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程度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而愿力大小決定一個人的胸懷格局,一家企業能走多遠,能做多大。成就偉大的人,往往非常專注又有很大愿力。
本刊特約作者 李守強/文
1991年,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第一次見面,談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兩人心有靈犀的寫下同一個詞:Focus(專注)。這很有趣,各行各界都在講專注。
最早懂得專注的意義來自我的愛好,小學四年級開始打乒乓球,很快展露出天賦,六年級奪得區冠軍,未逢敵手。彼時熱播劇《神雕俠侶》講到獨孤求敗的事跡,我小小年紀竟很“理解”獨孤求敗的寂寞。不久我對乒乓球失去興趣,同時,籃球深深吸引了我,可這次,我再沒能成為佼佼者:我不斷打磨自己的球技,但總有人比我更好。盡管如此,業余愛好我還是專注在籃球上,收獲很多。此后在我的投資生涯中,籃球運動帶給我很多靈感,并領會到兩者的相通之處,《假如NBA是股市》和《投籃VS投資》等文章便來源于此。
諷刺的是,盡管自認在乒乓球上有些天賦,但我卻一無所獲。終于在高中與一位全市乒乓球冠軍較量,一敗涂地,我深刻領教了“天外有天”的涵義,原來“獨孤求敗”和“井底之蛙”僅一窗之隔。
專注生力量
在認識到專注的力量之后,我們在投資中特別重視企業(家)是否專注。七年前,現在的老領導面試我時探討企業的專注和多元化問題,我們聊到了海爾。此后我多年研究家電業,深刻體會到不同企業專注力不同,結果天壤之別。
1990年代,海爾大舉實施多元化,從冰箱擴展到整個白電,再擴展到黑電、3C數碼、小家電、家居等領域。而事實證明,海爾只擅長做白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并不擅長做其他業務。海爾手機一度虧損8億元終退出,電視已落后于更專注的TCL、創維,電腦等數碼產品在今天已不見蹤跡。
同業的格力與海爾截然相反,從成立之初格力電器便選擇專業化經營戰略,朱江洪和董明珠兩代領導人不受誘惑,專攻家用空調。1996年,格力空調市場占有率12%,2016年格力空調市場份額接近50%。
對比格力和海爾兩家公司20年的收入變化,一直比較接近。
但分拆兩家公司2016年的收入則讓人震驚:海爾的收入是白電大雜燴,而格力幾乎僅憑空調便與海爾的收入規模相當。專注使格力能集中精力和人財物不斷對空調進行技術、營銷和管理創新。
對比兩家公司20年的利潤變化則讓人震撼:1996-2006十年間,格力和海爾的利潤差距并不大,但后十年卻大幅拉開差距。2016年,格力凈利潤是海爾的2.3倍。格力的利潤率可以達到14%,而海爾卻不到6%。
格力電器與青島海爾近20年股價走勢對比,正是從2006年之后的十年間,兩家公司市值高下立見。格力目前市值2450億元,海爾市值不到900億元;與格力相比,海爾顯得雜而不強——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喜歡多元化的企業家很多,但懂得專注的企業家卻很稀缺。我們投資小天鵝是因為它是最專注做洗衣機的上市公司。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并非反多元化,而是反對盲目多元化,多元化的前提是至少要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所以,我們特別重視敢于聚焦的企業家。比如方洪波在2012年就任美的集團新領導人后,以壯士斷腕的魄力勇做減法,首先把風機、太陽能等非家電業務砍掉,第二把電吹風、剃須刀等盈利不佳的產品砍掉,最后把低毛利的產品也砍掉,集中優勢兵力把核心產品做好,極大提升了效率,五年轉型實現“產值滯長、利潤倍增”的“逆生長”。但在三年前,市場幾乎忽視了美的,反而狂熱追捧跨界的樂視。樂視起初做視頻,而后擴展到電視,這還可以理解,畢竟有一定關聯性,但它進軍汽車,這就太盲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句話我有切身體會。研究汽車行業時,兩年來,我每天上下班沿路專心觀察各品牌的車型,久而久之形成了直覺,2015年發現了奔馳等豪華車熱銷,2016年發現了廣汽傳祺等自主車的崛起,2017年發現了上汽榮威的爆發,這些都成為良好的投資機會。
而潛心觀察NBA球星則鍛煉了我識人的眼光,加深對人性的研究,也能幫助我研究消費類公司。比如2012年,李寧1億美元簽約韋德,我認為很不值,韋德已過巔峰,此后李寧為之付出了高額的廣告費;而安踏的營銷策略則聰明很多,低價簽約勇士隊潛力球星湯普森,隨后,勇士奪冠獲得很高的曝光度。2016年年底,vivo簽約庫里,我頓感vivo太精明,因為庫里在全球尤其是年輕人心目中形象很好,結果vivo是2017年增長率最快的手機品牌。
愿力達彼岸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企業家,我研究人性有相同的標準:專注和愿力。專注程度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而愿力大小決定一個人的胸懷格局,一家企業能走多遠,能做多大。成就偉大的人,往往非常專注又有很大愿力。科比的人生因其愿力,17歲進入NBA便決心做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奪五六次總冠軍,把所有的專注力集中在籃球上,因此成為傳奇。投資人李國飛提出“愿力即人生”,企業家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演講《愿力人生》,皆有共鳴。
愿力大的企業家能聚天下英才。1982年,喬布斯一句“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改變世界”,吸引百事可樂歷史上最年輕的總裁斯卡利拋棄東海岸的豪華辦公室加盟蘋果;1999年,蔡崇信第一次見馬云便被其偉大的愿景所吸引,放棄香港優越的生活加盟弱小的阿里。李國飛對喬布斯有段精彩的總結:喬布斯強大的心力是多層次的,有無所畏懼的“愿力”,如激光般聚焦的“專注力”,無中生有的“創造力”,以及超越表象的“洞察力”,這四種力量聚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無比的合力,強大到數次顛覆這個世界,強大到不僅蘋果員工還有全世界的果粉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
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李嘉誠講,愚人只知為,智者有愿力,把“為”(to do)變“成為”(to be)。專注和愿力也能讓平凡人發光發亮。紀錄片《壽司之神》中的小野二郎90多歲依然堅持做壽司,60年的專注對壽司所傾入的心力和永不妥協的信念,感召著每一位食客。
言歸投資,為什么我們高度重視企業家的專注和愿力?3G資本有兩句話:Invest always—and above all—in people,另一句是,Sustain momentum with a big dream. 即:永遠投資于人,此為重中之重;用遠大夢想來保持原動力。偉大的企業家既要專注又要有愿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研究的各類企業家案例中,新東方俞敏洪的趣事讓我深思:俞酷愛喝酒,多年前一次他中午喝酒,下午找馬化騰聊,結果面對面一小時,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馬化騰很生氣:“你比較過分,我是認真想和你聊生意,你喝成這樣來找我。”從這段軼事我們可以管窺兩位企業家理念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馬化騰的自律、對效率的專注、保持頭腦清醒和思維敏銳,日積月累,騰訊能夠成為偉大的企業幾乎是必然。
從騰訊與新東方近10年股價走勢對比,可以看到,前5年兩者漲幅相若,但后5年兩者差距大幅拉開。盡管兩家公司行業不同,俞敏洪和新東方也非常優秀,但如果二選一,馬化騰及騰訊顯然更卓越。時間是偉大公司的朋友。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人這輩子沒辦法做太多事,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絕倫——既是我們選企業的標準,也是我們對自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