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壓藥有無依賴?吃了能不能停?
這個問題是患者問我最多的一個問題,人人都期望自己的高血壓能像感冒一樣藥到病除,實際情況要復雜一些。降壓藥該不該吃?有無依賴?吃上能不能停?今天“舊事重提”,跟大家好好研究一下這些“難題”。
弄清楚“血壓”的來龍去脈 我們的心臟每跳動一下,就會“擠出”一定體積的血液。血液在動脈內流動時對動脈血管內壁產生壓力——血壓。心臟收縮,血液泵出,此時的血壓為“收縮壓”(高壓);心臟舒張,血液回籠,此時的血壓為“舒張壓”(低壓)。
血壓的大小與兩個因素密切相關:心輸出量和血管阻力。心輸出量越多、血管阻力越大,血壓也就越高。所以降血壓,就要從上述兩個因素下手:降低心輸出量、減低血管阻力。
因而,不同的降壓藥憑借相對應的功效發揮降壓作用。如β受體阻滯劑能夠減低心肌收縮力,進而減少心輸出量;α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拮抗劑分別作用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經系統和血管壁,通過降低血管阻力達到降壓的目的。
對國人來說,正常血壓的目標值是小于140/90。但是也有特例,如80歲高齡以上、嚴重頸動脈狹窄、腦供血不足等患者,目標值可適當放寬。
明確“高血壓”的發生始末 顧名思義,就是以體內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具體的定義是:未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要在非藥物狀態下2次或2次以上血壓測定的平均值為準)。
高血壓可根據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度三級,如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分別≥180/110mmHg,即被判定為重度高血壓。
高血壓有原發性也有繼發性,前者在人群中占9成以上,原因不甚明確,但研究發現相關危險因素:遺傳、肥胖、缺乏運動、高鹽飲食、老年、飲酒過量和精神壓力等;后者多因腎臟疾病、腎動脈狹窄、腎上腺疾病和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引發,占比較少。
我國高血壓防控形式極為嚴峻!有研究稱,截止2025年,我國高血壓患者將達到3億之多,相應的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非常低,同比美國可能還不到人家的4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再來談談高血壓的治療 前述已講通過減少心輸出量和降低血管阻力可控制高血壓,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并非易事。特別是那些已經明確心肌肥厚、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器官本身已經發生了“質變”),只能靠藥物來維持,期望藥到病除還自己健康的心肌和血管已經是不可能了。就像一根橡膠皮筋,拉神超過極限(內部部分纖維已經斷裂),也就無法恢復原來的彈性。
要想避免無能為力的一幕或盡可能延緩這一幕的出現,就要先下手為強,推遲“質變”臨界點的出現。高血壓是慢性疾病,也就意味著病情進展需要時間。我們應當在早期就進行干預,比如良好的生活習慣,較早通過服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
很多人誤解為常年吃降壓藥造成依賴性,導致自己的血壓持高不下——這是“本末倒置”的!實際上是因為血壓長期偏高,對自身器官產生了不可逆的影響(如血管壁硬化),惡性循環后高血壓日趨“頑固”,所以需要吃藥,但常常是事倍功半。
講到此就要談“合理用藥”。于我個人而言,當發現高血壓早期及能耐受的情況下,一方面積極服藥控制血壓,重中之重是將“血壓目標值”適當降得更低一些,這樣能起到更好的預防、治療作用。當然,降壓藥品種多樣、規格不一,大家選擇時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遵醫囑。
降壓藥到底能不能“停”?! 這是很多患者朋友反復問我的一個問題,答案自然也是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治療高血壓,原則是堅持服用最小必要量的降壓藥,控制血壓穩定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以后,長期堅持維持治療。如果能同時限制食鹽的攝入、合理的運動鍛煉和減輕體重等,降壓藥或可逐漸減量甚至停用。
停藥需謹慎 1\早期輕型高血壓患者,血管沒有出現結構性改變,經過藥物治療確定非常穩定之后,可以逐漸減少用藥量甚至停藥;?! ?/p>
2\有些患者的血壓呈“季節性”,在冬天需要服藥,而天氣轉暖特別是到了夏天,血壓控制穩定后也可以階段性停藥;。
3\有些人到了更年期之后,工作壓力無法緩解、焦慮,而當這些不利因素消除之后,血壓也可能脫離降壓藥的幫助而逐步回歸正常。
注意即使降壓藥停用也要定期監測,同時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如不吸煙、少飲酒、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鍛煉、控制體重等。不恰當地隨意停用降壓藥(如β受體阻滯劑),很可能產生反跳性高血壓的危險!
每個人對待疾病的態度有所不同,但是“諱疾忌醫”是通病。希望停藥的初衷是好的,如果停藥的害處大于吃藥,那么就得兩害相權取其輕。降壓藥并不是什么嚴重的“雙刃劍”,別讓那些似是而非的副作用影響了自己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