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陰陽五行 (金、木、水、火、土)
2、學習五臟六腑 (心、肝、脾、肺、腎)
3、熟記經絡走向 (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
4、學習病因病理 (望、聞、切、診)
5、學習八綱辯證 (表里、寒熱、虛實、陰陽)
6、學習預防與治則 (無病先防、治病求本)
學針灸需要知道的
黃帝內經——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中國最早的古典著作。
本草綱目——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一本著作。
針灸甲乙經——晉代著名著名名醫皇甫謐編集一本針灸著作。
針灸大成——明代醫學家楊繼洲的著作,也是針灸最全的一本奇書。
傷寒論——東漢醫圣張仲景的著作,也是病理病癥辨別之著作。
金匾要略——中醫藥方學之基礎根本著作。
人體是有機整體,以五臟六腑為中心、通過經絡走向、刺激穴位而引起作用。如:
1、肝于膽——相合——主筋——開竅于目
2、心于小腸——相合——主血脈——開竅于舌
3、脾于胃——相合——主肌肉——開竅于口
4、肺于大腸——相合——主皮毛——開竅于鼻
5、腎于膀胱——相合——主骨——開竅于耳
一臟有病可轉化其他臟,五臟有病可轉化到六腑;六腑有病可連累到五臟 。
人與自然,按古人認為天時為自然、地利為條件、人和為配合。四季變化順其自然,息息相關。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于表,皮膚松弛、多汗,宜針。
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于里,皮膚緊密、少汗,宜灸。
1.十四經穴 簡稱經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經循行路線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雙穴,即左右對稱的穴位309對,單穴52個。
2.經外奇穴 簡稱奇穴。它為后世新發現有肯定療效,但尚未歸屬十四經系統的穴位。可作為經穴的補充。
3.阿是穴 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腧”。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和特定稱號的一類腧穴。
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為:
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
足三里→腹痛、腹瀉、胃、腸疾病。
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項痛、落枕、頸項部疾病。
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四總歌訣: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頸項求列缺,
口面合谷收。
1.五輸穴→即“井、滎、輸、經、合”穴,是十二經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腧穴,簡稱“五輸”。
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用自然界的水流現象作比喻,對經氣流注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分別用井、滎、輸、經、合五個名稱,作為說明經氣運行過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井—經氣所出,如水的源頭,故稱“井”;
滎—經氣流過之處,如剛出的泉水微流,故稱“滎”;
輸—經氣所灌注之處,如水流由淺入深,故稱“輸”;
經—經氣所行經的部位如水在流暢河中流過故稱“經”;
合—經氣最后如百川匯合入海,故稱“合”。
《十二經五俞學歌訣》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歷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程。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陰陵泉要知。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后溪脘,陽谷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與太溪,腹留陰谷腎所宜。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竅陰俠溪臨泣膽,坵虛陽輔陽陵泉。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氣之意。因為臟腑的病變,往往反應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體原氣作用匯聚的部位,故稱“原”。如心經的原穴——神門。
3.絡穴——“絡”有聯絡的意思。由于絡穴大多分布于表里兩經的聯絡處,故稱“絡”。如肺經絡穴——列缺。
4.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如肺經郄穴——孔最。
5.俞穴——“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如“腎俞”穴。
6.募穴——“募穴”是臟腑經氣匯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門。
7.八脈交會穴——即任、督、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八脈交會于十二經脈中的八個腧穴。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關節的上下。如“列缺”穴。
8.交會穴——指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或會合處的腧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治療與交會經有關的病證。
器具
進針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