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由,對中國傳統風俗文化稍有些了解的人,都懂個大概,網上也很容易搜到,在此就省掉介紹清明節的篇幅,而去談下清明節背后的人性規則。
自介子推割肉給重耳吃后,就注定了以后介子推不會有好的結局。
1、從重耳身邊的其他人角度。
這個介子推,這種不要命的事都做得出來,我們怎么可能跟他比啊,那以后介子推就壓我們一頭了,我們要想辦法把介子推弄走。
2、重耳。
若日后我當上了君王,我怎么封介子推官都無法匹配他對我現在的所作所為,反而有可能我封賞少了,給他的官小了,別人會說我忘恩負義,不知恩圖報;如介子推犯了錯,我也不好處罰,只要處罰,別人就會說我。
3、社會。
介子推對重耳太忠心了,竟然割自己的肉。受人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有朝一日,重耳若當上君王,怎么給介子推封賞都不過份。
看看,從同事、領導(君王)、社會三個角度稍一分析,就明白了介子推的最可能的結果。
果然,流浪十九年后的重耳當上了君王,封賞非常“自然”地遺忘了介子推。
如能真正“遺忘”也好,介子推也還能有個還算好的結局--自然死亡。如真“遺忘”,那重耳就會有污點,大大的污點--不給介子推封賞?那你重耳是什么人就是一目了然嗎?忘恩負義之徒。那些介子推的同事也有污點--同事那么久,介子推貢獻這么大,你們就不會提醒和建議重耳嗎?
對介子推要封賞又不能真封賞,做出封賞的行為是給社會看的,由此證明重耳和介子推那些同事還是不錯的;又不能真封賞,如真封賞了,那最終重耳和介子推同事就不好受了。
這樣就指向了唯一的結局--對一個死人封賞。介子推只有一死才能符合重耳和那些同事的目的。至于介子推怎么死,那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了--介子推在山上,那就放火燒,說是為了把介子推趕下山來;如介子推在家里,那就可能駕車出事而死--說是想早點把介子推送到京城......反正,不管如何,介子推就是死路一條。
同樣的劇本在朱元璋和小明王之間上演。朱元璋做足了戲,什么話都不用說,下面自然而然有人替他做了他嘴上說不會做實際上就是想做事的,最后還把做事的廖永忠以“妄揣圣意”而處死--更是用人血替自己臉上貼金。
越王勾踐的故事,同樣也是這條人性規則之下的故事。
這個人性規則就是--人可以共患難,難共富貴。
宇宙天地是中心化結構,人類社會也是中心化結構組織。管理這個中心化組織的原則說起來就是“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要管好組織,重要原則之一就是不能摻雜太多的情在內里,情的成分一多,制度就難有效果,制度無效,那就管不住人,人管不住,再好的流程設計都沒有。
共同創業的患難與共的老同事、老同學、親戚、家人、老鄉、領導老師或對自己有恩的人的子女,這些是容易生出“情”的,情一多,制度的效果就會打折扣。
好一些人是自己沒做好,修養不到家,如仗著自己是和領導一起創業的元老,對新來同事面前吹噓自己的豐功偉績,更過分的是說領導過去的丑事或不光彩的事,或揭領導的傷疤,或罵領導忘恩負義。
這種事,在大的國企中,非常普遍。
只要國有大企業渡過了危機險的創業期,已走上正軌了,從這時開始,參與創業的老員工慢慢就會被升為領導的人所拋棄,取而代之的新加入的,會圍著領導轉的,把領導的家事當作自己的事的更是會得到重用,陪領導打麻將的(麻將就是深得中國人際關系精髓的)、把領導的愛好當成自己愛好的。
認知了這些人性規則后,就要生出人生智慧--一起創業的元老,在創業成功后,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有意識地把創業元老一個一個分拆出去--創業成功的公司當成母基金--合適的創業元老就是重新創業的對象,母基金投資--扶一程,送一馬,設計好元老之間互相參股。這樣會走得更遠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