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嵐皋縣一個小山村,住著一個6歲小男孩,他的命實在太苦。母親因早年間得過腦膜炎,耽誤成青光眼,只能看到0.5米內的微光。父親在工地上打工時,眼里不小心進了水泥,因為耽誤了最佳救治時間,導致雙目失明。
是這個6歲的小男孩,他成了父母的眼睛。他一邊讀書,還要一邊打工養家。他靠幼小的臂膀為父母修房子,利用打工掙的幾千塊錢,為家里買了一臺冰箱,一臺電視,還有眾多家電。
在學校里,他是班長,但因為穿著破爛,鞋子破一個洞也舍不得換,總是在同學面前感到自卑。他始終抬不起頭,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
但他學習成績優異,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要么第一,要么前3,參加競賽時也總能獲獎。后來他還考上了陜西一所知名院校。
他因為堅強,懂事,孝順,多次獲得各項榮譽,例如“嵐皋縣十佳先進典型”,“十佳美德少年”,“2014年陜西最美孝心少年”,“2015年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等。
他是父母黑暗中的明燈,是村民們口中最有出息的孩子,他懂事得讓人難過,在他身上發生的故事令人動容。
他就是馮莫林。
2002年8月,馮莫林出生于陜西省嵐皋縣一個小山村。至于馮莫林這個名字,原本是女孩的名字,父母因為也來不及改了,就給了馮莫林。但名字雖好,馮莫林的命卻太苦。
母親李興翠小時候生過一場大病,因沒錢醫治,發展為腦膜炎。等李興翠六七歲的時候,又發展成為青光眼,視線模糊,只能看清0.5米內的微光。無論吃什么藥,找什么醫生,始終未能恢復。
馮莫林家中因為母親雙目失明,是父親馮年許一個人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馮年許的日常工作,除過種家里的幾畝良田,還要跟著同村的父老去建筑工地上打零工。
馮莫林6歲的時候,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父親馮年許在腳手架上運材料時,眼中不小心進了水泥,馮年許怕花錢,未能及時醫治,最后耽誤了病情,徹底雙目失明。
家里再也沒了頂梁柱,是6歲的馮莫林撐起了一個家。首先就是家人的一日三餐。
馮莫林因為年齡小,個子矮,即使踩一塊磚頭也夠不到灶臺。
做飯時,他只能站在一個0.5米高的椅子上,可是他一會兒要下椅子加柴火,一會兒又要上椅子炒菜,忙得不可開交。
母親李興翠失明的情況相對好一些,至少能看到眼前半米之內的東西。父親馮年許則是徹底失明,連吃飯也要6歲的馮莫林協助。
在這個6歲小男孩的一點點努力下,家里的一日三餐總算有了著落。
7歲那年,馮莫林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嚷嚷著死活不愿意去學校,怕離開家父母吃不上飯。最后是母親苦苦哀求,馮莫林才去了學校。
沒想到馮莫林剛上學的第1天,等他放學回到家中,就發現父親在自家的院子中散步時,不小心從圍墻邊摔下去,掉到了旁邊的水塘中。
馮莫林實在不忍心看父親受苦,急忙跟學校請了一周的假,然后叫來親戚,還有村民們,重新給自家的老房子修了一面新的圍墻。這下父親和母親才安全了。
上學的時光本就很緊湊,馮莫林依然要每天三頓飯,做給父母吃。
早餐和晚餐倒是好辦,馮莫林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但午飯就有點趕時間了,馮莫林中午放學后急匆匆趕回家中,做好飯已經到了中午1點多。
之后再快馬加鞭地跑回學校,連午休的時間都沒有。
日子雖然艱辛,好在6歲的兒子很懂事,這個家庭可以有條不紊地運轉。但馬上,另一個問題將會面臨。
因為在一天天的消耗中,家中僅有的幾萬塊錢積蓄已經殆盡。父母又喪失了勞動能力,養家糊口的重任,很快將落到這個6歲的小男孩身上。
馮莫林原本想放棄學業,回家照顧父母。父母不同意,怕耽誤兒子前程。
為了不讓父母因沒有供養自己上學而心懷愧疚,也為了這個家庭能夠正常運轉,6歲的馮莫林二話不說,做出了一個決定,“邊讀書,邊打工養家”。
讀書的事倒是簡單,反正有同齡的孩子陪伴,每天只需要跟著老師按部就班,讀書,寫字,背課文,很快就能度過。
但打工的事,對于這個6歲的小男孩來說,顯然有點困難。
馮莫林想跟著村里人去工地上試一試,村里的人沒人肯帶他。倒不是不愿意幫忙,一來,誰也不敢讓一個6歲的小男孩上腳手架,二來,以他幼小的身軀,搬幾塊磚頭都費勁。
不光是去工地上,就算是去其它地方打零工,也很少有人會要這么一個小毛孩子。
馮莫林最終的選擇是,“去街頭撿廢品”。他每天下午6點放學,花一個小時時間為父母做好晚飯,然后就拿著一個編織袋上街頭撿廢品。
馮莫林工作起來很賣力,撿到很晚才回家。但因為那時候編織袋已經塞滿了,會非常重,馮莫林背回來很吃力。好在拿到廢品廠去賣,會有幾十塊錢。
勉強可以夠一家人的開銷。
馮莫林就這樣過著邊讀書邊打工的生活,因為他太過努力,兩邊都沒有落下。一方面,馮莫林的成績名列前茅,是同學們都知道的,在學習上也從來沒讓老師操過心。另一方面,馮莫林靠撿廢品賺的錢,雖然不是很多,著實解決了這個家庭的燃眉之急。
但很快,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六七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馮莫林卻既吃不好,又得出很多力氣,顯然是非常不利的。久而久之,馮莫林的身體變得虛弱瘦小。
父母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百般叮囑兒子,“別忘了買一些雞蛋牛奶等有營養的食物來吃”,“另外,隔一天去撿一次廢品,千萬不能耽誤了身體”。
馮莫林很聽父母的話,照著父母的叮囑去做,一段時間后,身體漸漸強壯起來,個子也追到了和同齡男孩差不多。
不過和同齡孩子相比,馮莫林的內心多了一份成熟,臉上多了一份滄桑。
其實那時候的馮莫林不知道,僅僅照顧好雙目失明的父母,對于他整個的人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要想為自己的前程打算,馮莫林終究還是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讀書上。那么年幼的馮莫林,能否盡快意識到這個問題呢?
2013年,已經11歲的馮莫林可以去外面打零工了。他趁著暑假,找了一份當服務員的活。堅持了兩個月下來,馮莫林掙了兩三千塊錢。
他一分錢都沒有亂花,第一時間給家里買了一臺冰箱。理由很簡單,“往后他為父母做好飯,就可以凍在冰箱里,父母想吃的時候便能隨時拿出來吃”。
知道父親和母親待在家中寂寞,馮莫林又花了300多元買了一臺舊電視搬回家中,父親和母親可以聽電視里的人說話,也就不再孤單。
馮莫林的規劃還有很多,“計劃著下個暑假繼續出門打零工,為家里買更多的家電。還要給父母買一些新衣服,新鞋子,讓雙親過上更好的日子”。
15歲那年,馮莫林升入高中,他必須要過住校生的生活。
送馮莫林報名的時候,母親非要跟著馮莫林一起去學校。但學校離家有七八公里遠,等母親送完馮莫林從學校返回家的時候,眼睛看不清的她顯然犯了難。
馮莫林塞給母親20塊錢,讓她打車,母親死活不肯。馮莫林只好給母親找了一根長長的棍子,讓母親一路上拄著棍子回家。
望著母親離去的背影,馮莫林流下了傷心的淚。
當時他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改變這個家庭的命運”。
馮莫林進入高中后,學習任務繁重起來,他只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學習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讀書,上早操的時候還要拿著一個小紙條背單詞。
甚至連吃飯和午休的時間都不放過。
晚上,別人都已經熄燈睡了覺,馮莫林還要在床上開一個臺燈,再學習半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1次考試,馮莫林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后來學校還舉辦過好幾次競賽,馮莫林積極報名參加,最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等發了獎品,馮莫林拿回家中給父母看,父母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
只不過當時因為馮莫林到周末才能回家,家里的農活總是不能及時完成。有一年秋收,別人家的莊稼早都收完了,等馮莫林周末從學校回來,才拿著農具上山。
村民們看馮莫林可憐,自發地前來幫忙。在一伙人的幫助下,馮莫林才總算將糧食收回了家。
臨去學校前,馮莫林還要叮囑隔壁的一位叔叔,“說如今他回家的次數少,怕父母孤零零地在家有閃失,讓鄰家叔叔幫忙照看一下家里。如果他的父母出現了問題,就趕緊給他打一通電話”。
之后那位叔叔接受采訪時,聲音有些哽咽,“這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
從6歲到18歲,馮莫林過著像成年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努力。
他沒有被家庭突如其來的變故壓倒,反而挺身而出,用幼小的肩膀撐起一個家。成為了父母黑暗中的眼睛。
同時他還不忘規劃自己的前程,靠著刻苦讀書,發憤圖強,最終考入了陜西一所知名的院校。
馮莫林的故事傳遍了十里八村,每一個聽聞馮莫林事跡的人,都會為馮莫林豎大拇指。
后來,有很多記者前來登門采訪,將馮莫林的事跡做一整理,發到網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馮莫林的故事。
不少好心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想要幫幫這個苦命的孩子。他們為馮莫林捐錢捐物,幫馮莫林一家渡過難關。
當地政府早早為馮莫林一家辦了低保,為他的父母辦了殘疾人補貼。每個月都能領到好幾百塊錢,解決了這個家的生活問題。
另外,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為馮莫林一家修了新房。馮莫林和父母帶著笑容搬到了新家里。生活相比于之前更加充滿了希望。
久而久之,馮莫林也成了名人,獲得了各項榮譽。例如之前說過的“嵐皋縣十佳先進典型”,“十佳美德少年”,“2014年陜西最美孝心少年”,以及“2015年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等。
他的堅強,懂事,和孝心,大家都看在眼里。他對父母付出的愛和關心,值得這些榮譽。
現在馮莫林已經進入了大學,在學習上他始終如一,拿出高中那樣的拼勁度過大學生活。當然,在閑暇時光,他依然會去外面打零工貼補家用。
等大四畢業他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了工資,到了那時候他們整個家庭的命運會更好。
我也相信,馮莫林既然能在6歲的時候就能將學習和養家的事都做好,現在他已經20歲,也上了大學,一定也能將養活父母和完成學業的事一起兼顧好。
他的父母因為有了他,也更加有了安全感。
故事到這里也就徹底結束了,這就是馮莫林6歲到20歲的所有經歷。也許在他的詞典里,“艱苦”和“無助”始終伴隨,但他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堅強堅強再堅強”。
他沒有選擇妥協,反而靠自己的一雙臂膀,為父母甚至整個家庭撐起了一片天。也在自己一點點的努力下完成了學業,實現了人生夢想。
人生如此,已經很不錯了。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