,但其供鑒定的特征已發生了變化,不具鑒定價值;
(4)當事人提供充分證據表明勘驗筆錄記載有誤,或者記載內容與常理不符且無合理解釋;等。
【相關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回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發生否定事由后,有條件重新勘驗的,應當重新勘驗。
認定起火原因,首先應確定起火點,而起火點的確定是以起火部位的確定為前提的。目前主要是按照火災現場殘留物被燒輕重程度的走向確定火災蔓延的方向,再從幾個不同的蔓延方向反推得到起火部位。該方法是2011年2月14曰頒布的《火災原因認定暫行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第18條認可的方法,也是實際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1)起火原因
(2)擴大因素
(3)消防設施:主要考察完好性、即時性與適用性,包括:消防器具、消防通道、設施安裝等
(4)消防措施:主要考察預警、報警、接警、出警等...
(5)財產損失:
(1)相鄰用水、排水糾紛
(2)相鄰通行糾紛
(3)相鄰土地、建筑物利用關系糾紛
(4)相鄰通風糾紛
(5)相鄰采光、日照糾紛
(6)相鄰污染侵害糾紛
(7)相鄰損害防免關系糾紛
(1)物件脫落、墜落損害責任糾紛
(2)建筑物、構筑物倒塌損害責任糾紛
(3)不明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糾紛
(4)堆放物倒塌致害責任糾紛
(5)公共道路妨礙通行損害責任糾紛
(6)林木折斷損害責任糾紛
(7)地面施工、地下設施損害責任糾紛
(1)大氣污染責任糾紛
(2)水污染責任糾紛
(3)噪聲污染責任糾紛
(4)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
(5)土壤污染責任糾紛
(6)電子廢物污染責任糾紛
(7)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
2005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規則》第五條規定: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的內容包括:現場保護、現場實地勘驗檢查、現場訪問、現場搜索與追蹤、現場實驗、現場分析、現場處理、現場復驗與復查等。
現場保護和實地勘驗都是現場勘查工作的重要內容,現場保護包括:
(1)保持現場事件發生時的原始狀態;
(2)保證現場勘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各種因素對現場的破壞。
(1)不隨意觸動痕跡物品,不在事發現場做任何與勘驗無關的事情;
(2)嚴守勘驗規范,需遵循:
a.先重點后一般;
b.先固定后提取(以數據或其他合適方式保全);
c.先地面后空間;
d.先靜態后動態;
e.確保勘驗安全。
(3)嚴守勘驗程序,需遵循:
a.勘驗人員不得少于兩人;
b.向配合勘驗人員、見證人員及當事人出示證件;
c.著制服或者佩帶明顯標志進入現場。
(1)當場進行勘驗筆錄的制作;
(2)對勘驗內容進行照相或錄像;
(3)對物證或痕跡可以取樣保存的,在信息保全后提取,并分類貼標保存。
(1)妥善分類貼標:按照物證的狀態、保管的期限、保存的條件等進行分類,對于需要進行晾曬、包裹、封存、捆綁的物證,做好歸檔前的準備,封袋處理后應當及時準確貼上標簽、案號、封存時間、制作人及封存人等基本信息;
(2)轉為電子數據:為防止物證或者現場出現破壞、腐敗或丟失,可以直觀或者重復體現物證、現場的原始概貌和特征,對于勘驗筆錄記載的內容及提取的實物證據均應當拍照、錄像后存檔或者轉化為可供納入書面卷宗的書面表達形式,如照片打印件等;
(3)及時歸檔保管:設立專門的物證保管登記,對提取時間、數量、形狀、特征、屬性等進行登記、分類保管等。
對于勘驗的問題,公安刑偵部門走在了前沿,公安部早在多年前就開發了《全國公安機關現場勘驗信息系統》,該系統已成為公安部刑事技術專業考核的重要指標。對此,人民法院現有的技術和軟硬件條件也完全可以達到這樣的大數據管理的系統能力,在未來的案件審判系統設置中就很有參考價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