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魔媽
這里
沒有信誓旦旦,只有最長情的陪伴
她叫陳美齡,曾經與鄧麗君齊名的歌手,她有三個兒子,相繼考進了世界公認的名牌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
從歌手到教育學博士,今年62歲的她,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總結。
以下我列出來的要點,如果wifi條件允許,往下翻有原視頻。
我學了很多有關教育的問題,所以我就用很多我的方式去教孩子、帶孩子。
父母不要做的10件事
1、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
要是比較得多的話,小朋友就是沒有信心。
他的潛力不敢給你看到。
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不可以用物質來獎勵小朋友。
玩具就是玩了兩三個禮拜,他們就不喜歡了,丟在一邊,不是永久的朋友。
我記得有朋友問我,說孩子不喜歡洗澡,想給她獎勵。
我就說,你可以說“好,你洗干凈,你可以幫媽媽化妝”
男孩子你就跟他說“你做好,你可以給爸爸化妝”
他一定喜歡的。我們都笑得不得了。
就是這樣子,就是獎勵他好像是很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3、不要制定每天的時刻表
有很多媽媽,她們教小孩子的時候,為他們定每天的時間表,做好功課才能玩。
不是的,做功課也是玩,玩的時候也是學習。
就是什么是學習,什么是玩,我就是讓他們分不開。
如果剛好下雨的話,我們就什么都不做了,就去玩
在公園的水里面,我們放葉子,看誰的葉跑得最快這樣子
然后我說,啊,為什么會下雨呢?有沒有想過?
給他們很多興趣去找答案。
他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話,學得很快,也覺得學習不是辛苦的。
4、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只為提高成績的)
提高分數的課外班,給你孩子的感覺,就是學習是為了分數。
那么多年的補習什么的費用,要是把它存起來,家庭一起去什么地方看看,反而比較好。
譬如說我的大孩子他很喜歡魚的,差不多日本我可以去的水族館,我們都去了。
5、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懂得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從小我就訓練他們。比如說去買冰激淋,他自己選擇。
那去高中的時候,我的大兒子他說要去美國留學。那我當然是想他去讀NO.1,或是NO.2也好,可是他選的就是NO.7,這個他選的學校就是,每一個新進來的學生都配一匹馬,他們每天就是要先照顧了馬,才去吃早飯,所以教他們很有責任感,而且他讀得很高興,功課也很好,那學校也教得很好,他的選擇是對的。
6、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
戀愛能教我們被愛,也教我們怎么去愛護人家,所以我很鼓勵他們去交女朋友的。
可是我會教他們一定要有責任,不可以有小孩子。
他們高中的時候都有女朋友的,看出他們很高興。
我是很早,我是9歲教他們有關性的教育。
7、不要打罵孩子
我是不贊成打孩子、罵孩子的。
打是很快的,一打他說說“不做了不做了”
可是真的嗎?他明白了嗎?
跟他說清楚,這就是最好的教孩子的方法。
我最長的一次(教育)說話是8個鐘頭,是對我大孩子說的。
他們現在說,這是最辛苦的,他說反而你打我比較好,我可以快點走掉。
8、不要對孩子撒謊
做父母也盡量不要向孩子撒謊。
比如說我明天帶你去公園踢球,怎么累我也去的,要不然小孩子就會覺得,你是撒謊。
要是小孩子他不相信人的話,他一生都是很孤獨的了。
9、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我也是做工的媽媽,所以很多時間都見不到他們。
我的大孩子他很喜歡魚的,他睡之前譬如說有10分鐘、15分鐘,我就跟他玩那個釣魚的游戲,他現在還記得,就說媽媽你是魚,我是漁夫。
媽媽跟小孩子的時間,2分鐘、5分鐘,對小孩子來說,就是天堂,影響很大。
10、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他們問我問題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等一下。
可是有一些時候我在煮菜,然后我兒子走過來問我,“媽媽,媽媽,媽媽,為什么天是藍的”,我根本答不了。
可是我就是把火關了,然后說你問得真好,等一下我們一起去找一個答案。
所以就算是炒菜,我是絕對不會要他等一等。
我時常說,教育是教給他們一點工具,去尋找夢想。
要是他們失敗了,也不會氣餒,繼續去找別的夢想。
要是他們成功的話,也要先謙虛,可以和大家分享,這樣的教育是我的目標。
原視頻如下:
這個視頻流傳出來以后,有很多評論,有贊成的,也有覺得這種教育離自己太遙遠,特別是經濟上太遙遠的。所以魔媽特地去查了一下她的背景,以及她到底是怎樣的機緣讓自己如此優秀,隨后又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的。
陳美齡是誰?
她1955年出生在香港,14歲唱歌出道,17歲赴日本發展。20世紀70年代,她紅遍香港、日本等地區,與鄧麗君齊名。陳美齡很好學,唱歌并沒有影響她深造學習。20歲,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她暫別歌壇,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修讀兒童心理學。畢業后,她回日本工作、結婚生子。
1989年又遠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她去美國留學,進入斯坦福大學教育系博士課程,在當地生了次子。她以調查日本東京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十年后的情況,日美兩國的男女待遇的相差,獲教育學博士(Ph.D.)。后致力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訪問各國,關心幫助當地兒童。
陳美齡說:“其實,那年決定去念博士,是因為在日本遇到了一些難以擺脫的言論攻擊。”1988年12月,日本許多雜志都在大篇幅爭議一個問題──陳美齡該不該帶著孩子去電視臺上班?那時,為了要給孩子喂奶,陳美齡背著兒子,領著保姆一起去上班。
她回想起這事,如今還有許多抱怨。她說:“反對我這個行動的人們說:陳美齡太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結婚,又要小孩,這怎么可能?我聽了,實在生氣,卻又不知道要怎么去和他們辯論。因為,在香港,我的前輩們不都是這么樣結婚生子和工作嗎?可是,在日本,他們就認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難以吞下這口氣,一氣之下,便在第二年帶了老大,懷著肚子里的老二,飛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去讀博士。”
看過20世紀70、80、90年代的日本,陳美齡至今還非常不滿日本在國際化上的步伐。她說:“日本女人雖然不斷地在求變化,努力爭取自由,但是男人卻不合作。如今,經濟不好了,男人一個人養不了家了,就說可讓女人出去做事了。可是,這些日本男人們許多都沒有考慮到女人后面是背著孩子的,很少協助女人們做家務。現在,許多日本女人干脆就不結婚。”
正如她70年代在學校里拿著木吉他,唱出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歌曲,如今,她在日本的生活舞臺上,經常也為一些女性族群發言。
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名女性,
是先天的優厚條件養成的,
還是后天自我修煉的?
(一)“自我肯定能力低的小孩”
“我從小都不是很有自信心,是個自我肯定能力低的小孩。”陳美齡說,小學時,她成績不好,一年級讀B班,到六年級時竟降到D班。(A班最好,依次往下按學生成績編排)陳美齡兄妹六人,她排第四,有兩個長得清秀高挺姐姐。大姐天生麗質,是公認的美女,“男生都排著隊來校門口看她”。二姐讀書好,過目不忘,永遠考第一。“我長得矮小還害羞,聲音像蚊子。”陳美齡說,“我根本沒有心機去讀書和取好成績,不要給家里人丟臉就好。”
第一個改變她的是她六年級的老師Mrs. Tang。遞交小升初申請表那天,她低著頭把表遞給Mrs. Tang,表上貼著她的照片。沒想到,Mrs. Tang看了表說:“你看,好可愛的樣子呀!”陳美齡紅著臉抬頭,一臉驚訝。老師用手指點了一下她的額頭說:“是呀!是說你呀!”
她像“觸電”一般,全身“震蕩發光”,心想:我真的可愛嗎?一下課,她便跑去洗手間看鏡子中的自己,卻發現還是原來的樣子。但她還是笑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人說我可愛”。受到肯定的她,為了讓Mrs. Tang開心,開始發奮讀書,最終如愿以償升入心儀的初中。
(二)“做義工改變了我的人生”
升上中學的美齡還是走不出自卑,總覺得自己是不幸的--沒有姐姐出色、沒有生在富貴的家庭。直到她參加義工,見到四肢不全的小朋友,她才明白,自己總是生活在一個小圈子里,沒有關注到許許多多比她更不幸的人。她說:“所有的埋怨都是無病呻吟,我沒有資格不滿現狀。”
“做義工讓我忘記自己,知道自己是不重要的,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陳美齡的人生軌跡在突然間拐了個急轉彎。她打開心門,給小朋友們唱歌講故事、教他們算術和中英文。為了給他們籌集食物和衣服,她練習起吉他和流行的民歌,通過唱歌來呼吁人們獻愛心。
她發現自己的歌聲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受到朋友們不斷的鼓勵和支持,她越來越大膽。漸漸地,人們發現她美妙的歌聲。她先是被邀請到其他學校演唱,后來被唱片公司相中,錄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張唱片。在她的自傳《人生的38個啟示》中,她寫到:十四歲的我,天真爛漫,雖然面對著人生的轉折點,卻完全不明白事情的重要性。
(三)退出歌壇去留學--人生第一個困難的決定
“我的時間是別人的財產。
我的青春是別人的生意。
世上只有偶像陳美齡,我,已經不存在了。”
--《人生的38個啟示》
17歲時,陳美齡到日本發展。最紅時,她在日本、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不停跑。有時一天趕三場演出,只能在路上睡覺。行李收了放,放了又收。她沒有自己的空間,做什么都要按照規定,像個機器人。
陳美齡的爸爸看到生活情況如此糟糕的她,既不滿又心痛。恰逢所有的合約結束,新合約還未簽字。她的爸爸提議,讓她暫時退出歌壇,去一個沒人認識她的地方完成學業。然而,她的媽媽卻提出反對:“事業的基礎才剛剛建立,在人氣最高的時候退出,會失去很多的呀!”陳美齡在兩個聲音中來回搖擺,越發迷惘。
最終,爸爸說服了她:“名譽地位,金錢財產都像流水,會失去的、會被人搶走的。但進了腦袋的知識卻沒有人可以搶走,是你一生的寶物。”退出歌壇這件大事就這么決定了,沒有和日本公司商量,陳美齡便在香港召開記者會。直到日本的公司和其他合作人都連夜飛到香港勸說她,她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陳爸爸堅定地堅持女兒暫時退出歌壇的決定。
至今,陳美齡依然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好是壞,是一個結束還是一個開始。不久后,她的爸爸因病去世。病床上的最后一刻,陳爸爸摸著胸前一把小小的鑰匙,對美齡說:“你現在21歲了,人生的鑰匙就交給你了。”陳美齡說到這里,數度哽咽,紅了眼眶。爸爸出事時,她還未完成學業,媽媽又恰巧在加拿大探訪她,失去照顧爸爸的最后機會。
(四)“為了孩子而放棄夢想,只是一個借口”
大學畢業后,陳美齡回到日本,復出歌壇。后來與她的經紀人相戀,結婚生子。工作繁忙的她還堅持母乳喂養,所以只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沒想到,這卻引起了一場長達兩年的“美齡爭論”。當時的日本還受著傳統思想的約束,認為在一個男權社會,女性婚后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豈能出來拋頭露面,更何況還帶著孩子。
這場激烈的社會爭論登上了紐約時報,引起斯坦福一個教授的注意。這位教授便聯系陳美齡,希望她考到斯坦福讀博士,帶她研究男女學、經濟學和教育學,讓她明白為何這場爭論會產生、婦女的地位要怎么改善。
1989年,美齡拿到斯坦福的錄取通知書,卻意外地發現自己懷了第二個寶寶。她猶豫不已,決定放棄去斯坦福的機會。
“你是否希望將來對你的孩子說,為了你,媽媽放棄了去讀博士學位?”在電話中,陳美齡的教授問道。陳美齡意識到,孩子,成為了許多媽媽放棄夢想的借口。她不想這樣:“我要給孩子做榜樣。”
1989年9月,陳美齡挺著大肚子,牽著兩歲的大兒子,去斯坦福報道。在讀博的5年里,她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坐在的士車上的時間都要拿來溫習功課。”她笑著說道,“那時好辛苦,但卻是我最享受的時光,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識和想法。畢業時我都舍不得走。”
可以說,她的輝煌,是從她純心想做善事的義工開始的;后來有機會去美國讀書,也是因為她堅持想做好哺乳和工作的同步才引起關注而吸引來的;隨后,她又放下了一切,去追尋自己學習的夢想。她并不是天生優越,她只是足夠善良、足夠勇敢、愿意擔當,而又能寵辱不驚,只要我們能如此,我相信好機遇也自然會來找我們。
最讓魔媽感動的,是她下面這個觀點
三個兒子進斯坦福,“這并不是件多偉大的事”
2015年,繼大兒子和平、二兒子升平之后,陳美齡的小兒子協平也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大兒子考進斯坦福,我很驕傲;二兒子也考進了,我很驚喜;小兒子也進了,我才發覺這可能并非偶然”。為了和人分享這件“并非偶然的事”,陳美齡受邀日本的朝日新聞出版社完成了新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引入香港后,迅速登上暢銷書榜榜首。而位列第二的也是由陳美齡所寫——《40個教育提案》。
“教育,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告訴孩子世界上有許多可能性,給予他為實現夢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識,使他抱有朝著夢想大步邁進的勇氣。并且教導他,即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來的氣勢,即便達成了目標也要有不耀武揚威的謙虛。”她在《50個教育法》中寫道。
在日本和加拿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在斯坦福學的教育學幫助她完成了這本書。她自稱為“教育媽媽”:“不是‘虎媽’,‘教育’不等于‘學習’。‘教育’有非常豐富的意義,我對自己是‘教育媽媽’一點都不覺得羞恥。”
回望自己過去的幾十年,集歌手、作家、學者于一身的陳美齡說:“假如有一天,我不工作了、不唱歌了、不做義工了、不做老師了,我失去我所有的身份,也沒有人認識我了,可是我還是媽媽,這個沒有變。我最驕傲的身份還是母親。”
魔媽:如果我們自己敢做夢,敢去相信,我們也同樣能夠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最怕的,是我們做家長的,自己都害怕,自己都覺得不可能,那么孩子,也只能在逃脫我們以后才有做夢的可能。
所以我相信她的觀點,就像相信自己一樣,允許自己去做夢,允許自己陪著孩子一起做夢,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
無論孩子將來做什么,只要他是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就是那個最驕傲的母親。與此相比,再多的金錢和成就,都顯得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