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劑學 18講 止嗽散(二)。第二節:辛涼解表、銀翹散(一)

方劑學 18  止嗽散(二)。第二節:辛涼解表、銀翹散(一)

止嗽散

止嗽散治風化痰,這里所說的風,是針對癥狀里邊的咽癢咳嗽,癢屬于風的角度而言的。同時又感受了風邪,雖經解表,或者解表不徹,外來的風邪未盡,已經不多了,從外來由風邪引起,以及癥狀上咽癢咳嗽來判斷,把它歸類歸在治風劑。但總體上,它和表證引起有關,而且本身這個方從完全的證候來講兼有一定的表證,所以還是把它放在解表劑里,辛溫解表。從整個藥來講,略偏一點溫性。所以說明一下這個分類,討論得很多。

這個方原來用散劑,從原書來講,程鍾齡這個醫家有很多特點,有些我們要根據這醫家的特點。他又是個理論家,很重視中醫理論,而且總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前面講到八綱,八法,可以說從《內經》提出的治法,張仲景建立了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到他這里在理論歸納上,為后世學員的學習,確實創造了很多條件。在理論的規范總結方面,現代學習中醫,治法方劑里的八法,病機學習當中的八綱,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又是個臨床家,《醫學新悟》部頭雖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我們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所以他既是個理論家,又是個臨床家。他喜歡研究共性規律,從理論上和從他處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規律。這個方就很典型。當初他生活的時代,雖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區也遇到一些兵荒馬亂。因為內部的一些動蕩,或者局部地區的起義,或者統治集團內部的一些爭斗,老百姓也有的流離失所。這種情況下對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很多,所以他就觀察引導,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藥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續很長時間。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止嗽散是他做好事廣為普送,拿來給流離失所的人,送給人家吃的。所以用藥當中,盡可能照顧很多肺臟的共性,藥物經過精細的選擇,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就是說普遍性使用的。他提到治諸般咳嗽,是各種咳嗽,主要還是外感中的各種咳嗽。他當時針對戰爭恐慌,那種情況下外感解表不徹,或者不藥而愈這種普遍使用的。所以要了解一下這個背景。

止嗽散分析

百部
紫菀

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

桔梗
白前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荊芥
陳皮

疏風解表
理氣化痰

使

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調和諸藥

這個方君臣佐使的總結各個教材有點差別。主要差別在君臣藥。五版教材,還有一些教材把桔梗、白前作君藥的。相應的百部、紫菀做臣藥。六版以后,百部、紫菀做君藥,桔梗、白前作臣藥。這個立足點不同。實際上這幾味藥都是很溫潤和平的。以桔梗、白前做君藥主要考慮的出發點是肺氣不宣,宣降肺氣。特別是很多外感以后引起的肺氣不宣,桔梗、白前總體從藥物性質,寒涼屬性來講,結合一些偏平性的,桔梗開宣肺氣,也能有一定的化痰作用,白前降肺氣,兩味相配,一升一降,體現出宣,對肺氣來說,一宣一降,能夠化痰止咳,也是常用的。百部、紫菀的使用,是針對這兩味藥適應面很廣來的。第一個特點,它都可以用于新久咳嗽,外感咳嗽常配,病程較短的,內傷咳嗽病程較長的,這兩個藥也常配,也常使用。 百部平性,紫菀偏溫,它既能入氣分,又能入血分,溫而不燥,溫潤。它和冬花有一點差別。所以不管是寒熱咳嗽,配伍得當,這兩個都能使用,都常用的。溫而不燥,溫潤,和平。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新久咳嗽皆宜,止咳化痰常用的。所以君藥、臣藥的相配,就成為方中一個主體,這四味藥有很多共性。經過這個選擇,因為它不是針對某一個病人,一個病人在使用,普遍的經外感之后,留下肺氣不宣,以宣降肺氣為主要治療目的,這個用藥。

佐藥,荊芥,《傷寒門》里的方,是有荊芥了。荊芥辛而微溫,但現在中藥書里也有說到它偏平性,但總體上公認辛而微溫,恰恰是這辛溫解表藥當中最和平的,起到一些疏風解表的作用。

用陳皮理氣化痰,考慮到肺氣不宣以后,多少會產生痰。陳皮理氣而能化濕,有助于化痰,防止產生痰阻氣機,更不利于肺氣的宣降,這是佐藥。

甘草可以看做使藥,又兼佐藥的作用。功兼佐使之用,既可以和桔梗利咽止咳,《傷寒論》上有桔梗甘草湯,是我們清利咽喉常用的一種基本組合。甘草也能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這個方從用藥來講,有一個配伍特點,溫潤和平,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有一點散寒作用,解表不傷正。用他自己歸納的配伍特點,是 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這是一個比喻,也就是祛邪方面來說,祛邪方面力量并不大,不會攻擊過當,稍微疏散風邪,而且在運用當中也明確的反應出,表邪沒有了荊芥就不用了。大有啟門驅賊之勢呢,并不是說散表邪力量很強,而是說表證之后留下的咽癢咳嗽時間較長的,它的效果很好,大有恢復肺氣宣降的意思。這是《醫學心悟》里程鍾齡自己對這個方的一個評價。這段話后來很多醫家也都引用,認為治療肺臟病變,特別是外邪引起的肺臟病變,特別要注意這個用藥。所以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成為后來針對肺臟的生理特點用藥的一種標準。大家崇尚的推崇提出來的理想狀況,肺的用藥要這樣。

從這個方也充分體現出針對肺臟生理特點。肺為嬌臟,用藥要溫潤和平,不寒不熱,后來一般都這樣看法。肺為嬌臟,為什么嬌?嬌在哪里?嬌應該說是易傷難愈,歷來對肺臟研究,過去也有一些醫家也提到過,但從用藥上,治法上,琢磨研究到這個時候比較公認,所以后來的肺為嬌臟之類,在清代這方面治法的研究總結就比較多了,所以對肺臟用藥特點,肺臟生理特點,在臨床上的落實,程鍾齡挺有貢獻。

肺為嬌臟,反映在易傷難愈。為什么易傷?為什么難愈?易傷,過去一般認為肺為華蓋,其位最高。有兩方面因素最容易傷損它。一方面中醫學把疾病分為外感內傷,外感疾病肺衛首當其沖。一大批表證、外感病首先傷的就是肺,這個方面比例很大,是它易傷的一方面。第二方面呢,肺為華蓋,其位最高,其它諸臟發生病變,不管寒熱,容易熏蒸華蓋,累及肺臟。內傷病經常各臟都容易影響它,不管寒證熱證。拿寒證來說,脾和腎為主,往往脾胃有寒證,很快引起脾肺的寒證。從母病及子的角度,這是多見。所以在治療這一類往往是脾肺同治的。腎的話,腎為水臟,陽氣不足,一有寒像往往造成水液不化,而水寒射肺是常見的。熱盛里的熏蒸也很多,不管實熱虛熱。所以古人總結到這一點,而且肺臟得病自身比較難找出路。張景岳形容它,肺為華蓋,其位最高,虛如風草,下無透竅。熏蒸上去,找出路,用藥物調理,這些就是說易傷難愈,用這個來比喻易傷難愈,來形容肺臟。

古人說肺臟屬于金,臟像每一臟都有它的性質特點,根據性質特點推導出它的發病特點。當然它是肺衛,人體之屏障,所以肺多表證,也是易傷呀。難愈里頭,過去強調它不耐寒熱。所以用藥不寒不熱,就從這個來的。不耐寒熱,有寒熱熏蒸華蓋,它就繼發病變多。形容水冷則金寒。火行則金灼。水冷,一個金屬的調羹和一個陶磁的調羹,加熱到同樣溫度,丟在水里,遇到冷水或者遇到熱水,都放在冷水里降溫來說,金屬最快,對寒很明顯,金屬調羹和陶瓷的調羹同時加熱的話,誰最先燙手?還是金屬的,對熱也最敏感,所以不耐寒熱。因此選用藥物要溫潤和平,不寒不熱。

在這個時代,從理論到臨床歸納出一套對肺臟的特點,實際上就是說,肝心脾肺腎的治法,在歷史上,也是像前面我們談到一些麻桂劑,羌防劑,它有一個逐漸前進、成熟的過程,理論實踐配套的過程。所以從止嗽散的學習,既要學這個方,同時要體現出肺臟的治法特點,用藥特點,來指導用其它時代的一些方的時候,也有這種指導意義。

臨床應用

辨證要點

在運用當中,咳嗽、咽癢,單用這個方并不強調痰多,咳嗽咽癢,可以有微惡風發熱,里證不明顯,所以苔還是薄白的。但是這種咳嗽呢,痰并不多,痰多就要加減加味了。

痰不多的要和這種肺熱咳嗽、陰虛咳嗽區別,遇到那種情況,當然是病機迥然不同,應該又用另外的藥。

隨證加減

咽癢咳嗽:加防風、蘇葉、生姜。

痰黏難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蔞、貝母、知母。

這個方因為治諸般咳嗽,對于還存在一點外邪咽癢咳嗽,根據具體性質的差異來加減。如果表證重,當然荊芥不夠了。常用的比較平和的藥,可以增加散表作用。選藥很重要,像防風風中潤劑,不燥。蘇葉也是有透表,同時又走氣分,又走血分,又很平和,自身還能理氣。生姜在散表藥當中也是比較平和,而且還能和胃。

如果痰雖然不多,但是有,咳痰難咯的來說,要考慮到增加化痰能力,而且防止痰郁化熱,半夏、茯苓、桑皮。桑皮是可以清肺降肺氣。

肺燥咳嗽,指的干咳,或者痰很少,難以咳出,用潤肺化痰方面的藥物。

這是常見的幾類加味方法。有的說,肺熱重,這個方不是,有的教材把各種情況加味都列出來,但實際上肺熱重,要另外選方,用這個方加的多了以后,就不是這個劑了。它不適宜以肺氣不宣為主要病機,邪熱壅肺,或肺熱這一類的,肺中伏火等等這一類的主要病機。

辛溫解表的方,我們就用六個方,代表了各種情況的各類治法。應該說,解表是一大門類,辛溫解表歷朝歷代總結了很多方,不可能把它講完。根據每一個方,主要體現的治法,用藥特點,同時還有不同時代習慣用的這些不同。

第二節 辛涼解表

辛涼解表是針對外感風熱或風溫初起。這個病邪和外來寒邪不同。由于風寒風熱病邪差距很大,所以首先要了解,這種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時候的特點,特點掌握了,整個可以指導后面的具體方劑,后面辛涼解表的具體方劑,也就是一些共性。

溫邪侵犯人體的特點

發病急,傳變快。

易搏結氣血,蘊結成毒。

邪可從皮毛、口鼻而入。

易傷津耗氣。

多兼夾穢濁之氣。

首先第一點,相對風寒表證來講,風熱表證發病急,傳變快。我們不是完全在講《溫病學》,但這里涉及到風熱病邪侵犯人體的相應的這類治法方劑,要了解這樣的特點,才能夠理解方中的一些結構。特別是一些動態性。發病急,傳變快,很多主治里邊描述,反映出一種動態性。你看好多方,包括銀翹散,麻杏石甘湯,有的同學一看,有汗或無汗,口渴或不渴,他覺得很奇怪,人除了出汗就是不出汗,這不大實話嗎?除了口渴就是不渴,這不全寫上去了嗎?很多他寫一個動態過程。因此配方的時候,靈活運用,不是死背上去的。方義分析就更復雜了。

風寒相對來說,進度慢。為什么第一條強調發病急,傳變快呢?病人開始來的時候,醫生望聞問切,開了方,回去了,可能開始沒有出汗,初起時外邪束表無汗,回家熬了藥,服后突然在出汗,發熱在升高。他說剛才醫生問我出汗沒,我說沒出汗,現在吃過藥出汗,這藥還能吃嗎?就趕快找醫生,如果局限于靜止的看的話,醫生要給他調藥了。他回去醫生問過他,你口干不干,他說不干,現在又口渴想喝水。他又是一種動態,就是發病急,傳變快,由衛分到氣分,由表入里的過程比較快。所以這一類辛涼解表劑,治療外感風熱或風溫初起,很要注意這種動態性使用。

第二個,溫熱病邪侵犯人體,容易搏結氣血,蘊結成毒。最早期出現的熱毒見證,常見的比如咽喉腫痛,有的簡稱咽痛,癥狀上這樣,臨床一檢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疼痛。前面講清法的時候曾經講到過,熱毒的概念、程度可以不同,但是它紅腫疼痛,反應出溫熱病邪搏結氣血的開始,熱毒的開始。所以在這類方劑中雖然以辛涼透表為主,但是很多都開始配有不同量的清熱解毒之品,有的很輕,有的稍微重一點,苦寒清熱解毒的開始要用。

第三點,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溫熱學派強調從口鼻而入,傷寒強調寒邪從皮毛而入。實際上外邪侵犯人體兩個途徑,一個皮毛,一個口鼻,指呼吸道。呼吸道的這一點,其中一個是從癥狀出發,很容易出現咳嗽、口渴,咽痛這類,從肺向上是氣道,氣道到咽喉,喉為肺之門戶,鼻子為肺之外竅,構成縱向的肺系。肺系癥狀出現較早,比較突出。提到口鼻而入還有一個概念,這類病相比風寒傳染性明顯。通過呼吸道傳染性明顯。所以溫病學派強調口鼻而入。但口鼻而入是不是不影響皮毛,不影響肺衛呢?并不是。所以應該說可以從口鼻,可以從皮毛。強調口鼻,是強調它的傳染性特點。臨床也的確是這樣,流行性感冒,多數偏于溫病初起,或者風熱一類的,要用辛涼為主。這個大家臨床上開得出來。強調口鼻方面有這個意義在里邊。所以不能機械的說溫病從口鼻而入,傷寒從皮毛而入,絕然一個界限,也不是這樣。傷寒,還是要咳嗽,呼吸道的癥狀,溫病還是有像銀翹散證,肺衛,肺系都涉及到。肺衛還挺厲害,發熱還挺高。古人有很多提法有它們一個特點,為了區別于前人,把自己說的推向極端,經常有這種情況。這是溫熱病邪侵犯人體第三個特點。

第四個,由于是溫邪,容易傷津耗氣,這也跟傷寒不同。傷津液,耗氣,開始傷肺衛之氣,很快。溫病學派強調治療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保衛氣存津液。傷寒呢,溫陽氣化津液。這都是溫熱病邪和寒邪的區別,作用的區別。它傷津液很快,傷津緊接著就耗氣。這個又是溫熱病邪,寒邪區別的方面。風寒寒邪密切注意到什么呢?傷陽氣,陽氣不足,首先津液不化。所以整個《傷寒論》里面,對寒邪侵犯人體要注意到它傷陽氣,以及陽氣損傷,津液不化。所以治法用溫陽氣化津液,這是很突出的。整本《傷寒論》對水液代謝方面,很重視溫化、輸布、運行。而真正用這種,因為它是寒邪,所以它生津止渴,這類方是有,但是側重點不像溫病學派保衛氣存津液,這個溫陽氣化津液,有區別。

最后一個,溫熱病邪多兼夾穢濁之氣。兼夾穢濁之氣,仍然反映了它的一個傳染性特點。很多帶傳染性的,都有穢濁之氣。當然也結合兼夾濕濁、痰濁這一方面。癥狀表現上,容易反應出一些相關的。更重要呢,夾穢濁之氣,就是傳染性的問題了。有穢濁也容易蒙蔽,熱夾穢濁蒙蔽心竅及神志方面出現的病變也早。輕則心煩躁擾,熱證當中很早出現,重則竅閉神昏。穢濁越重的,神昏越重。

這些都是針對風寒之邪來說,歸納一下溫熱病侵犯人體的特點。

銀翹散(《溫病條辨》)

主治證候分析

外感風熱,邪郁肺衛。

銀翹散是《溫病條辨》很重要的方。方雖然出自《溫病條辨》,實際上里邊都是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里的很多處方,吳鞠通歸納總結出來的。很多用藥特點、技巧。主治證候是一種外感風熱,邪郁在肺衛證。邪郁肺衛證強調外邪侵犯體表,邪正相爭在體表為主但并不等于說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縱向的呼吸道,都涉及。但是銀翹散和桑菊飲比,和其他方比,側重在于發熱。發熱是邪正相爭在體表皮毛為特點。

從外感風熱來講,還是看風熱作用于體表以后產生的表現。從性質來講,風和熱,風性疏泄,熱性松散,侵犯體表,和體表的衛氣相作用,初起階段必然有邪郁肌表。畢竟是外邪,閉郁肌表的時候,有一個無汗的階段。由于風和熱都是陽邪,邪正相爭必然發熱重,惡寒輕而短。這是它的特點。從理論上講,惡寒發熱同時并見才是表證,風熱和人體體表陽氣兩陽相爭,發熱必然重。為什么說惡寒輕而短?初起在無汗階段,邪正相爭于表,正氣不能溫煦體表,可以微有惡寒。由于溫熱病邪傳變快,前面說發病急、傳變快,很快就有入里之勢,表熱還在,里熱出現很快,這個時候隨著病邪入里,惡寒可以沒有了。所以在《溫病條辨》上講到銀翹散主治的時候講,太陰風溫,太陰肺,風溫初起,但熱而不惡寒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光發熱不惡寒了,這個時候提到這個了。這時候實際上是說明表證,外感的風熱或風溫初起的那個溫熱病邪開始入里了,里熱開始,早期里熱也產生了,逼迫津液外泄,就會有汗了。而這時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暢,為什么?體表還有表邪,汗出不暢。所以完整的講應該是無汗或有汗不暢。

脈浮數,浮脈主表,數脈主熱。

外感風熱

風邪犯衛

發熱、惡寒、頭痛、有汗或無汗、脈浮數

熱蘊成毒

咽痛

邪犯肺系

咳嗽

邪熱傷津

口渴

表熱入里

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

溫邪犯衛是它的主癥部份,特別是發熱重,惡寒輕而短,脈浮數。這是判斷風熱犯衛在表的一個基本見癥。無汗或有汗不暢,反映了動態的溫熱病邪,在由表開始入里的兩個階段。熱邪蘊結成毒,可以引起咽痛,嚴重的紅腫疼痛。所以這方也能治扁桃體炎類。兼有一定的表證。咽痛是熱毒的一種早期反應。蘊結成毒,咽痛這些是常見的主要的見癥。

以溫邪犯衛為主,肺系也會涉及。所以在方里作為一種次要的見癥。咳嗽、口渴,在整體辨證當中是需要的,但作為病人痛苦方面來說,比起寒熱,咽痛這些來說次要一些。桑菊飲就不同,桑菊飲是咳嗽作主癥,是肺系為主的。邪熱傷津可以口渴,早期溫邪犯衛的時候可以口不渴,有開始入里了,熱邪有一分入里,里熱就有一分產生,就有一分傷津。至于舌像脈像,也反應出一種動態,里熱出現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薄黃反映了兩個階段,里熱明顯不明顯。明顯就開始有薄黃苔出現。不明顯,特別在外感風熱初起時,惡寒還在,當然苔薄白。

從銀翹散的癥來講,應該說有汗無汗,口渴或不渴,舌像都反應出一個動態。所以這方的運用當中應該是靈活動態的使用。在學習討論這個方的時候,動態性非常重要。并不是一個一個藥物的功效知道了,整個方背下來就行。使用當中是靈活的。

病機是外感溫熱病邪,或者風熱初起的時候,以邪郁肺衛為主。

治法

辛涼透表。還是以發散為主,散邪為主,外感病,但是已經開始出現蘊結成毒了。所以跟清熱解毒相結合。因為蘊結成毒以后病邪發展很快,所以提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強調傳變很快。作為主要在表的階段,還是透()表為主。結合清熱解毒是清里了。

方義分析

辛涼解表

清熱解毒

芳香辟穢

這個方一類方,從組成、功效、主治,一直到用藥特點,配伍特點,方解各方面都是全面掌握的,有很多代表性的。
君藥銀花、連翹,這個又是一個疑點,歷來討論爭論的很多。我當學生的時候,當年的老師們看法也不同。當年的二版教材里邊,銀花、連翹是君藥,但秦伯未先生《中醫內科學》,當時感冒就是秦老講的。他認為荊芥、淡豆豉是君藥。歷來對君藥的討論,也是很麻煩的。因為銀花、連翹在《中藥學》里邊,是清熱解毒藥,銀花,清熱解毒頭一個藥,對吧?很多書都這樣的,它是瘡家之圣藥。性味很多書直接寫苦寒。辛苦寒。因為針對它清熱解毒的特點。當然前面提到了,銀花、連翹和它用量也有關,用量大是清熱解毒。一個藥用量不同的階段,體現的作用就不一樣了。應該說全面權衡,多數人認為銀翹散銀花、連翹是君藥。雖然它在發散方面力量不足,應該說整個辛涼藥,辛涼解表藥發散力量都較小。銀花、連翹因為他們是花葉類的,兩個藥都很輕,特別是銀花,銀花、連翹又有清熱的特點,清熱的特點又很輕呢,它輕清宣透,可以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只能說它有一定的宣透表邪的作用。解表力量并不大。但是它有多功效。

第二個它擅長清熱解毒。由于在溫熱病邪侵犯人體,風溫初起階段,發病急,傳變快,郁結程度快,可以兼顧到清熱解毒的方面。由于這類方里用量不大,能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前面一截,蘊結成毒,擋住了,不會引邪深入,因為用量不大。這個才是用在透散表邪,用量范圍之內的。所以要注意銀翹散用藥特點。它整個做成粗散劑,總量一次才用六錢,18克。雖然銀花、連翹用量比例較大,從比例上各一兩。但是它總量用得不大。所以有清熱解毒作用,力量并不太大。

第三個銀花、連翹有芳香辟穢的作用。芳香辟穢也考慮到溫熱病邪,都容易兼夾穢濁。

三方面結合它能全面兼顧。它發散力量小的短處,可以用臣藥來增強。但畢竟它還有發散作用?,F在我們臨床用金銀花、連翹,本身來說,還是有種透邪作用。所以應該還是做為君藥。

如果以荊芥、淡豆豉做君藥的話,和君藥的定義就不相符合。(君藥,針對主病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主證是風熱表證(病機),這兩味辛而微溫。畢竟是溫,所以多數意見還是以銀花、連翹做君藥為妥。

臣藥,這里有兩組。第一組,荊芥、淡豆豉,在方中地位較高,而且靈活運用程度比較大。在辛溫解表藥中,可以說荊芥和淡豆豉是辛溫發散力量最平和的。荊芥和淡豆豉雖然最平和,比起辛涼的畢竟發散力量強。也就是最平和的辛溫發散藥,都比任何一個辛涼發散力量都強。畢竟溫散呀!荊芥穗疏風散邪,淡豆豉有兩類,有一類是偏于辛涼,有一類是偏于辛而微溫,辛而微溫是用麻黃水加工的,辛涼的是用桑葉水加工的,《溫病條辨》上明確的說,淡豆豉是用麻黃水加工的,所以辛而微溫。在整個辛涼方里配少量辛而微溫的藥,來增強君藥銀花、連翹的發散作用。它的溫性在整個辛涼苦寒為主的方里被制約了,它的溫燥之性被制約了。但是它發散的力量,這個功用給保持了,也留下了。這叫去性取用。也是用藥物配伍成方,組成方劑常用的一種形式,去性取用。這是荊芥、淡豆豉,助君藥散邪,體現去性取用的用法。

薄荷、牛蒡子,這兩味藥,一方面清熱利咽喉,增強銀花、連翹的解毒作用。薄荷也是多功效的,它有輕清宣透,發散表邪,清利頭目的作用。薄荷也能清熱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熱解毒,很少量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當于逍遙散中薄荷少許。肝郁以后怕它化熱,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熱。

牛蒡子擅長于清熱利咽喉,也能疏散風熱。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喉。這兩味藥,助君藥,又能散邪,又能助解毒清利咽喉。

佐藥有三味,從不同的角度。溫病學派很強調給邪以出路,熱邪多種出路,對外散,對內清,對下利。桔梗在這里既針對咳嗽,宣肺止咳,(它本身平性,寒涼方里都能配),而且桔梗和甘草相配,也能夠利咽喉(桔梗甘草湯)。

蘆根,不是口渴嗎?溫熱病邪容易傷津嗎?這里都是動態使用。口渴或不渴,這種不同階段用量大小可以調整。

竹葉清心利水的,可以使開始入里的熱毒從小便排出,而且有保護心神的作用,考慮到很容易傷到心神。所以別看這三味佐藥,考慮到多給出路,多種途徑,所以對于這溫熱病邪侵犯人體,外散內清,清熱解毒,下利,下面可以清心利水,給熱邪多種出路。

甘草可以調和藥性,同時可以結合桔梗,也可以解毒利咽喉,所以這個方李里考慮的方面非常全面的。方義分析就討論到此。

<!--[if !supportMisalignedColumns]-->

<!--[endif]-->

君藥

臣藥1

臣藥2

佐藥

使藥

銀花、

連翹

荊芥

淡豆豉

薄荷

牛蒡子

桔梗

蘆根

竹葉

甘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學——解表劑(二)
止嗽散(古代名方)
★ 上火感冒
(1)辛涼解表銀翹散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銀翹散,主治外感風熱、邪在肺衛之咳嗽
銀翹散——經方解讀(三十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安庆市| 南阳市| 遵义市| 汝阳县| 达尔| 永昌县| 宿州市| 托克逊县| 松滋市| 同心县| 巨野县| 班玛县| 洪泽县| 沙坪坝区| 宁河县| 宝丰县| 湘潭县| 新营市| 陈巴尔虎旗| 乳山市| 铜梁县| 中江县| 中卫市| 西宁市| 增城市| 贵州省| 南木林县| 巨鹿县| 赤峰市| 东港市| 龙泉市| 分宜县| 长岛县| 同心县| 吴川市| 定南县| 东乌珠穆沁旗| 高雄县| 金川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