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此人已無人知曉》
文/無風即風
最近因為薩德的事鬧得天下沸沸揚揚,國人的眼光又聚集到了東北,在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東三省這塊黑土地有著別的省份和區域沒有的特殊意義,在我的一篇談普通話“胡化“由來的拙作《普通話的前世今生,中華民族的北進雄心》里曾經說過: ”自有“炎黃華夏”起,我國的中央政權從來就不曾在北方建立過都城,我們有東都、有南京、有西安(長安),從來不曾有“北京“,這種情況要直到大明王朝的出現才宣告結束。
而改變這個歷史的人叫 朱棣 ——1421年,明朝遷都,落戶北京。
從此,中華民族才真正算“扎”在了北方——那一片從來都是中國命脈之所在的土地,這當然是得益于雄才大略且勇武蓋世的朱棣的“天子守國門”。
盡管在秦漢隋唐四代,我國的勢力范圍已經布達了東北,但是那時候的意義與明王朝君臣親自“鎮守”的意義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遼闊的三省平原以及它身后那片更加廣袤無垠的苦寒極地西伯利亞,至今都還是全球最大的游牧民族區域。
這也就意味著,它在農耕時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我們清楚地從我國的歷史上看到了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有道是:“亡秦者胡”,儒家讖續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胡”乃秦二世“胡亥”,但筆者卻認為此“胡”實乃匈奴:且說掃六合后,一直用重兵布防北方從而導致了海內虛空,以致楚人趁了間隙——直到秦亡之日,長城還有數十萬的秦軍精銳,那么,再聯想到秦始皇為防范匈奴而發40萬人修筑長城導致了民怨四起,則即可推知“亡秦者胡”之“胡”的深刻指向。
兩往后看,漢之匈奴自不用講,還有晉之鮮卑、唐之突厥、宋之蒙古、明之后金,中華歷史長河中,亡“華”亂“華”者無一不是來自北方。
所以,今日我們能夠坐擁北方的大好河山,當然不能忘記來時路。
如前文所言,說到東北的開拓史,史學界一般都把它首次正式成為我國的主權領土的時間放在前222年:秦軍王牌大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滅燕國后設置了遼西郡和遼東郡。
但是,其實實際時間要比這個時間早得多,那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一場戰爭,東周的諸侯國燕國伐東胡,從而帶出本文的主人公——秦開,東北“入”華的第一人。
也是歷史上武人“開邊“的名將中被遺忘的最徹底的一個人!
盡管早在西周建國時期,周武王就曾說過“燕、亳、肅慎吾北土也“,并封兩朝元老召公姬奭于“薊“,從而使中華帝國的勢力滲透到了東北,但是當時燕國的實力卻并不大,基本只是局限在今河北一帶,那時候的東北還是屬于“東胡”的。
【秦開卻胡】
把東胡趕走的,正是秦開——《史記.匈奴傳》:'燕將秦開,為質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東胡,東胡卻千余里,燕也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這位被遺忘的名將和這一場可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與游牧民族作戰的歷史,就這樣完結了,只有寥寥51字,實在可惜。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太史公簡練的筆法里面看出這位名將的勇武與謀略,尤是“歸而襲破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讀來讓人不禁激蕩。
雖然秦開的事跡很少,但我們仍可以從后世的文獻中看出古人對他的功績之追憶,如《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魏略》:'昔箕子之后朝鮮侯,自稱為王,后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兩千余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
“滿番汗”,即今鴨綠江入??谔?。后來,秦帝國所設置的遼西與遼東郡就是來自秦開打下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因此,這也是一段踔厲風發的歷史呀!
秦開的另一大功就是在上述地方建筑了燕長城。
是繼趙武靈王以后第二個在北方修建長城的人,而且,他的更北,與同屬中華民族的箕子朝鮮交映成輝,一起構成了東北最早的開拓史。
今日考古家史學家印證,侯城(今沈陽)是當年遼東郡臨近長城的一個縣級軍事重鎮,當年為軍務而設置,追溯沈陽起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古侯城是沈陽的起點,秦開贊嘆秦體二勺是開辟沈陽的'老祖宗'。如今,城南的五里河公園,有尊秦開的青銅塑像,重達五十噸,這是沈陽人對秦開豐功偉績的紀念。
《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在秦開的幫助下,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燕國達到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古意》,唐·李欣。
自古燕趙多壯士,大好河山,真是沒有一寸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