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進入緊急狀態,各種搶救設備迅速到位,只因一位患者突然倒地。家屬緊緊攥住患者的手,內心期待奇跡一定要出現,一定要活過來。醫護人員迅速為患者抽血,血液標本緊急送檢。經過大概5分鐘的緊急搶救,患者意識恢復,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位患者處于生死邊緣?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神經并發癥,而這些并發癥會傷及各種神經。今天講的心臟的自主神經,主要支配內臟、腺體、心血管,一旦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臟自主神經病變,那么就可能出現心血管收縮功能的障礙。
自主神經中支配心血管和內臟的主要神經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增加心臟的心率,副交感神經讓心率減慢。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相互協調工作,讓心臟波動處于可變范圍內。
一旦有了病變,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損傷的是副交感神經,那么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減弱,交感神經的作用增強,心率就會越來越快。最后兩個神經一同受損,心率也會不受調節。
自主神經病變的發展是漸進的,前期可能沒有任何明顯癥狀,一旦發作,就會發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嚴重時可猝死。
護士長王宣為我們分享了一個因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遺憾離世的真實案例。
案例:王護士長的一個朋友,有一天給她打電話,說自己的父親糖尿病很多年了,現在血糖控制不好住院了。過了一段時間,再跟王護士長聯系的時候,說父親已經去世了。原來,老人在衛生間的時候,突然暈厥失去意識,盡管醫護人員盡力搶救,還是沒能搶救回來。
這位老人也是因為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突然暈倒,和剛剛所說的阜外醫院病房暈倒的那位患者非常相似,但結果卻截然不同。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并不是老糖友才會得,實際上它還可能發生在糖尿病剛得的時候,甚至是糖前期。
一些數據顯示,糖尿病前期出現自主神經病變的人群占10%左右,隨著糖尿病的繼續發展,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生率每年提高4%-6%,糖尿病病程10年左右,發病率變為16%,到了糖尿病25年,這個發病率可能會增加到30%-40%。
也就是說,無論在糖尿病哪個階段,自主神經的并發癥,尤其是心臟的自主神經并發癥,都有可能出現。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早期控制非常重要。
那么,糖尿病的自主神經病變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呢?
糖尿病患者相比于普通人更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哪些生活方式尤其需要糖尿病患者警惕,避免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的致命危機?
①突然下蹲和起立
②泡澡、泡溫泉
③寒冷的室外進到溫暖的室內
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我們可以適當地補充一點鹽水。但這個鹽分要控制,只需要一點點就行。
因為喝鹽水,能快速補充我們的血容量。隨著血容量的上升,我們的血壓也會進一步提升,改善低血壓的狀態。
在安靜狀態,人還是清醒的時候,但心率超過正常范圍。怎么樣檢測我們是否屬于靜息性的心動過速呢?
把左手平伸,手掌朝上,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攏,用指腹摸手腕外側的位置。看看一分鐘我們的脈搏跳動次數。如果安靜狀態下,心率超過90次/分鐘,就屬于靜息性的心動過速。
患者如果出現心肌缺血缺氧時,會組織分泌一些乳酸,這個乳酸會刺激心臟的交感神經,產生疼痛的感覺。但這種疼痛對人體是一種保護,它是在提醒你趕緊去醫院,抓住搶救機會。
可是如果您有自主神經病變,即便發生心肌缺血或者出現嚴重心梗,可能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沒有得到及時搶救,就會引發更大面積的心梗,最后失去生命。
病例:專家的一位患者,2008年檢查出糖尿病,七年后得心梗。他回憶,發生心梗時他正在海南度假,吃完飯回到家就感覺到心前區劇烈的疼痛,吃了兩片硝酸甘油后并沒有緩解,最后是老伴叫了120,到醫院才發現是心梗了。
這位叔叔過去是一名軍人,身體素質一直很好,也很愛運動。但患上糖尿病3年后,就感覺到自己不太愛運動了,一運動就疲勞,測過自己運動后的心率,發現運動前后變化不大。
專家告訴我們,運動后心率不會變快,其實也是自主神經病變的一種,醫學上稱之為運動不耐受。
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受損時,即便運動,心率也不會跟著增快,心臟的搏出量也不跟著增加,也沒有更強的供血支撐,所以患者活動后會覺得胸悶憋喘。
最后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幫助自我判斷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測量右側上臂血壓,測量時要盡量處于安靜狀態。
測出臥位血壓值,接下來馬上站起來,測量立位血壓,立臥位的血壓差不超過10毫米汞柱,屬于正常。
但如果收縮壓降低30毫米汞柱以上,或者舒張壓降低20毫米汞柱以上,那么這位患者就有比較嚴重的體位性低血壓。如果還有糖尿病,一定要警惕自主神經病變,最好去醫院做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