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考點之古代生活禮儀
本期公基小課堂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禮儀之邦”。
我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吉禮即祭祀之禮,古人認為祭祀是“國之大事”之一,故列為五禮之首。兇禮不單指喪葬,也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悼。賓禮,指天子對諸侯的接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軍禮,主要是指戰事和對各諸侯可以擁有的兵力的規定;此外,田獵、建造城邑、劃定疆界等事也屬軍禮。嘉禮內容比較復雜,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等等。
一起來學習一些我國古代的具體的生活禮儀吧!
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壽的主題。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領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兇。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利。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為“弱冠”。
笄禮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十五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
婚冠禮
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后也可以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六禮
中國古代的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簡單來說,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后,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求其同意。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六禮之中,納征和親迎最為重要。
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能夠開懷暢飲。燕禮對我國飲食文明的釀成有悠久的影響。節日設宴在民間食俗上釀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