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一篇王陽明的故事,
版本眾多,也暫未找到準確出處,
故整合了一番,以便閱讀。
明代官員學者耿定向在撰寫王陽明傳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老鄉來找王陽明。
這個老鄉是個年邁的農夫,無兒無女,身體已不允許自己耕種,所以想把他的地賣給王陽明換點養老錢。
王陽明毫不客氣的拒絕了,
王陽明說:「您是一農夫,地乃命根。您若賣了它,非死路一條。」
王陽明又不忍心讓一個做了一輩子農夫的人,臨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
于是,他給了老農夫幾兩銀子,打發走了。
又過了幾天,
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游玩。
忽見一地,風光秀美,風水大好,
他不由得感嘆、夸贊這塊田地的水土肥美。
這時他的一個學生告訴他:
「這塊地本該是您的,這就是當初要賣地給您,您不買的那個老農的地。」
王陽明此時一聽,不禁「啊?」了一聲,
話音未落,
隨即又「啊?!」了一聲。
王陽明打了個寒戰,他自思:
「我怎么會這樣想?我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必須立即把它祛除。」
山中多蛇,
學生們急忙跑來,以為老師被蛇咬了。
王陽明嚴肅地解釋道:
「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萬倍。」
王陽明盤膝而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閉口不語,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吁一口氣道:
「終于把它祛除了,真難啊!」
弟子們問:「什么?」
「私欲!」
讀而思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
王陽明的兩個「啊?」
其實就是心學的本質。
就是這四句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話出自王陽明《傳習錄》下卷,
被成為王陽明心學的最高概括,
凝結了心學最精華的智慧。
當老農還沒來賣地時,
王陽明的心針對「老農賣地」這件事是沒有評判的,
當我們面對一件還未發生的事情時,本心處于最自然的狀態,我們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斷的,所以說「無善無惡心之體。」
當老農來賣地,
王陽明的心啟動,念頭產生:
「你身為農民,把地賣了,不是等死嘛。」
后來當王陽明得知那塊地是老農的時,
王陽明的心又啟動,念頭又產生:
「我當時應該把老農的地買了。」
于是有了第一個「啊?」
念頭有善有惡,
所以說「有善有惡意之動。」
當老農賣地時王陽明起的念,
良知閃電般地告訴他,這念頭是善的,所以趕緊保持它,然后付諸實踐:我借你錢,土地你留著。
后來得知那是老農的地后王陽明起的念,
良知又閃電般地告訴他,這念頭是惡的,你買了地,老農就活不長了。
于是就有了第二個「啊?」
因為良知能知是非善惡,
所以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給出念頭善惡的判斷后,
王陽明要做的事就是趕緊祛除它,
于是他坐下來,克服這個私欲,
保持正念祛除惡念,然后付諸實踐,也就是格物,所以說「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就是這么一個人,自幼習文,精讀史書,
12歲,便立志要讀書做圣人;
王陽明當時在京師讀書,
問私塾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說:「當然是讀書做官。」
王陽明回答說:「應是讀書做圣賢。」
22歲,考進士不中,
25歲,考進士再不中。
王陽明多次參加會試都沒有上榜,
在世人看來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情。
王陽明卻不以為然,說:
「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世人因考試不中而感到羞恥,
而我因考試不中生發得失心而感到羞恥。
28歲,第三次科舉,
他才以會試第二名,殿試第十名登第。
這就是王陽明,與他的致良知。
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
人人都能知,卻很少有人能行。
不怕妄念起,就怕覺照遲。
人有三類,上者先知先覺,次者后知后覺,下者不知不覺。
故,慎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