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1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當前算牛市嗎?肯定不是,頂多是結構性牛市在繼續,話反過來說也成立,就是結構性熊市還在蔓延。慢牛可能是未來的一個選項,與過去牛熊暴漲暴跌會呈現不同的特征,但也是概率偏小的事件,如果以市場為主導,未來大概率還是過去牛熊的狀態。
之前我自己有個疑問,自己現在不斷播種買入以低估指數基金為主的品種,期待牛市來了兌現,賺錢盈利我毫不懷疑。可是希望的當然是盈利能跑過大部分品種,怎么知道這些種子未來漲幅會怎樣呢,這可是直接關系到現在的布局。
通過回顧下過去的牛市(包括超級大反彈)里,各行業指數和寬基指數漲幅情況,看能不能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結果。
我統計了4個時段,根據的是Wind全A指數(代表全市場股票的一個指數)在3次牛市和最近一次結構性牛市低點到高點的漲幅,為了便于比較,我同時做了漲跌幅排名的圖,我們對照著看。
6個寬基指數在3次牛市中的漲幅,從來沒有得過第1,最好成績是第2名;也從來沒有墊底過,最差成績倒數第2名;
上證50在3次牛市中漲幅均表現較差,位于后1/3;但最近這輪結構性牛市大放異彩,這個可找到明顯的原因,因為當時等權PE只有9左右,幾乎是過去5年的最低,市場上沒有比它更低的品種了(后面這句話有點跑題)。
大小盤分化很厲害,滬深300和中證500數平均表現更好;
同寬基指數特點第一條對應,好的行業指數能得第1名,傲視所有指數;但差的同樣能得倒數第1名,沒有誰比它慘;這意味著行業指數的分化很嚴重;買對行業很重要;
全指材料在4個時間段漲幅排名均處于前50%;
全指可選均在4個時間段均處于中間位置,非常穩定;
全指醫藥在4個時間段漲幅排名都處于后50%,也非常穩定;
其它行業指數很不穩定,得第1的,下一輪牛市就可能倒數或者墊底;
1、熊市里布局一定離不開寬基指數,它按規模選股的特點決定了成分股行業分布較廣。在比例上必須占到一定量才行,少了不起作用,多了進攻性不夠;個人覺得牛市開始階段如果滿倉的話,布局30%-40%是一個合理的范圍;
我自己運行財曦組合目前每期買入品種有1/3左右的中證500,符合這個邏輯。
2、各種行業指數加起來也應該占到30%-40%的倉位,其它策略和主題指數給到20%-40%的倉位。行業指數要有針對性篩選地去布局,力爭回避掉差的品種,選到進攻性強的品種。
現在還在不斷買入的醫藥,當確認牛市后(特征另談)一定要及時切換掉,醫藥防御性強,進攻極弱,牛市中拿不得。從這個角度看,我后面會降低醫藥行業的買入量,不能在牛市兌現的話預期收益就會下降很多。熊市里應該通過倉位調整來控制回撤,而不是靠買入防御性行業。
3、牛初開始,行業輪動策略將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能取得不少超額收益;
4、將估值應用于選擇行業和寬基指數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果用估值選行業和寬基指數的話,好行業判斷低估的標準應該放寬松,差行業應該更嚴格一些。
說估值方法有效,舉2個這兩年已經驗證的例子:2016年上證50和中證消費是當時差不多估值最低的品種,到前一波調整的高點,50ETF和消費ETF漲了都差不多六七十個點。
這兩個品種自己都買了,但量都不夠,導致對總收益貢獻不夠。我當時還寫了文章,《指數海選系列之6:中證消費指數,投資正當時》,內心嘚瑟的是當時整個雪球還沒人提消費行業已經非常低估的事。但又怎樣,沒有多賺到錢暴露了具體品種倉位管理方面的bug。
(完)
上上篇文章講到港股開入入金的事,我最推薦的是辦民生香港賬戶入金的方式。它毫無疑問是現在最容易辦的方式,但也有門檻比如港澳通行證/護照、x萬的門檻(地區不同門檻不同有的幾十萬),還有很多城市甚至省會城市沒見證網點辦不了。
我正好有朋友在民生,能組團現場辦理,但這個現場(叫某某市就行)得湊個15個人才行,優惠就是:辦理速度快,門檻只要5萬(辦好可取出)視情況可能還能申請到其它優惠。感興趣就去《港股打新系列之3:(建議收藏)極速開戶和稍微麻煩的入金》后留言,“港銀團開+地區”,能成行我就義務去張羅,組不了團我還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