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勞動汗出受風,即感身病心悸,經服感冒清熱沖劑,身痛緩解,但心悸日益加重,氣短乏力,多汗,以致不能勞動。經某醫院內科診為冠狀動脈供血不全,按冠心病常規服藥半月,效果不顯。又進益氣養血補心健脾中藥20余劑,仍不效,轉來試治,觀面色就白,精神不振,察詢病情,發作之前,自覺有一股涼氣從少腹上沖至胸,隨之心悸不休,坐臥不安,須手按心胸部始舒,喜暖惡寒,口不渴,脈沉細小數而無力,舌淡紅苔薄白而潤滑。
某婦人,郁冒上逆,平常善驚,聞足音翟然即驚悸休惕,故不欲見人,常獨處深閨。其家富有,家有咸敷既以步,使其不聞席音,攝養修治,無微不至,但不見寸效。在床已數年矣,于是請診于先生,與以苓桂術甘湯,積年之病,以之漸愈。
奔豚病發作的一般情況是氣從少暉上沖胸咽,發作時恐怖欲死,氣復還則止。這在臨球上亦比較常見。但發作程度如本案這樣嚴重的并不多見.導致奔豚產生的機理大多是由于心陽不足,不能坐鎮于上,因而下焦陰寒邪氣得以上沖。奔豚病的發作特點是,凡奔豚氣所經過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氣機運行閉塞,而出現憋悶脹滿心悸,汗出等證。桂枝加桂湯,是治療奔豚病的一個有效方劑,《傷寒論》指出:氣從少腹上沖心者,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強心通陽,開結氣,降沖氣,用來治療奔豚病最為合拍。有的醫家認為,“加桂”應是加肉桂。如果從臨床應用的角度來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患頭暈,心悸,胸中滿悶。每到夜晚則氣上沖胸,諸證隨上沖之勢而加劇。伴有面部虛浮,目下色青,下肢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口雖渴但不欲飲水,強飲則胃中痞悶。問其人便反而秘結不通,五六日一次,堅如羊屎。舌質淡胖,脈滑,脈沉滑無力。
此證為心脾陽氣兩虛。脾陽不運,則水氣內停,心陽不振,則水氣上乖。水氣上沖,陰來搏陽,所以頭暈,心悸,胸悶;水氣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則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氣外溢皮膚則為浮腫。
現證:心胸疼痛,心悸氣短。每當心痛發作之時,自覺氣上沖咽喉,便覺氣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脈弦而結,此奔豚發作,屬于心陽虛衰,坐鎮無權,水氣上沖,閉塞胸陽。治當通陽下氣,利水寧心。
詢其病狀,云腹痛有發作性,先嘔吐,即于小腹見結成瘕塊而作痛,塊漸大,痛亦漸劇,同時氣從小腹上沖至心下,苦悶欲死。既而沖氣漸降,痛漸減,塊亦漸小,終至痛止塊消如常人。此中醫之奔豚氣。
《金匱要略》云:“奔脈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本案其女暴亡,悲哀憂思過甚。致發心脾陽虛,火不下達,下寒上逆。因下焦寒氣有或聚或散之時,所以少腹痛塊有或隱或現之候,心陽虛損,下寒上逆,則氣從少腹上沖心。與桂枝加桂湯溫陽降逆,正中病機,果有神效。
此證氣從少腹上沖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陽上虛.坐鎮無權,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兩方,若氣沖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湯;氣沖而小便不利者,則用苓桂甘棗湯。今臍下悸而又小便困難,與苓桂甘棗湯之證機合,用之果獲捷效。
脈癥合參,脈沉屬少陰陽虛之脈,舌淡亦為陽虛之征,至于傍晚畏寒怕冷,肢冷而眩暈反甚而又大便作溏,一派陽虛寒證昭然若揭。治當內扶少陰之陽,外散太陽頭目之寒,乃投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山萸肉以斂陰,加白術補脾化濕。
余臨床每遇少陰陽虛眩暈病人,盡管血壓偏高,仍遵吾師袁家璣教授“少陰之寒非附子難除”之教誨,必用附子。本方溫陽散寒,促進氣化,起到了“疏其氣血,令其調達,以致和平"的作用。
39 陽虛不運-眩暈
——————————————————————————————————————
姜春華醫案:
魏某,女,55歲,1973年10月22日初診。
患耳源性眩暈病已7年,發作時視物轉動,如坐凌空,素息支氣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滑大。
證屬痰飲上泛,宜溫化痰飲,用苓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連服14劑而愈,隨訪兩年未發。
按語:
姜春華教授擅于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證之屬于痰飲上泛者。如屬耳源性眩暈,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9 23:36
40 陽虛不運-眩暈
——————————————————————————————————————
鐘育衡醫案:
成某某,女,50歲,1975年7月5日診治。
頭暈目眩,心下滿悶,泛惡,氣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離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經西醫檢查診斷為“神經官能癥”,曾用許多中西藥物治療,均無效果。
診見:精神尚好,體質肥胖,面色晦暗,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灰白而膩,脘腹平軟,按之無痛,兩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脈沉緩無力。
診為留飲,治以溫陽化飲,健牌和胃。方用苓桂術甘湯: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兩次溫服。
服用3劑,病情明顯好轉,全身輕快,頭目清爽,背冷大減。繼服上方3劑,尿量增多,下肢浮腫消失,余癥基本痊愈。
因慮其病年深日久,勸其堅持每月服2劑,連服半年,以鞏固療效,追蹤觀察,疾病末再發作。
按語:
鐘育衡教授認為,傷寒、金匱所載治痰飲病處方二十余首,但從本治療者,只有苓桂術甘湯與腎氣九兩首。苓桂術甘湯是治療脾胃陽虛所致飲證的主要方劑,臨床以“滿”和“眩”為辨證要點。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9 23:39
41 陽虛不運-眩暈
——————————————————————————————————————
王維澎醫案:
陳某某,男,38歲。
昔日兩眼視力均為1.2,半年來,視力驟減,左目0.6,右目0.1。某醫院眼科診為“視神經乳頭水腫”,于1985年3月5日來診。
患者形體肥胖,行步不穩,頭暈且重,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弦。
脈證相參,乃脾失健運,飲邪上犯之證。治宜健脾利濕,升清降濁,予方苓桂術甘湯。
處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術45克,炙甘草6克。
藥進5劑,眩暈減輕,行步亦較前有力。于上方加減出入,服藥2月余,諸癥若失,視力亦恢復至0.9。
按語:
本案眼疾伴頭暈倦怠,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脈來沉弦,乃脾陽不足,痰飲內停,水濕泛濫所致,故投苓桂術甘湯以溫脾陽,化痰飲而愈。
杏林簫客 發表于 2008/9/10 00:31
《陽虛證之病機與癥狀總結》
一、陽乃溫煦之氣,陽虛則寒。故畏寒乃陽虛證之第一主證。
陽虛者,畏冷怯風:稍遇涼風,則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噴嚏。雖夏季,亦不敢迎風貪涼(怕電扇空調),衣著每多于常人。
陽虛者,形寒肢冷:因四肢為諸陽之末,故手足冰冷較為明顯;
就人身部位而言,前為陰,腹為至陰之地;后為陽,背為至陽之地,故陽虛者多腹冷、背涼;
又:上為陽,下為陰。腎為陰陽之根,其經脈達于足底,陽虛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應,合于四時。晝為陽、夜為陰;夏為陽、冬為陰;故陽虛者,癥狀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猶甚。
陽虛者,需保暖,故常關門閉戶,厚衣重被,卷屈俯臥。
陽虛者,喜熱資助,故飲食喜溫熱燥辣,惡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晝、陽光,惡陰天、夜晚、寒冷。
二、“有諸內,必形于諸外”。赤色主火,白色主寒。氣色蒼白乃陽虛證之第二主證,望診時,察顏觀色不可忽視。
陽虛者,唇淡、面白、小便清。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陽主動,陰主靜。觀其動靜,以別陰陽。上工守神,精力之強弱,寓陰陽之盛衰。
陽虛者,多嗜臥懶動,神疲乏力,語聲低怯。陰虛者,多亢奮不寧,煩躁易怒,聲音清亮。
陽虛之證,根據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階段的癥狀表現,可分為四大類,即:陽氣虧虛、陰陽兩虛、虛陽上浮、元陽外脫。
陽氣虧虛者,癥狀表現最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臥、大便稀溏、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沉遲緊等。以上癥狀雖不一定齊備,但總有二三個癥狀表現明顯,較易分辨。然而,凡事有常數,亦有變數;知常易,達變難。陽氣虧虛證僅是陽虛證之常態而已!
陰陽兩虛者,因陰陽互為其根,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最終導致陰陽俱損。此證陰癥陽癥混為一體,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猶難識辯!若單補其陰,則陽不運化,徒生痰濕;其單補其陽,則火上澆油,灼傷津液;必須陰陽雙補,才能陰陽互生。辯證要點有三:1、既有陽虛之神疲懶動,又有陰虛之咽干口渴等癥。2、陽虛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熱,陰虛者夏天怕熱而冬天耐寒,相對于常駐人,陰陽兩虛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熱。3、陽虛者,但欲寐;陰虛者,易失眠;陰陽兩虛者往往神疲思睡,時時欲睡,但又難以入睡,即使用權睡著,也多夢易醒。
虛陽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陽衰也!腎為陰陽之根,元陽本下藏于命門。若真陽衰,寒邪沉降趨下,直入坎宮,雀巢鳩占,逼迫真陽,真陽難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則形成上熱下寒之證。虛陽上浮,客居于頭面五官孔竅,而生目赤、顴紅、口渴、咽燥、舌瘡、齒痛諸癥,極似陰虛火旺,實則真寒假熱也!然醫者常為假熱所迷惑,昧誤多矣!辯證要點有三:雖熱癥見于上,但下身多見寒癥: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飲或喜熱飲,3、足冷。
元陽外脫者,寒邪極盛而真陽極衰。陰寒逼迫真陽,一身元陽盡浮于頭面體表,或身熱如焚、或煩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腫痛,或齒縫滲透血,或額頭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結溲黃,看似實火旺盛,實則陰霾重重,彌漫無邊。若不及時回陽,一旦元陽離體外散,性命乃絕!元陽外脫證,陰極似陽,極難分辯;辯證要點有二:1、其脈或浮、或大,或數,但重按必定無力!2、不欲飲水或飲水不多,若飲猶喜熱飲。
陽虛之人,最易產生三大類病癥:陽虛不攝、陽虛水泛、陽虛陰凝。
陽虛不攝者,陽氣虛,固攝陰液無力,以至陰液易于外泄,其癥如下:
汗為心之液。心陽虛,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則心悸。
淚為肝之液。肝為罷極之本,肝陽虛,肝液不收,則易勞倦,多呵欠流淚或迎風流淚。
涎為脾之液。脾陽虛,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為肺之液。肺主表,主津。肺陽虛,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則多涕。
唾為腎之液。腎主水,司二便。腎陽虛,腎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為陰液。
陽不攝津,則多汗、多尿、多淚、多唾、多涎、多涕。
陽不攝血,則嘔血、便血、鼻衄、齒衄、肌衄、月經過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氣所化。脾陽虛,宗氣弱,乳液不收,則產婦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腎陽虛,精關不固,則遺精、滑精,早泄。
陽虛水泛者,陽氣溫煦氣化無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飲痰濕滯于體內,成為至病之源。水飲痰濕同出一源而形態各異,所不同者:從彌漫到聚集,從清稀到濃稠,從無形到有形是也。
陽虛水泛,水氣凌心則驚悸,失眠、奔豚;水氣浸肺則咳喘;
陽虛水泛,水停中焦,清陽不升則眩暈;阻遏陽氣,則惡寒;津不上承則口渴;積飲逆滿則嘔吐;水飲犯胃則胃痛;水飲犯脾則腹痛、腹瀉。
陽虛陰凝,津凝則口渴、便秘;血凝則脈道瘀滯,發為痹證,常見于頭痛及頸肩腰腿痛諸癥,女子可見痛經、閉經等癥。
心陽虛:心下悸,欲得按;胸悶、氣短。
肝陽虛:巔頂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陰部拘急。
脾陽虛:惡食生冷,腹脹,便溏,陰黃。
肺陽虛:畏冷怯風,自汗,多尿。
腎陽虛:形寒肢冷,嗜臥懶動,夜尿頻。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18
42 陽虛不運-口渴
——————————————————————————————————————
陳培建醫案:
徐某,男,53歲,1983年4月21日初診。
自訴近兩月來口咽干燥,需頻頻飲水,遲則燥渴難,飲至腹脹仍覺口渴,晝夜飲水約七八暖瓶,小便清長,舌微紅,苔白膩,脈濡數。
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陰性。曾服清熱養陰、生津止渴中藥50余劑不效。
筆者認為該證當屬濕熱為患,應燥、化同施,方選平胃散和三仁湯化裁。
服3劑后來診。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擬苓桂術甘湯主之: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3克。
囑先服1劑,觀察病情。翌日來訴,口渴似有減輕,繼服4劑證除。
按語:
本案初治辨證有誤,后經細詢病情,知渴飲不止反而腹脹,是水濕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黃,亦非有熱。當屬中焦陽微,不能化氣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然因無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滲利膀胱,而以苓桂術甘湯輔助中陽,溫化水濕,土健濕化,津液四布測燥渴漸除。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24
43 陽虛不運-高熱口渴
——————————————————————————————————————
俞長榮醫案:
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
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桴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
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
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
按語:
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27
44 陽虛不運-消渴
——————————————————————————————————————
李克紹醫案:
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
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
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渴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9克,水煎。
按語:
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40
45 陽虛不運-口渴
——————————————————————————————————————
陶政拴醫案:
陳某,男,43歲。
患消渴,前醫診為中陽失運,下焦陽虛,以溫補脾腎法,用理中加味及金匱腎氣九不效,反覺中滿納呆,今來我處就診。
到見口渴,飲水頻頻,口干難忍,鼻干無涕。呼吸覺冷,舌淡少津,脈略浮而遲細。
證屬肺冷氣沮,津液寒凝。
擬用:甘草10克,干姜10克,按素常飲量煮取貯瓶,渴以代茶。
旬日后二診:渴勢頓控,飲量遞減,鼻潤有涕,呼吸照然矣。
效不更方,囑其繼服月盡而瘥。
按語:
病在上焦而治中、下,故不愈也。可見,同施溫法,臨床運用宜結合臟腑辨證為妥。同時證明甘草干姜湯對肺寒氣冷之證.確有良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43
46 陽虛不運-口渴
——————————————————————————————————————
俞長榮醫案:
黃某,女三十五歲。
患水腫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干。
我擬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12克,白術9克,干姜6克,炙草9克。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
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陰里虛寒,而非陽明里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其痛綿綿不休,腹無鞭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有癥狀即可解除。
次日復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隨之而減,遂與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按語:(原按)
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于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46
47 陽虛不運-咳喘
——————————————————————————————————————
孔慶武醫案:
姬某某,男,15歲。
咳嗽、氣喘反復發作5年有余,每逢感冒加重,但近一年來,整天咳嗽不止,已停課休養月余。曾用中西兩法治療,不但未見減輕,且逐漸出現胸痛、心悸、怔仲、咳喘不能平臥等癥,于1980年11月20日來診。
刻下吐大量涎沫,惡心嘔吐,胸痛背脹,口渴不欲飲,小便黃,舌質稍紅,苔白滑,脈弦滑。
此飲邪留積胃腸,而有化熱之象。飲停膀胱,氣化不利,水飲上凌心肺而致。
孔老用苓桂術甘湯加味,14劑轉危為安。仍以溫陽利水之法,以善其后。
歷時半載隨訪,療效鞏固,末見復發。
按語: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飲邪停留中焦,上逆犯肺,每致咳喘。本案咳喘伴吐涎沫,渴不欲飲,嘔惡,舌苔白滑,為飲停脾胃之眼目,故投苓桂術甘劑為治之得法,是獲良效。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8 陽虛不運-咳而遺尿
——————————————————————————————————————
鄒維德醫案:
姜某某,女,35歲。
患者于1962年6月產第4胎,產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月余而見咳嗽時小便滴出,夜間咳甚,小便淋漓尤多。中西醫治療皆不效。聽診兩肺底部有稀疏濕性羅音。就診時病已逾16個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納食正常,舌苔薄白,脈象弦細。
處方: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術9克,甘草3克。
服藥3劑證大減,服6劑咳止,尿遺亦愈。
按語:
脾陽不振,寒飲中生,上泛于肺,肺失宣降,通調水道不利,則咳而遺尿。治用苓桂術甘溫脾化飲,是培土生金而制水飲也。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50
49 陽虛不運-背寒
——————————————————————————————————————
孫會文醫案:
孫某某,男,55歲。
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
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
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
按語:
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53
50 陽虛不運-唾涎
——————————————————————————————————————
范勇醫案:
劉某,女,19歲,1989年2月13口初診。
15歲時曾患肺結核,經抗癆治療后痊愈。但此后漸見口吐涎沫,納谷不馨,歷時4載,逐漸加重,乃來就診。
患者曾間斷服用阿托品等,但藥后口干異常,停藥又復唾如故,且覺背部寒冷,小便短少。舌談、苔白潤,脈沉緩。初辨為中焦虛寒,治擬理中湯加味,服藥10劑未效。
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虛寒,乃水濕困脾,當從飲論治,改用等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8克,桂枝、白術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劑,尿較多,口納轉佳。3劑后吐唾止,背冷若失。減茯苓為9克,加入黨參10克,再服。隨訪3年,未見復發。(新中醫1993)
按語:
肺癌之后,肺氣耗散,子病及母,脾陽難運,律液輸布失常,積而為飲.致瀕頻吐唾,用苓桂術甘湯加味,給飲邪以出路,飲去唾止。然久病必虛,飲去證緩之后,當減少茯苓之滲利,加入黨參以補虛。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56
51 陽虛不運-嘔吐
——————————————————————————————————————
岳美中醫案:
盧老太太,1967年5、6月間來診。
身體矮瘦,患心下水飲已數年。平日心下覺寒,稍脹滿,西醫確診為幽門狹窄。積5、6日則頭暈嘔吐清水,吐盡方休。如此反復數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嘔藥無效。
余慮其胃寒積飲而吐,且心下有時逆滿,頗與苓桂木甘湯證相近,此證非溫陽滌飲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
擬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術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囑服3劑,以觀后效。
時隔10余日,其夫告余:僅服2劑嘔吐立止,近2日僅有泛酸感。
擬前方量減半并加吳萸,水炒黃連少許,牡蠣12克,常服。
按語:
胃寒積飲,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嘔吐清水不止,與苓桂術甘湯證病機相符,用之果獲良驗。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3:59
52 陽虛不運-嘔吐
——————————————————————————————————————
江應宿醫案:
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
按語:
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02
53 陽虛不運-嘔吐
——————————————————————————————————————
姜曉醫案:
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
患兒三日前始感微惡風寒,納差,繼而發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
刻診: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
診斷:痄腮、水逆證。
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
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
方藥: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各1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術散調理善后。
按語:
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05
54 陽虛不運-腹脹呃逆
——————————————————————————————————————
宋建中醫案:
常某,男,5l歲,1986牛2月28日初診。
自訴五年前曾因胃脘脹悶不舒,隱隱作痛,食欲不振,經某醫院診為慢性胃炎,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近二個月來,胃院時有不好,半月前又因受涼而見呃逆,日漸加劇,伴腹脹,納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進中西藥,而無顯效。近兩日呃逆頻發,故前來求治。
刻診:證如上述,見其呃逆頻作,音低聲微,面黃體瘦,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證屬脾胃虛弱,寒邪侵襲,胃氣上逆。
治當補脾胃,怯寒邪,降逆氣。
用桂枝加桂湯加味:
桂枝20克,白芍、黨參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棗7枚。
服藥2劑后,噸逆次數明顯減少,腹脹、納呆也有好轉。又服2劑,呃逆消失。上方桂枝減為9克,再進3劑而愈,隨訪無復發。
按語:
久患胃病,脾胃已虛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沖氣上逆而發呃逆。桂枝湯能外和營衛,內調脾胃。加桂枝者,“為其味甘,故又善調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上升,沖氣之逆者下降,脾胃調和,則留飲自除,積食自化”(《醫學哀中參西錄》)。又加黨參、干姜溫補脾胃,待陽復寒去,脾胃調和,則呃逆自除。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10
55 陽虛不運-呃逆
——————————————————————————————————————
彭國鈞醫案:
范某某,男,46歲。
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地服中藥丁香柿蒂散數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門診求治。
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
證屬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
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癥悉除。
按語:
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14
56 陽虛不運-胃痛
——————————————————————————————————————
畢明義醫案:
徐某某,男,27歲,1989年8月29日初診。
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患者自9歲之時因含水餃過多而當即感到脘腹脹滿,同時腹瀉,經治腹瀉已止。從此之后,腹部經常脹滿,吐酸水,飲食明顯減少,反復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手術治療,術后胃脘疼痛仍反復發作,多次住院。遍服甲氰咪呱、204胃特靈、保和丸、參苓白術丸等藥物,效果不顯,進來診。
刻診:不但空腹時疼痛,而且每因飲食入胃之后,即刻疼痛,有時即便飲入西瓜汁亦感疼痛,更為甚者,每當飲水、或飲茶后即感心口隱隱而痛。若仰臥時,上腹部自感脹滿,如有物堵其間,大便排解無力。面包萎黃,精神萎靡不振。舌質稍淡,舌體大,苔薄白、微黃而滑,邊有齒印。右脈浮弦,關虛大,左脈沉弦。
診為胃脘痛,屬脾胃氣虛型。
給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術50克,茯苓50克,大棗30克,生姜50克。
3劑后疼痛減其大半,飲食較前增多,脹滿已明顯減輕,宗上方仍服3劑,疼痛己止,脹滿已除。
為鞏固療效,仍服上方10劑,而疼痛一直不發。
按語:
本案胃脘痛屬虛證,以久病體虛,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脈虛氣怯為辨。以本方治療,似不符臨床之常規。其實,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其主癥即是“心下滿,微痛”,而關鍵是其“微痛“一癥。“微痛”,即微微而痛,乃隱痛之變詞,隱痛為虛性疼痛,多為脾胃氣虛所致。至于“心下滿”癥,有有形和無形之分。無形之滿,多病在氣,常為肝氣橫逆犯胃;有形之滿,多病在積,常為水積和食積。然不論何型之“滿”,都必須依據“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金匱要略》)者,方可應用此方。
本方主治及配伍,正為“心下滿,微痛”而設。方中茯苓、白術,一治水積,一治食積,二藥相伍,健脾利濕,以去“心下滿”;炙甘草、白芍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生姜行氣散水;大棗補脾和營。本方以補為主,兼以攻實,對虛中挾實之“微痛”和“心下滿”,較為適宜,臨床不妨一試。
[ 本帖最后由 無中生有 于 2008/9/10 13:16 編輯 ]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19
57 陽虛不運-腹痛
——————————————————————————————————————
劉景棋醫案:
王某某,女.38歲,1983年2月14日初診。
少腹跳動疼痛已四、五年,經常出現臍下跳動,夜間加劇,有時感到有氣自臍下上沖至胃脘部,則胃脘部劇痛出冷汗,過一時許方止,每天發作數次,納呆,消瘦,全身無力。檢查發現關元穴有壓痛,屢治不愈。五年前有過痢疾史,現大便時干時稀,脈左右滑。
辨證:沖氣犯胃。治則:降沖和胃。
服苓甘棗湯30劑,臍下跳動和胃脘疼痛消失,關元壓痛亦消失。
療后三月復查,納增,體重增加,體力倍增。
按語:
本案奔豚證以院腹劇痛為主要表現,以苓桂甘棗湯利水降沖,則雖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8 陽虛不運-腹痛
——————————————————————————————————————
羅x x ,男,50歲。
夏暑天熱而汗出頗多,自覺躁熱干渴。入夜又行房事,事后口渴更甚,乃持杯大口飲喝涼水。不多時便覺小腹急痛,陰莖內抽,手足發涼,次日來診,其脈沉而弱。舌質嫩苔白。
此少陰陽虛而復受陰寒之重證,急當回陽散寒以救逆。
附子12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小茴香6克 蓽澄茄6克
服藥僅一劑,則痛止厥回而安。
按語:
足少陰腎為一身陽氣之總司,若少陰陽氣一衰,則周身陽氣也隨之而衰。所以,當少陰真陽衰竭,證候顯露時,就應速投四逆湯急溫,絕不可因循觀望。從本案治療來看,患者在夏日汗多耗氣之時行房、先傷其陽,復又暴飲涼水而致寒氣內客厥陰經脈。厥陰經脈繞陰器而抵少腹,所以腹痛而陰抽。但從脈沉弱,四肢厥冷來看,是少陰腎陽已衰,所以急用四逆湯溫回少陰真陽以救逆,加小茴香,蓽澄茄入厥陰以散肝經寒邪。藥證相合,故能一劑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26
59 陽虛不運-癲癇
——————————————————————————————————————
李克紹醫案:
王某某,女,約50歲。
患者經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時每月發作數次,經西醫診斷為“癲癇”,多方治療無效,后來學院找我診治。
望其舌上,一層白砂苔,干而且厚。觸診胃部,痞硬微痛,并問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飲,此系水飲結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療癇風,并不以胃病為重。
我想,癲癇雖然是腦病,但是腦部的這一興奮灶,必須通過刺激才能引起發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醫看來是多種多樣的,譬如用中藥治癲癇,可以選用怯痰、和血、解郁、理氣、鎮痙等各種不同的方法,有時都能減輕發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證明。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飲,可能就是癲癇發作的觸媒。根據以上設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意。
處方:茯苓,白術,白芍,炙甘草,枳實,僵蠶,蜈蚣,全蝎。
患者于一年后又來學院找我看病,她說,上方連服數劑后,癲癇一次也未發作,當時胃病也好了。現今胃病又發,只要求治療胃病云云。因又與健脾理氣化痰方而去。
按語:
于本案足見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重要。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28
60 陽虛不運-癲癇
——————————————————————————————————————
劉景棋醫案:
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
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發,近半年來每天發作,發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作約持續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
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
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
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
按語:
五苓散治癲癇,國內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31
61 陽虛不運-便秘
——————————————————————————————————————
張鳳郊醫案:
洪某,男,67歲,1 959年3月27日就診。
據述習慣性便秘已十余載,每日非服潤腸藥和攻下之品不可,平時小便難以控制,畏寒,四肢欠溫,舌淡胖,脈沉細。
命火虛衰,脾失健運,腑行不暢。治以益火暖土,溫陽運脾。
處方:制附片(先)9克,半夏9克,炙甘草3克,大棗10枚,粳米30克,炮姜3克,肉蓯蓉9克,炒路黨參9克,半硫丸12克,3劑。
服上藥后當夜自覺腹痛,有臨廁之感,翌日曾大便少許成條,腹部頗感舒暢,此后續服此方10余劑,大便逐步暢行。
按語:
便秘責之于燥熱者眾。然本案便秘伴見畏寒、四肢欠溫、小便自利、舌淡胖、脈沉細,則為陰寒痼結之冷積,用附子粳米湯溫陽除冷,則腸道溫通,便秘自除。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34
62 陽虛不運-便秘
——————————————————————————————————————
周鳳梧醫案:
陳某某,女,52歲。
大便秘結,五六日一行,堅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飲,自覺有氣上沖,頭暈,心悸,胸滿,每到夜間則上沖之勢更甚,而頭目眩暈亦更甚,周身有輕度浮腫,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虛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苦水滑。
此心脾陽虛,水飲上乘,津液不行之證。治以溫通陽氣,伐水降沖。
處方:茯苓30克,桂枝9克,白術6克,炙甘草6克。
服2劑,頭暈心悸及沖氣均減,反映了水飲得溫則化。乃于上方加肉桂3克,澤瀉12克,助陽消陰,利水行液。
又服2劑,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轉佳,沖氣進一步好轉。轉方五苓散與真武湯合方,取其助陽消陰,淡滲利水,以行津液。
按語:
本案便秘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小便不利,舌胖苔滑,乃心脾陽虛,水氣內停所致。水氣不化,津液不布,則上而口渴,下而便秘。治當從本以溫陽化飲,待陽復飲化,津液布達,則便秘自行,口渴自除,此化陰霏為甘露之法也。若誤用攻下,則勢必雪谷冰川,谷道不行矣。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36
63 陽虛不運-便秘
——————————————————————————————————————
劉榮年醫案:
劉某,男,30歲。
患傷寒陰結。因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證見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二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末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解其表,仲景之遣法俱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矣,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棗2個(去核)。
服藥后,末及10分鐘,即大瀉2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肥959;73—74)
按語:
傷風寒中,誤用攻下,則雪上加霜,陰凝而結,則大便不通,唯宜陽藥溫運,則陰結方開。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正為陽虛陰凝之證而設,雖多治胸滿,但本證病機與之相同,故投之規效,足見仲景之方妙用無窮也。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50
64 陽虛不運-閉經
——————————————————————————————————————
俞長榮醫案:
陳某,40歲。月經一向后至,量少,色暗紅,近停經已四月。初疑為受孕,但歷時許久未見腹中動靜,且常覺少腹疼痛,知為經閉而非妊娠,故來就醫。
近十余日少腹疼痛逐漸頻劇,初只在夜間痛,現晝夜均痛。其痛綿綿,每日有三至五次加劇。常感胃脘痞悶,口涎增多,時時欲嘔,肢末常冷,面色蒼白,唇及眼瞼下呈暗紫色。舌苔白滑,脈象虛澀。
診為寒阻中焦,氣血凝滯。治擬溫運中陽,通調氣血。
處方:
當歸9克,酒杭芍6克,桂枝9克,木通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吳萸6克,炙草6克,細辛2g,大棗3枚。
3劑,隔日服1劑。只服此3劑,月經即潮。
按語:
經閉、腹痛、唇暗、肢冷,血虛寒凝經閉之象。夫氣血來源于中焦,而胃脘痞悶,口涎增多,則知中焦有寒,因不能鼓舞氣血化生,故諸證纏綿不休,日且益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以溫胃散寒,活血通經。待土暖氣轉,寒去血行,脈道暢通,則經自行矣。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53
65 陽虛不運-痛經
——————————————————————————————————————
陳沅生醫案:
萬某某,女,22歲。
患者經來腹痛已有5年之久,曾服溫經湯及調經諸藥,收效甚微,乃請余診治。自述平時身冷惡寒,四肢酸軟無力,小腹常覺不溫,月經愆期,白帶多而清稀;每逢經期小腹劇痛,痛時手足冰冷,口不渴,時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質淡暗、苔薄,脈沉
遲細弱。
證屬虛寒逆經。欲以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治之。
處方:
當歸1 5克,桂枝1 2克,白芍(酒炒)1 5克,細辛6克,大棗1 8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官桂9克,臺烏9克,艾葉(炒)6克,吳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杯同煎。
囑在經前煎服此方3劑,下月經期前再服3劑。后6劑而愈。
按語:
素體血虛,肝陽不足,陰寒侵襲,厥陰經寒,血脈凝滯,不通則痛。當歸四逆湯專為厥陰傷寒而設,女子又以肝為先天,厥陰之脈繞陰器而抵少腹,憑其脈證,當屬厥陰虛寒;又見口不渴,時吐清涎,則又知胃中宿寒,故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而散,補而通,果中。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4:57
66 陽虛不運-筋脈拘急縮陰
——————————————————————————————————————
趙守真醫案:
劉婦,年四旬余,郵亭圩北村人。體素虛弱,某日農作過勞,傍晚歸途遇雨,衣履盡濕,歸僅更衣,不甚介意。晚間又經房事,而風雨之夜,寒氣砭骨,夜半時起入廁,未久,睡感寒甚,數被不溫,少腹拘急絞痛,次第加劇,待至天將明時,陰戶遽現緊縮,自覺向腹中牽引,冷汗陣出,手足厥冷,頭暈神困,不能起立,服藥鮮效。
其夫來迎治,脈象微細,舌潤不溫,乃一陰寒證也。其夫且曰:“內子陰戶收縮,成一杯大空洞形,時流清液,令人見而生畏。吾曰:“病雖奇,治尚易,近村魏婦病與相若,曾一方即愈,毋用驚懼。”
乃書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囑一日服完兩大劑,并用艾灸氣海、關元十余炷,又錫壺盛開水時熨臍下。
次日往視,已笑逐顏開,操作廚下,惟身覺略倦而已。
按語:縮陽是男性陰莖向腹內縮入;縮陰是女性陰戶向腹內縮入,多由肝腎虛損,復為賊風所襲,或房事后感寒而作。《靈樞·經脈篇》曰:“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該婦冒雨后又經房事,房事后復入廁,致使寒犯肝腎,陰戶內縮。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暖肝腎,驅散寒邪,十分愜合,故有奇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5:00
67 陽虛不運-陽萎
——————————————————————————————————————
史學茂醫案:
呂某某,男,2 9歲,1 980年8月20日就診。
患者婚后三年玉莖舉而不堅,不能同房。訴述房后冷浴為因。雖屢醫迭藥,用甲基睪丸素及腎氣丸等甚多,然療效不顯,現健忘頭暈,少寐多夢,體乏納減,大便質稀,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
此非腎陽虛衰、命火不足之證,乃屬血虛寒凝,宗筋失養所致,治擬養血散寒、助陽通脈。
方用當歸四逆湯加減:
當歸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大棗15克,細辛6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露蜂房10克。
黃酒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5劑后,陰莖微微勃起,它證大減,繼用5劑,即能交合,再服5劑以資鞏固,半年后隨訪其妻已身孕。
按語:
陽痿一證,求之于心腎而不愈者,應知常達變,著眼于肝,肝主筋,其經抵少腹,過陰器。寒中厥陰,肝寒不溫,筋脈失養,宗筋弛緩而發陽痿。前服腎氣丸等品,入氣分有余而入血分不足,溫經有余而益血不足。用當歸四逆湯養血和營,溫陽驅寒,故見殊功。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8 陽虛不運-氣血阻滯偏枯
——————————————————————————————————————
劉景祺醫案:
余某某,男,52歲,1979年1 0月2 1日初診。
左半身不遂三年。二年前已有左側上下肢不能活動,左側口眼喁斜,流口水,曾在某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住院治療三個月,服中藥,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血管舒緩素,病情有所好轉,但不能自己行走,左手不能握取物品,出院后一年多以來,繼續服中西藥物,效不著。手足經常發涼,病側明顯,行動仍需人攙扶,左側口眼喎斜已不明顯,左眼已能閉合,左面肌收縮仍較無力,口角仍向右偏。舌苔白,舌質淡,兩寸尺脈無力,關脈滑沉。血壓1 60/1 00毫米汞柱。
印象:中風。
辨證:寒客經脈,氣滯血瘀。
治則: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處方:當歸9克,桂枝9克,細辛6克,白芍9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棗3個,紅花9克,地龍24克。
服30劑后,癥狀好轉,扶拐杖已能行走一百米左右,左手已能屈伸。又服3 6劑,不扶拐杖已能行走,左手已能取物,左臂能高舉過項。血壓為1 40/90毫米汞柱。
按語:
陽虛血虧,邪氣因入,經脈凝澀,而生偏枯。《諸病源候論》說:“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于風濕,風濕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故以當歸四逆湯養血溫陽,通利經脈,扶正祛邪,經通血行則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42
69 陽虛不運-氣血失養痿證
——————————————————————————————————————
李克紹醫案:
杜某某,男,20歲。
患者幼年曾患小兒麻痹癥,成年后兩下肢較細,并軟弱無力,行動吃力,走路要拄雙拐。每至冬季,即四肢發涼,尤其兩下肢極不耐冷,最易受凍傷。
此乃氣血虛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陽衰陰盛之際,氣血更不能暢行于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證加重。仍宜益血通陽為治,方用當歸四逆湯原方。連服數劑,即覺兩下肢轉為溫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強。
按語:
世人多謂痿多屬熱,然在臨證時,萬不可武斷也。《景岳全書·痿》認為痿“又非盡為火證”,“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衰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本案患痿日久,兼四肢發涼,乃血虛有寒也,以當歸四逆湯養血散寒,待下肢陽至血充,則痿自起。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44
70 陽虛不運-氣血凝滯痹證
——————————————————————————————————————
周可醫案:
田某某,女,29歲,1965年5月25日初診。
手、肘疼痛麻木、沉重半月余。于產后10余日在涼水洗滌而起,新臥起時痛甚,約活動一小時后即減輕,而麻木、沉重持續存在,近日來雖活動痛亦不減,以右側為重,影響操作。
診得面色乏華,舌苔薄白,脈象細遲,余無異常。證系新產血虛,寒濕侵襲肌膚經脈,阻礙營衛氣血運行而致。
治以疏散寒濕,溫通經脈,養血和血。予當歸四逆湯:
當歸、桂枝、酒炒白芍各9克,細辛1.8克,通草4.5克,甘草6克,大棗3枚,生姜3克。
至5月3 1日服藥4劑,疼痛明顯好轉,因故停藥兩天,痛又加重。續予原方,早晚各服1劑。服至6月4日疼痛基本消失,麻木、沉重減輕過半,脈象仍現細遲。原方加薏苡仁1 2克,黃芪9克(仿當歸補血湯意),服法如上。至6月7日癥狀消失,色脈好轉。續服4劑,健康狀況一切如常。
按語:
新產血虛,涼水洗面感寒,顯為血虛受寒,經脈凝澀,而發痹證。此用當歸四逆湯神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46
71 陽虛不運-氣血凝滯痹證
——————————————————————————————————————
陸鴻濱醫案:
某女,23歲,1978年11月9日就診。
患者于產后七八天右足趾感染,乃將右足露于被外數日,此后即感右下肢外側自髖至外踝沿足少陰經脈如觸電樣麻痛,行動受限。舌質淡嫩,苔白,脈細。
辨證:新產之人,“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直犯少陰經脈。
宜養血通經散寒。給予當歸四逆湯2劑而愈。
按語:
產后血虛感寒,經脈凝滯,恰中當歸四逆湯證之病機,果兩投即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49
72 陽虛不運-氣血凝滯痹證
——————————————————————————————————————
萬友生醫案:
史某某,女,21歲,1978年3月8日初診。
1973年曾患右脛腓骨骨髓炎,經治愈后,1976年又患左脛腓骨中段硬化性骨炎,至今已一年多,久治少效。
診見患處隆起,皮色不變,內感疼痛酸脹,日輕夜重,以致難以入寐,有時痛引左膝關節。形體消瘦,手足厥寒,舌苔灰白,脈細弦緩。
投以當歸四逆湯加味:
當歸15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30克,細辛3克,木通9克,炙甘草9克,大棗5枚 鹿茸末1.5克(分沖服)。
連服40余劑,大得效驗,左腿酸痛漸除,夜間已不覺痛,能夠安睡通宵。食增神旺,肌肉漸豐,特別是左脛腓骨中段隆起處已平復如常。
囑守上方每隔一二日服1劑,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按語:
凡證見肢冷脈細,舌淡苔白者,可予當歸四逆湯治之。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52
73 陽虛不運-巔頂痛
——————————————————————————————————————
陳沅生醫案:
黃某某,女,40歲。
身體病弱,患頭痛2月余,服中藥羌、柴、荊、防等頭痛更劇。痛甚之時只能急服西藥止痛,而得暫安,初則有效,漸次失靈。
余診之,其脈沉細無力,左關稍弦,舌質淡而胖嫩,苔薄白。視其面容,慘淡憂郁。身著厚衣,頭上僅裹青帕,少氣懶言。細詢之,知患者一日頭劇痛數次,痛時有輕度干嘔,痛在巔頂部位;頭部怕冷、畏風,四肢不溫,常欲蒙被而臥。平時月經錯后,量少、色淡,白帶多而清稀;經期少腹冷痛,腰亦疫痛。
脈證合參,診斷為肝陽不足,陰寒上逆,處以當歸四逆湯加藁本、吳萸:
當歸1 2克,桂枝9克,白芍1 5克,細辛6克,木通9克,吳萸4.5克,藁本6克,大棗1 8克,炙草6克。
服上方1劑后,即覺頭痛大減,3劑而肢暖痛愈,不裹頭巾,亦無怕冷畏風之感。
復診其脈細,但中取即得。經帶如前,神疲納差,法取補中填下,乃易歸芪建中湯加鹿角霜、補骨脂、淮山藥,調養月余而康復。
按語:
脈證所現,顯為寒凝經脈又挾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故用當歸四逆湯以養血散寒通脈,加吳萸、藁木以溫中降逆止痛。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54
74 陽虛不運-凍瘡
——————————————————————————————————————
左慶云醫案:
齊某某,男,9歲。
兩腳滿生凍瘡。據云:患此已兩年余,多方調治,均未獲效。其癥初患時稍癢,后漸痛腫發熱,掌不能落地,至暑熱天患處結疤痕,后又發爛痛癢,苦悶已極,中西治凍瘡藥及殺菌消腫藥,用過多種無效。
至余診時,所見癥狀:患處皴裂,疼癢,表面浮起,摸之如有癰膿,行走時只能用兩腳趾履地,扶杖慢踱數步而已。
方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
當歸9克,白芍9克,桂枝9克,木通6克,細辛2.4克,甘草3克,吳茱萸4.5克,生姜9克,大棗4枚。水煎服,4劑。
外涂藥:川芎3.6克,蜀椒2.4克,白芷1.2克,防風1.2克,鹽1.2克。用不下水豬脂,煎至白芷焦黃色,去藥滓再熬煎一刻鐘,用磁杯盛之,放冷水內浸涼,時刻涂搽患部。
經治一周,步履如常人,迄今未曾復發。
按語:
凍瘡為血虛寒凝于肌膚,當歸四逆湯為首選之方。據大量報道,本方治療凍瘡,無論內服、外洗,效果堪佳。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8:57
75 陽虛不運-氣血凝滯痹證
——————————————————————————————————————
岳美中醫案:
錢某某,男,38歲,1961年12月20日就診。
自訴1960年冬發病,就診時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輪幾乎呈青黑色,兩手青紫及腕際,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體溫35C,脈象細微。遇火烤則轉紅。束臂試驗陰性。血小板計數正常。
診斷為早期雷諾氏病。
處方:
桂枝9克,當歸9克,赤芍6克,北細辛2.4克,木通6克,吳茱萸6克,艾葉4.5克,桃仁9克,紅花3克,炙草2.4克,紅棗5枚,生姜3片。
服30余劑而愈。至1 963年未復發。
按語:
本案據其脈證,為寒傷厥陰,血脈凝滯,營衛失運,真陽、氣血不能溫養四末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出:“故人臥血歸于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故用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據報道,當歸四逆湯治療雷諾氏病有較好療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9:00
76 陽虛不運-發熱
——————————————————————————————————————
劉志明經驗:
長期高熱,多見于小兒,尤其在農村。此等病者,多為脾虛發熱、陽虛發熱。與長期積食、消化不良有關。
某男童,8歲。高燒50天,體溫39C~40C,經西醫多次檢查,診斷未明。用各種抗生素及中藥治療,效果不大。
癥見高熱,顏面稍紅,納差腹脹,大便稀溏。苔微黃,脈細弱。
處方:附子9g,白術9g,炮姜6g,炙甘草5g,連翹6g,銀花6g,黃芩9g,焦三仙各6g。
服1劑即效,3劑愈。后改為異功散調理脾胃。
按語:
此患兒除高熱外,尚有納差、腹脹、大便稀溏諸癥,病在脾胃無疑,乃脾虛發熱。治療當以溫陽健脾為主,少佐清降之法,故以附子理中湯加味而獲效。劉老經驗,對此類小兒發熱要抓住脾胃虛寒這一重要環節,溫中是其主要治法,最好用附子理中湯為主,若有熱象則可少佐寒藥以清降。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19:50
77 陽虛欲脫-發熱
——————————————————————————————————————
孟澍江經驗:
外感熱病發熱過程中,也有真陽大衰,行將外脫。此時切不可誤作熱證而投清熱攻伐之品。
治一男性老者,患冬溫已逾一旬,經治后熱勢已減,病情也有轉輕之勢,忽又身有壯熱,面紅赤而煩躁,口渴欲飲,舌上滿布灰黑厚苔,似乎一派里熱復盛之象。其熱象雖盛而手足無灼人之感,面紅目赤而無紅筋,煩躁卻時現精神萎頓,口渴欲飲但并不引飲,苔灰黑厚而捫之尚潤,脈細而無力。
診為真陽欲脫,虛陽外浮之證。
宜回陽固脫,用附子12g,肉桂2g(為末沖),淡干姜3g,炙甘草5g。
次日復診,精神已振,發熱已平,面無紅赤之色,苔已大退,脈也有力。
[ 本帖最后由 無中生有 于 2008/9/10 18:59 編輯 ]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8 陽虛欲脫-發熱
——————————————————————————————————————
某男童,1歲。發熱7天就診。
7天前發熱,用百爾定、青霉素等治療數天,熱仍未退。癥見眼睛無神,閉目嗜睡,四肢厥逆,脈浮大無根。
心肺正常,腹(一),體溫39.5 C,查血白細胞19.8×10e9/L,中性80%,淋巴20%。符合于少陰格陽證但欲寐。
診斷:少陰格陽證(高熱),宜溫中回陽,兼以散寒。
方用通脈四逆湯:
干姜2.4g,附子1.5g,甘草1.5g,開水煮,冷服。
服藥后患兒熟睡4小時,醒后精神好,四肢不厥冷,眼睛大睜,體溫37C,白細胞8.4×10e9/L,癥狀消失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0:06
79 陽虛欲脫-發熱
——————————————————————————————————————
王學勤等治一男性45歲患者。
原患高位截癱10年,于某日突然出現寒戰高熱,體溫39.5 C,全身肌肉抽搐,經西醫診斷為泌尿系感染、雙腎積水、腎功能不全、膀胱結石,用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先鋒霉素等治療30余天無明顯好轉。
高熱持續不退,寒戰抽搐不止,語聲低微,胸悶短氣,周身乏力,納呆,惡心欲吐,小便減少,腹膨隆,四肢厥冷,喜近衣被,脈沉細而數,舌質淡潤,苔白滑,辨為陽氣虛微,陰寒內盛之真寒假熱證。
停用他藥,急于回陽逐寒,方以白通湯加味:
制附子30g,人參30g,干姜6g,黃芪30g,鹿角霜30g,蔥白4根,童便適量。
加水2000ml,先煮參附1小時,再加黃芪、干姜、鹿角霜、蔥白同煎至600ml。每小時服30mL,兌童便10ml。每天1劑。
藥進2劑后寒戰抽搐均除,四肢轉溫,體溫降至正常。二年來病情一直穩定。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10
80 陽虛不運-解顱
——————————————————————————————————————
楊君醫案:
李某某,男,9個月。
患兒出生后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現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數個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
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
按語:
腦積水癥類似中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14
81 陽虛不運-頭痛
——————————————————————————————————————
嚴仲慶醫案:
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
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現。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
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
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各1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
按語:
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17
82 陽虛不運-頸強
——————————————————————————————————————
陳修園醫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會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
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一服遂瘥。
按語:
頭項強痛,服解表藥無效,知非表證,觀其有小便不利一癥,又見心下滿,則為水氣內停之候。蓋水邪內停于膀胱,郁遏其經脈中陽氣,陽遏而經脈不利,故可見頭項強痛、身疼等外證,看似表證而實非表證;水凝氣結,里氣不和,則見心下滿等里證,似里實并非里實。所以本證汗下皆不宜用,當用利小便之法,而使經氣外達則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19
83 陽虛不運-耳鳴
——————————————————————————————————————
吳克純醫案:
徐某某,男,32歲,1982年9月8日診。
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
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現異常變化。
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術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
按語:
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28
84 陽虛不運-咽痛
——————————————————————————————————————
李肇惲醫案:
李某某,男,40歲,1986年4月16日就診。
六天前患風寒感冒,經治諸癥悉減,但遺留咽痛,曾口服紅霉素及肌注青霉素,咽痛不但不減,反而加重,甚至不能進食及講話。
刻見面色蒼白,身冷惡寒,口淡不渴,不思飲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許白色痰液。查咽峽部不紅不腫,扁桃腺不大,咽后壁無濾泡增生。舌談苔白,脈沉緊。
證屬陽虛外感寒邪,滯結于咽部所致。法當溫陽散寒,投干姜附子湯為治。
處方:熟附子15克,干姜10克,2劑,久煎頻服。
藥后咽痛大減,已能進食、言談。囑其將原藥服完,遂告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新中醫19872(3>,43)
按語:
咽痛一證,以陽盛較多,但寒性咽痛并不罕見,臨床以咽部不紅不腫.不渴不熱為主證。本案咽痛屬寒濕之邪阻滯咽部,經絡受阻,陽氣不屈所致。故用辛散溫通之干姜、附子通經絡、散寒濕、止疼痛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31
85 陽虛不運-失音
——————————————————————————————————————
劉渡舟醫案:
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
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
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0.5克,續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
按語:
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35
86 陽虛不運-目赤
——————————————————————————————————————
劉金發醫案:
梁某某,女,3 7歲。
眼赤而痛,淚多,頭暈而痛,不畏陽光,已十余日,曾服辛涼解表數劑而增劇,脈微弦而緩,手足冷。
此屬厥陰上乘于頭目,治宜升其清陽以降盛陰之氣。
吳茱萸湯加當歸9克。
1劑而諸癥均減,續服3劑而愈。
按語:
目赤而痛,多火熱為病,然本案目赤而手足冷,脈弦而緩,前因辛涼解表而不效,顯然為陰寒之證。厥陰寒濁上攻目竅,郁滯不解,可見目赤而痛,治則但降其厥陰寒濁,則目疾自愈。
【補述】郭雍《傷寒補亡論》:“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煩躁的,不論其它余證,當先服吳茱萸湯;如手足厥冷不見煩躁者,當先與四逆湯;如果手足厥冷而又下利,脈沉微不見者,則當急服通脈四逆湯。”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38
87 陽虛不運-陰黃
——————————————————————————————————————
沈敏男醫案:
張某某,男,5 9歲,于1 9 7 6年11月25日診治。
患者從小生長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年幼發現脾腫大,曾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血吸蟲病治療史。面目黃染發現半月,精神不佳,胃納少,大便溏,小便略黃,舌質淡紫苔薄膩,脈小澀。
檢查:慢性病容,蒼老,鞏膜輕度黃染,心肺無異常發現,肝未及,脾腫三級,腹部無移動性濁音,腹壁靜脈可見,肝功能:黃疸指數30單位,硫酸鋅濁度1 7單位、血清白蛋白2.05克、球蛋白3.6 5克,谷一丙酶正常,診斷為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巨脾、肝功能不良之黃疸。
此屬中焦虛寒兼有瘀滯之虛黃。自擬丹茵理中湯加減治之:
黨參、炒白術各1 0克,干姜5克,丹參30克,綿茵陳1 5克。
服5劑后,黃疸稍退,諸恙略減,續服前方半月,黃疸退盡,癥狀消失,肝功能:黃疸指數8單位、硫酸鋅濁度1 5單位、血清白蛋白3.25克、球蛋白3.20克、谷-丙酶正常。
按語:
《醫學綱目》云,“內傷黃疸,因勞役傷形,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本案蟲卵積聚,肝絡瘀滯,木郁乘土,脾胃虛寒,濕從內生,阻于肝膽而發黃。其病機關鍵是中焦虛寒,血瘀絡阻。故以理中湯加丹參、茵陳治之。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8 陽虛不運-失眠
——————————————————————————————————————
胡希恕醫案:
張某,女,65歲,1965年12月13日初診。
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沖,沖則心煩,汗出,口干不思飲,苔白,脈緩。
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湯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
服3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牡各15克,續服6劑,諸癥若失。
按語:
凡病而見臍下動悸,水氣上沖者,皆宜本方加減。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47
89 陽虛不運-煩躁
——————————————————————————————————————
李海穎醫案:
某女,63歲。
丙寅春月病手肢癤瘡,住院治療周余,瘡愈。繼而變生夜間失眠之苦,服鎮靜催眠藥,反日漸加劇,徹夜煩躁不得眠。改肌注速效鎮靜藥,病人反夜煩更劇,大聲哀嘆不休,至天亮方安然入睡。每晚如是。雖中西藥合治,但不取效。時逾半月余,前邀余試診。
診見: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納不佳。語言正常,白日靜坐不煩,大便微溏,舌質淡紅無苔,雙脈沉遲有力。
辨證為肝腎陽虛,中陽不振,濁陰氣逆之陰煩(虛煩)證。治擬溫中補虛,降逆散寒。
方選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各9克,生姜18克,大棗12枚。1劑。水煎。
服藥后,病人當夜安然入睡,呼之不醒。知藥中病機,守原方,繼服1劑而告痊愈。1年后訪,無復發。
按語:
病家年高體弱,始病瘡癤,多用清熱解毒之苦寒劑治之,瘡雖愈,則胃氣傷、元陽敗,虛寒內生,繼歲虛煩不得眠。本應以溫中補虛治之。然醫者不辨,為煩躁、失眠諸標象所惑,雖多法治之,皆非治本,且更傷中陽。陽逾損則陰寒逾盛。夜為陰之主時,二陰相得重陰之氣上逆,擾于神明,則發為陰煩。表現為夜間煩躁,失眠,徹夜哀嘆無休。細審之,則見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少便溏,舌淡無苔,脈沉遲,一派陰寒內盛之癥。故投吳茱萸湯使肝腎得溫,中虛得補,逆降寒散。藥中病機取效如神。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0 22:53
90 陽虛不運-煩躁
——————————————————————————————————————
李穎醫案:
崔某,女,54歲。
平素性情抑郁,常煩悶焦躁,噯氣嘆息。近1年來逐漸加重。多處投醫,均以更年期綜合征論治。投以逍遙散、甘麥大棗、百合地黃湯類,皆不奏效。近10天來,每睡至雞鳴時分,焦躁煩悶欲死,不自主,胡言亂語,說唱不休,至平旦時分,自覺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潤,則說唱止。曾用大劑量鎮靜抗焦慮藥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診之。
診見:患者面色晦暗,體態虛浮肥胖,脘腹脹滿,按之則濡,不欲飲食。脈沉細而緩,舌淡嫩、苔少。
辨證為少陰陽虛,厥陰氣逆之臟燥(更年期綜合癥)。
投以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各9克,生姜18克,大棗12枚。1劑,日3次服用。
藥后當夜雞鳴時分無發作。令再服原方2劑,諸癥若失。今八月中旬,遇機隨訪,健康如故,至今無復發。
按語:
病人素體陽虛陰濕內盛,若傷于情志每易致陰濕郁滯,影響氣機。又值更年期,少陰經脈之氣虛衰,因手少陰經屬心,主神明,足少陰經屬腎,主藏精,真陰真陽寄于其中,故少陰心腎陽衰,則陰寒內盛,厥陰之氣逆而上沖,則病人煩悶欲死,胡言亂語說唱不休。雞鳴至平旦為人體陽氣升騰,陰氣潛降之際,此時,體陽欲借陽之主時,破重陰郁阻而外升,故病家此時發作或煩躁加劇。舌下自覺生津者乃虛陽終得以升矣。病雖為臟躁,然不為古人所拘泥,臨床細審脈證,施以辨證論治,用辛熱溫補,降逆散寒之吳茱萸湯而獲卓功。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1 22:29
91 陽虛不振-心悸
——————————————————————————————————————
賀有功醫案:
汪某,男,53歲,1959年1月7日入院。
心慌氣喘反復發作已3年,每年發作2—3次,每次發作15分鐘,近次發作已三星期之久。伴有咳嗽,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不能平臥。檢查:急性病容,有紫紺,時躁擾,心率212次/分,脈數急不整,按之極度無力。
診斷:陣發性心動過速。
處方:
熟附片24克,淡干姜12克,炙甘草9克,臺黨參12克,白茯苓12克,法半夏9克。
濃煎,每日1劑。
服2劑,心率降為106次/分,又服3劑,心率84次/分,心音規律,患者無任何不適,痊愈出院。
按語:
少陰陰陽兩虛,心君空虛無主而悸動不安,用茯苓四逆湯溫少陰之陽,益少陰之陰,又交通心腎,則心君得養,悸動得安。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1 22:34
92 陽虛不振-心悸痛
——————————————————————————————————————
胡夢先醫案:
林某,39歲,1960年8月10日就診。
自訴:心悸而痛喜按,服許多止痛藥少效,大小便正常,時有自汗出。
診其六脈微緩,苔白滑。
斷為虛痛,用桂枝甘草湯:
桂枝18克,甘草9克,頓服。
服后痛即消失。
按語:
凡痛,拒按屬實,喜按局虛,又心悸汗出,顯為心陽虧虛,絡脈失煦疼痛,用桂枝甘草湯頓服,單刀直入,以振奮離宮之陽,藥少力專,果一投而中。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1 22:38
93 陽虛不振-心悸
——————————————————————————————————————
宋xx ,男,35歲。
宋君的職是教師,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耗氣傷神。忽一日突發心悸,嚴重時心神難定,坐立不安。
舌質淡苔白,脈緩而弦,按之無力。此因過用心神,心氣虛而神氣不斂所致。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龍骨12克 牡蠣12克。三劑。
囑其夜晚減少工作以養心神,果然藥盡而安。
按語:
宋君的病證起于過勞多慮,過勞則傷氣,多慮則傷神,所以,養生之法務在起居有常,勞逸相得。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因誤用燒針,損傷心陽所引起的煩躁證,川桂枝甘草溫補心陽,龍骨牡蠣安神定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二味藥物,辛甘合化為陽,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各種原因所引起心陽虛損,不能固護于上出現心悸、胸悶等證的基本藥物,臨證之時,不可不知。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1 22:41
94 陽虛不振-心悸
——————————————————————————————————————
吳利君醫案:
周某,女,52歲,1982年10月8日初診。
訴間發心悸,氣促,伴嘔吐5年,曾在某醫院經心電圖等檢查,西醫診斷為“冠心病”,服西藥效果不佳。近5月來因受涼后復發心悸、氣促,神疲乏力,納差,嘔吐較劇,大便稀,1日2次,小便正常。
查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脾胃虛寒,心陽不足。
治以健脾益氣,溫中助陽止嘔。
方投理中湯加桂枝:
人參15克,白術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服5劑后嘔吐減輕,心悸氣促好轉。守方再服10劑,心悸、氣促、嘔吐消失,食欲增加。
囑繼服原方5劑調理善后,半年后隨訪病未復發。
按語:
本案脈證,究其因則為脾陽不足而致心陽不振,故以理中湯加桂枝以溫中健脾后振奮心陽,此上焦之病治從中也。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1 22:44
95 陽虛不振-心悸
——————————————————————————————————————
劉渡舟醫案:
宋先生與余同住一院,時常交談中醫學術。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寧,坐立不安,乃邀余診。
其脈弦緩,按之無力。其舌淡而苔白。
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氣虛而神不斂之所致。
乃書: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龍骨12克,牡蠣12克。
凡3劑而病愈。
按語:
舌談苔白,脈弦而緩,按之無力,陽氣虛象端露。《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精則養神”,離宮火衰,失于潛養,神氣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寧。方以桂枝、甘草溫振心陽,龍骨、牡蠣潛鎮心神,標本同治,三投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4:56
96 陽虛不振-胸悶
——————————————————————————————————————
李×x ,女,歲。
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每當入夜則胸中憋悶難忍,氣短不足以息,必須靠吸氧氣才能得以緩解。
舌質淡苔白,脈弦而緩。
辨為胸陽不振,陰氣內阻證。
桂技10克 生姜10克 大棗12枝 炙甘草6克。
服藥二劑后證狀減輕,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三劑后,證狀消除。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4:58
97 陽虛不振-胸悶
——————————————————————————————————————
王×x ,男,46歲。
多年來胸中發滿,或疼痛,往往因氣候變冷而加劇。伴有咳嗽、短氣。手足發涼,小便清長等證。
舌質淡嫩,苔白略滑,脈沉弦而緩。
此乃胸陽不振,陽不勝陰,陰氣竊踞胸中,氣血運行不利。
治療當以溫補心陽,以散陰寒為主。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連服六劑,證情逐漸減輕,多年的胸中悶痛,從此得以解除。
按語:
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都是桂枝湯的加減方。這二個方子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有振奮胸陽的作用,這種作用首先都是通過桂枝湯去芍藥而得以實現的。因為桂枝場的組方特點是陽中有陰,若去掉芍藥酸寒陰柔之性,就變為辛溫扶陽之劑。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辛溫氣雄的附子,使其補陽的作用就更為突出。
胸闊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臨床表現。其產生的主要病機是在于上焦心胸陽氣虛弱而陰寒之氣內盛,所以《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說:“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因為“胸為陽位似天空”。心肺二臟居其內,營衛二氣由此而得以宣發。如果胸陽不振,陰寒內凝,陽氣不能布達而痹阻,心肺之氣血不暢。所以,胸痹的怖床表現,輕者胸中滿悶,重者就以疼痛為主。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8 陽虛不振-癲疾
——————————————————————————————————————
李白召醫案:
李某,女,21歲,1983年8月17日初診。
其母代訴:年前與母吵嘴而病,開始郁郁寡歡,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應,或昏昏欲睡,或語無倫次,時輕時重。多次求醫診治,屢用理氣瀉下之品、病無起色,遷延至今。
見患者發育正常,面容呆板,兩手交叉護胸,問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脈浮大,舌淡苔白。
病為癲疾,證屆心陽虛損。
處方:桂枝45克,甘草20克,2劑,水煎。
服1劑,精神好轉。2劑而嗜睡除,言語增,病情穩定,耳塞消失,自云如夢一場。
效不更方,繼服2劑,徹愈。
按語:
癲疾屬陰,非陽藥不化。本案原為肝郁,怎奈屢經瀉下,心陽必傷。證見叉手按胸,心悸耳聾,乃桂枝甘草湯證無疑。然沉疴久病,又非重劑而不能起,故倍增藥量,功專力宏,單刀直入,效如桴鼓。經方之妙,莫過于此矣。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8:09
99 陽虛不振-耳聾
——————————————————————————————————————
周福生醫案:
周某某.男,29歲。
因突起耳聾近—月,經他醫用益氣聰明湯等治療,耳聾如故,痛苦不堪,后延余診治。
刻診:白訴耳聾,并覺心悸乏力,稍有畏寒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軟無力。
細詢知病起于感冒過汗之后,據其脈證之病史,以心陽虛為辨。用桂枝甘草湯加味。
處方:桂枝12克,炙計草8克,石葛蒲4克。
首服2劑,自覺聽力明顯增強,心悸好轉,寒感消失,藥已對證,再服2劑,耳聾全除,諸癥也平。
按語:
《素問·金匱真言論》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心陽不足,不能上沖于耳,可致耳聾失職。本案耳聾,正因發汗過多,損傷心陽所致。大論云:“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闌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故投桂枝首革湯溫遲心陽,少佐石富浦以開竅。果獲良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8:12
100 陽虛不振-食后嗜睡
——————————————————————————————————————
謝富晉醫案:
鄧某某,女,18歲,1987年2月6日診。
從1986年7月起,無明顯誘因出現食后倦怠思睡,漸至出現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時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經某醫院治療,效果不顯。伴有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溫,時或發熱,自薦汗,舌苔白而微膩,舌談紅,脈濡緩。
處擬桂枝加桂湯:
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5枚。
3劑,日1劑,水煎服。
服藥后僅伏案20分鐘即醒,再予原方5劑,服后能堅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劑,諸癥消失。隨訪一年,末見復發。
按話:
人之寤寐與衛氣的運行和陽氣的盛衰密切相關,《靈樞·大惑論》云:“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本案嗜睡發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與脾陽不足影響了衛氣運行有關,何以言之?以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肚不溫,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湯振奮陽氣,調和營衛,而愈。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8:15
101 陽虛不振-失眠
——————————————————————————————————————
鄭紹先治某患者,女,40歲。
心煩顴紅,終夜不寐,請醫數年未效,悲觀失望,舌紅苔薄膩,脈細弦。
辨證為情懷不悅,肝火亢旺,心陽浮動而不寐。
擬清熱除煩,寧心安神。
方以酸棗仁湯加生地、丹皮、辰燈芯。
服藥5劑,病癥如故。再佐以潛陽,加石決明,服藥3劑后仍無動聲色。
后轉入鄭老診治,分析說,失眠一癥,多由心火上亢,可因腎陰虧耗,也可因腎陽衰弱所致。而此病者,年屬天命,腎陽衰弱,君火亢旺,為下虛上盛之患,舌雖紅但苔薄膩,脈雖弦但兩尺沉細,投以溫腎陽,瀉君火之劑。
方以川連4g,生山梔9g,巴戟肉10g,山萸肉9g,大熟地1 2g,砂仁3g,炙遠志5g,生牡蠣、青龍齒各16g,生甘草3g。
藥有變通,合引火歸源之意。服藥7劑夜寐得寧,14劑而虛陽平熄。固疾數年從此得解。《遼寧中醫雜志1993;(3):7》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8:17
102 陽虛不振-失眠
——————————————————————————————————————
章次公治某患者,頭昏,夜難安寐,口干唇碎,服西藥七八月無效。每夜必飲水數次,否則口干不可名狀,影響睡眠。
察其舌淡白無華,按其脈沉細無力,不能以為熱證而投寒涼。
附片6g,生白術12g,熟地30g,五味子5g,黨參12g,川牛膝12g,麥冬12g。
二診口干沒有從前嚴重,夜寐也較安,原方去牛膝,加棗仁、當歸。《來源《章次公醫案》P230》
根塵不偶 發表于 2008/9/12 18:20
103 陽虛不振-失眠
——————————————————————————————————————
張煥鼎治某患者,女,55歲。
患失眠癥5年,每晚依賴安眠藥才能睡3小時,且夢境紛紜,精神疲憊,屢服朱砂安神丸、養血安神片及酸棗仁湯、百合地黃湯等,均少有療效。
近2個月來服安定片也難以入寐,面色暗淡,精神萎糜,頭暈,失眠,即使時能入眠也夢多易醒,舌淡紅,薄白苔,脈微細。
證屬腎陽虛衰,陽氣無根,虛陽上浮,陽不入于陰。
用壯陽安神法:
熟地、山藥各18g,羊藿葉、巴戟、鎖陽、夜交藤、棗仁、枸杞各15g,附片10g,肉桂6g,水煎,分2次服。
服藥后當晚能安然入睡至凌晨5時方醒。再服1周,每晚能睡6小時左右,夢也減少,守上方稍稍出入,調治1個月,睡眠恢復正常。《證治要訣·虛損門》有“高年人陽虛不寐”之論。《山東中醫雜志1992;(6):49》
eason1 發表于 2009/9/25 09:16
晚輩不才,不敢完全同意這些案例
雖未曾仔細看,但路過第10樓,對此深表疑問!!!!!
敢問第10樓的那個案例,為何要發汗????????
難道風癥有肢體蜷曲之能?扯乎?繆乎?
病10年,為什么還在解表??????難道10年的病還不入俯??????
自汗不亡陽?????亡陽后還開其鬼門??????
此病,的確應該是四逆后甘草芍藥后承氣!
晚輩未曾仔細看.只是這個帖子,恰巧在上邊,而那個案例字數少,就隨便看了看
還請大家仔細斟酌這些案例
eason1 發表于 2009/9/25 09:23
還有啊,此人吃完案例中的藥,怕是精神會不大好
ailanyisheng 發表于 2011/2/8 01:48
前幾例醫案黃芽湯加減,妙哉,高手就是體現在辯證,施治,抓住本質,這也許就是功力吧?根塵不偶老師,真的給力。頂
顛勒 發表于 2011/8/22 11:46
回復 根塵不偶 的帖子
這個醫案相當不錯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