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次游蘇州,五十多年來,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每回去蘇,必去游覽古典私家園林。除了四大名園,還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山水花木,體現了天人合一,充滿著詩情畫意。人們徜徉于“城市山林”間,沉浸在“人間天堂”中。今夏,再往姑蘇城,游遍大小古園林,慢慢游覽,細細品賞,游于“智水仁山”間,樂在“悅目怡心”中。
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典園林之一,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1045年),由宋代詩人蘇舜欽在五代孫承佑廢園基礎上建成。滄浪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古典園林增補》。
滄浪亭占地約1.1公頃,具有宋代造園風格,為寫意山水之范例。其池水縈繞,古亭翼然,軒榭復廊,古樹蔥蘢。園以自然為美,以古樸清幽見長,富有山林野趣,在蘇州諸園中獨樹一幟。
滄浪亭位于城南三元坊滄浪亭街。在人民路、滄浪亭街口,立石牌坊一座,四柱三門沖天式,建于清末。上刻“滄浪勝跡”四字,為清代學者俞樾題寫。后移立于滄浪亭門前石板橋北堍,1986年,移至現址,以復舊觀。
滄浪亭臨水而建,古葑溪沿園林北墻自西向東潺潺而流,兩側疊石為岸,古樹蒼蒼。
隔河相望南岸,復廊逶迤,透過廊中漏窗,院中秀色可窺而不可即。此為造園手法中,“以水環園”,“借水成景”之典范。
滄浪亭取《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名之。
跨過平板石橋,即達滄浪亭大門。大門向北而開,石庫門門楣上,刻“滄浪亭”三字,為文徵明手書。
檢票口設于門廳內,門廳為卷棚硬山頂,面闊三間。東西兩側墻上嵌蘇舜欽《滄浪亭記》、1696年《重修滄浪亭記》及清代僧人濟航的《滄浪亭圖》等碑刻,故這里亦稱“碑記亭”。
出門廳,眼前突兀一座土山“真山林”,四周山腳壘石護坡,山以黃石為主,土石相間,混假山于真山中,頗具天然野趣。沿磴道而上,石徑盤旋,山上林木森然。
抬頭見一亭,高踞山巔,此即聞名于世的“滄浪亭”也。此處乃蘇州園林中山景較佳之處。山頂上,四周古樹參天,風聲颯颯。
“滄浪亭”為長四方形石亭,以四根石柱擎起。單檐歇山頂,四角凌空,垂脊上雕鳳凰。高曠軒敞,古雅壯麗。
石楣上鐫“滄浪亭”三字,為俞樾題寫。石柱上刻“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自蘇舜欽《過蘇州》詩“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滄浪亭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建筑亦環山而建,并以長廊連接。但山無水則缺媚,水無山而少剛,遂沿池筑復廊,蜿蜒曲折,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為一片,不使孤單。
從山上北眺,園外一泓碧水,以曲廊環護,“面水軒”立于葑溪邊,可俯覽園外水景。
“面水軒”位于門廳東面,為單檐卷棚歇山頂,面闊三間。軒為四面廳,四面皆設落地長窗,圍以檐廊。軒南廊前有石階三級,階旁設石欄。
檐廊上懸匾額“面水軒”,名取意于杜甫《懷錦水居止》詩“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門前有行書長聯“徙倚水云鄉,拜長史新祠,猶為羈臣留勝跡;品評風月價,吟廬陵舊什,恍聞孺子發清歌”,為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撰寫,原聯已失,現為后人補書。外廊柱另有篆書楹聯“短艇得魚撐月去;小軒臨水為花開”。上聯取自陸游《小艇》,下聯取自蘇東坡《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
軒內梁下懸匾“陸舟水屋”,為清代著名畫家吳昌碩親筆。因從對岸觀來,軒如旱舟浮于溪邊。當年畫家顏文樑在滄浪亭創辦蘇州美專時,曾在此處接待過徐悲鴻夫婦,也曾請梅蘭芳在此揮毫作畫,留下幾多佳話。
“面水軒”北、東兩面臨溪,軒北建了一條復廊,復廊外岸邊老樹蔥蘢。可欣賞溪中游魚戲荷,可靜觀對岸車來人往。
軒東亦有復廊向南,再折向東而去。此復廊中有墻相隔,兩邊各有游廊,聲相聞而人不可達。
墻上開形狀各異的漏窗,內外景色可以相望。一邊是院外之水,一邊是院內之山,通過復廊上的漏窗,融于一體,富饒情趣。
順復廊東行,盡頭處有一方亭,挑出于溪上。亭為四角攢尖頂,三面臨水,圍以石欄。亭名“觀魚處”,又名“濠上觀”。亭內四扇白色屏門上有蘇舜欽的《滄浪亭記》,由當代書法家蔣吟秋隸書。作品、書法均為上品。靜坐亭中,既可觀魚,又可賞文,豈不快哉。
亭內屏門上方懸匾“靜吟”,取自蘇舜欽《滄浪靜吟》詩。臨水兩柱上有聯“共知心似水,安見我非魚”,為被康熙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之宋犖題寫。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問答。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隔溪觀亭,亭角飛翹,輕盈靈秀。亭前碧波蕩漾,魚翔淺底。亭后黃石駁岸,粉墻漏窗。
沿廊向南,為“閑吟亭”。取意于唐代鄭谷《江際詩》“兵車未休年華促,早晚閑吟向瀘川”。亭位于土山之東,有石徑可登山。亭為半亭,兩角高飛,背倚東墻,墻前立御碑一通,記述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遭風災之情景。亭前對聯“千朵紅蓮三尺水;一灣明月半亭風”。
廊止于“聞妙香室”,室三間,西帶一復室,為園主讀書處。
室內懸“聞妙香室”匾額,妙香,原指檀香,此處指梅花香。其名出自唐代杜甫《大云寺贊公房四首》“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句。
室北面山,山麓植十余株梅樹。室南天井也栽梅樹和芭蕉、翠竹、玉蘭等。墻上開漏窗,每至初春,閑坐室內,看窗外斜枝疏影,蕉葉翠竹;聞四面暗香浮動,沁人心脾。何等心曠神怡也。
有門通復室,室外有門廊,面向西,為四根檐柱撐起的歇山頂檐面。柱上楹聯為“自翦露痕折盡武昌柳;恰似明月只寄隴頭梅”。
“聞妙香室”西面游廊通“明道堂”。堂坐北朝南,單檐卷棚歇山頂,面闊三間,是園內主廳。
廳前有寬廣的石板庭園,兩側有回廊與南面的“瑤華境界”相連,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庭園。
廳內正中高懸“明道堂”匾額,為現代學者顧廷龍書寫。名取自蘇舜欽《滄浪亭記》“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之意。
廳內南北各設一排花窗,東西墻上也開大窗,愈顯高大寬敞,明朗通亮。廳常作文人雅集講學之用。
堂內抱柱聯“漁笛好同聽,羨諸君判牘余閑,清興南樓追庚亮;塵纓聊一濯,擬明日刺船徑去,遙情滄海契成連”。為清代郭伯蔭撰,今為當代吳進賢補書。
“明道堂”北面正對假山,門柱上有乾隆四年江蘇巡撫徐士林撰長聯“三秋剛報賽,休辜良辰美景,請先生閑坐談談,問地方上士習民風何因何革?五簋可留賓,何用張燈結彩,教百姓都來看看,想平日間競奢斗靡,孰是孰非?”舊聯久佚,今由原江蘇國畫院院長亞明補書。徐出身農民,用此聯開會時教育下屬。
廳南也有楹聯:“百花潭煙水同情,年來畫本重摹,香火因緣,合以少陵配長史;萬里流風波太險,此處緇塵可濯,林泉自在,從知招隱勝游仙”。“少陵”即杜甫,“長史”是蘇舜欽,兩人皆字“子美”。此聯把蘇、杜相提并論。此聯為清代薛時雨撰,今為現代書法家愛新覺羅·曼翁補書。
“瑤華境界”坐南朝北,卷棚硬山頂,面闊三間。此室北對“明道堂”,南有叢竹掩映,為主人會客之處。在清代此處曾建戲臺,官紳們在側面廂房中觀戲。
瑤華,傳說中的仙花,色白如玉,花香馥郁,食之長壽。室內正中懸匾“瑤華境界”,為道光年間舉人江清驥書寫。匾下六扇銀杏屏門刻蘇舜欽《滄浪亭記》,為清代書法家勒方锜所書。屏門兩側各有落地罩,可通南院。
“瑤華境界”西邊游廊通竹林環抱的“看山樓”。“看山樓”位于園之南端,為三層建筑。南亭北樓,南邊為單檐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北邊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四面開明瓦和合窗各一扇,美觀秀麗。整個建筑錯落有致,結構精巧。
樓建于黃石砌成的洞窟之上,樓、洞渾然一體,恍若天成。
石窟門楣上鐫刻“印心石屋”四字,為道光皇帝親筆御書,賜予江蘇巡撫陶澍。取意于佛家語“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石屋內奇石嶙峋,幽深清涼。中設有石幾、石凳。陶澍曾提拔左宗棠、林則徐等晚清名臣,并留下《印心石屋詩鈔》等著作,可謂有益于社稷。
石屋前砌假山,自成小院,門上摩崖石刻:“圓靈證盟”,系林則徐手書。圓靈,指天。圓靈證盟則意為天如明鏡,可以作證。北面是“翠玲瓏”。
二層為四方亭,三面開敞。亭后四扇屏門上懸匾額“看山樓”,名取自盧集詩“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屏門后有梯通三樓。
沿竹林小道西行,前有一座小軒“翠玲瓏”。軒坐北面南,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
入軒,梁下懸掛匾額“翠玲瓏”,名取自蘇舜欽詩“秋色入林紅黯淡,月光穿竹翠玲瓏”。室內有對聯“風簧類長笛,流水當鳴琴”。室內布置簡潔明了,家具均以竹節紋飾。
“翠玲瓏”連接大小不一的幾間旁室,呈曲尺狀。小軒曲折,室內墻上或開長窗,或開漏窗,窗外竹蕉交翠,綠意盎然,滴翠勻碧,沁人心脾。
循“翠玲瓏”西游廊北行,有座半亭,面東,亭名“仰止亭”。亭為八邊形,攢尖頂,四角飛翹。亭柱上對聯為“未知明年在何處,不可一日無此君”。原為吳昌碩撰寫,現為愛新覺羅·曼翁補書。
亭名取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壁嵌文徵明石刻畫像,上懸“仰止亭”匾額。
“仰止亭”前有座硬山頂建筑,名“五百名賢祠”。建筑面闊五間,正中三間為堂,東西兩邊為側室。名賢祠由江蘇巡撫陶澍于道光七年(1827)所創。后毀于兵火,現祠為同治十二年重建。
步入祠堂,正中梁下匾額“作之師”三字,是吳進賢所書。出自于《論語》“作之君,作之師”句,即指名賢堪作萬民之師。匾額下方刻有“景行維賢”四字,意指五百名賢德行高尚,值得后人仰慕。“五百名賢祠”,是蘇州儒家文化的集中體現。
堂內三面墻上嵌有125方碑石,刻有594位名賢。每位名賢為線刻頭像,上刻四句四字贊語。為清代石刻家顧湘舟所刻。收錄的名賢自春秋以來2500多年間蘇州籍和與蘇州有關者。收錄人物之多,跨越年代之長,繪制之精,鐫刻之工,在清代石刻群像中所罕見。
堂前柱上有聯贊曰:“千百年名士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從羅漢證;廿四世先賢合傳,文章事業,英靈當自攘王開”。聯為薛時雨題,吳恒書,今為愛新覺羅·曼翁補書。
“五百名賢祠”北面為“清香館”,自東面長廊可達。館門口置門亭,為卷棚歇山頂結構,門前設石欄。“清香館”坐南面北,五開間。
步入館內,房間狹長。南邊粉墻邊,放置一套榕樹根雕家具,為清末之物。系用福建榕樹根精制而成,采其天然形態,制成飛禽走獸造型,形象逼真,疑為天物。
房內正中懸匾“清香館”三字,為清代張之萬撰書,今為原人大副委員長胡厥文補書。名取自唐代李商隱詩“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匾兩側抱柱聯“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人無花敢斗香”。為蔣吟秋撰,今為瓦翁補書。“清香”和“斗香”皆指桂花,故也有人稱此處為“木樨亭”。
面北開6扇落地長窗,可通小院。院內栽數株桂樹,已逾百年,金秋時節,丹桂吐蕊,馥郁滿室。
院內栽植廣玉蘭和幾株古楓楊,楓楊樹樹齡達190多年,樹身已成空洞,卻仍枝繁葉茂,濃蔭蔽地。
西面界墻上嵌有云龍人物磚刻,雕鏤精美,多有缺損。為原陜西會館門首遺物。
游覽了西部院子,經過東面的“步碕亭”,可達曲廊上的“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土山西側,南北均與曲廊相連。為四角半亭,卷棚歇山頂,坐西向東。亭前兩角飛翹,后面曲廊壁上嵌有御碑一通。
御碑碑刻為康熙五十八年視察河務時寫下的一詩一聯,賜予江蘇巡撫吳存禮。詩曰:“曾記臨吳十二年,文風人杰并堪傳,予懷常念窮黎困,勉爾勤箴官吏賢”。聯曰:“膏雨足時農戶喜;縣花明處長官清”。
“御碑亭”南,“步碕亭”前,土山西麓,有一深潭。潭水清澈,深不可測;潭邊怪石突兀,草蘿叢生,野趣十足。
潭邊巖上有俞樾題寫“流玉”,意為此潭如塊流動的碧玉,“流玉潭”為宋代遺物,是園內唯一的水體,與土山形成對比,給園內景致增添了活力。
縱覽滄浪亭,其造園手法最精彩之處,無非是園林與外部水體的連接了。葑溪之水,漣漪一碧,繞園周匝。滄浪亭雖面水,園內則以山為主,山水截然隔離。
復廊與渡橋而入的奇思妙構,既成全了“借水成景”,又隔絕了河對岸城市的喧囂,體現了古人“大隱隱于市”的情懷。
園周建復廊,廊壁開漏窗,園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是最吸引游人的。園外園內,似隔非隔,山崖水際,欲斷還連。復廊與漏窗,溝通了園內外的山水,使池水、山林、亭榭、樓閣融為一體。
滄浪亭之漏窗,“一百零八式,式式不重樣”。圖案有萬字形、冰裂紋、植物花卉、蝙蝠云龍等。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已故建筑學家陳從周曾評點滄浪亭“而漏窗一端,品類為蘇州諸園冠”。
漏窗為園林建筑中借景的一種工具。它使窗內外的景致若隱若現,可望而不可及,“猶抱瑟琶半遮面”;景觀在空間上,虛實相間,步移景異,錯落有致,層次分明。
滄浪亭中最著名的漏窗圖案為“春夏秋冬”,它們分別為海棠花、荷花、桃花、石榴,雖然海棠和桃花為春花,無代表冬花的圖案,但人們仍稱其為“四季漏窗”。
滄浪亭歷史悠久,眾多文人雅士造訪留墨,為其增添了雋永的魅力。走進此園林,不由喚起了人們對歷史向往和對自然親近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