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肩周炎犯了,要動手術!
手術,非要馬上做嗎?
這兩天,《產后調理院》中一個母女對話的片段,讓很多媽媽大呼太扎心。
母親要做手術,可是女兒賢真剛生娃孩子,需要她幫忙帶。
所以,她小心翼翼地在電話那頭征求賢真的意見。
賢真聽了后,一再確認媽媽是不是非要做這個手術。
因為媽媽不在,沒人幫她帶孩子,她就不能出去工作。
心慌意亂的賢真匆匆掛了電話后,很快意識到自己太自私,是一個「不合格的女兒」:我首先擔心的是我和孩子怎么辦?而沒有擔心媽媽!
這一句話,戳中了很多新手媽媽的心。
不少人更是直言自己也是不夠合格,總是享受著媽媽的照顧,想媽媽幫自己帶孩子,卻選擇性地忘了媽媽老了,身體不好了……
正如最高贊評論所說的:媽媽總在為我們犧牲,但我們優先想到的總是自己!
曾經有一個公益短片《媽媽的媽媽》,看哭了無數人。
短短幾分鐘,讓我們看到了姥姥帶娃的無盡心酸。
為了支持女兒的工作,媽媽退休后義無反顧地遠離家鄉來幫女兒帶娃。
媽媽畢竟年紀大了,帶娃時難免有很多地方力不從心。
不會用電子產品,不忍心讓外孫女失望,她準備找女兒求助,可等待她的卻是冰冷的自動回復。
外孫女發高燒了,媽媽用以前照顧女兒的方法,給孩子捂了厚厚的被子,卻被女兒狠狠「訓斥」:
這都什么年代了,還用那一套老方法?
我工作壓力那么大,你到底是來幫我的,還是……
女兒的話沒有說完,媽媽卻全都明白了。她愣愣地站在原地,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羞愧地低著頭。
女兒要抱著孩子去醫院,焦急的媽媽也想跟著去,卻遭到了拒絕:您別去了,去了還要照顧您!
終于在女兒出門后,堅強的媽媽再也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明明耗盡了全力幫女兒帶娃,沒想到卻被女兒深深地嫌棄。
媽媽覺得自己沒用極了,打包了行李,準備回老家,不想再給女兒添亂。
臨走前,她還惦記著女兒和外孫女,給她們包了一桌子的水餃。
一句「我可能是真的老了」,道盡了媽媽心里多少不可言說的委屈。
媽媽不是閑的慌,原本可以在老家安享晚年的她,為了減輕女兒的生活壓力,選擇了異鄉帶娃。
她也不是沒脾氣,女兒脫口而出的氣話,她當然會難受郁悶。
可她放心不下外孫女,她更舍不得自己走后,女兒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
短片的最后,媽媽還是沒舍得離開。
她說:天倫之樂就是如此,有煩惱,有無奈,有誤解,還有希望!
這就是中國的父母,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我們必須負重前行,才能有孩子們的歲月靜好。
這個媽媽何嘗不是全天下母親的縮影?
她們總是心疼女兒,卻忘了心疼自己!
如今,姥姥帶娃已經成為新趨勢。
曾經發起過一項投票,在有效的 3565 份投票中,有接近一半的家庭都是姥姥帶娃。
調查中問到原因,大體有三個:
而姥姥心疼閨女占了大多數。
中央電視臺曾播出過一部紀錄片《姥姥》。
記者在小區里采訪了一些帶娃老人,其中,姥姥帶娃占了一大半。
被問為什么要來帶外孫,姥姥們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心疼姑娘唄」。
雖然初心是為了女兒好,但是姥姥帶娃的真相卻很殘酷。
尤其是背井離鄉來到陌生城市為女兒帶娃的老人:
她們既要哄得外孫開心,還得讓女兒女婿順心。
有一個姥姥接受采訪的時候,忍不住說出了自己的苦楚:
自己跑來幫女兒帶娃,女婿卻從來不叫自己媽,女兒也常常嫌自己嘮叨!
后來想開了,咱默默無聞,做無名英雄好了!
到老了,你還指望女兒啥呢?
帶娃不只是力氣活,還是「高危職業」:
兩代人育兒觀念不同,容易遭女兒女婿抱怨。孩子活潑好動,又擔心磕著碰著不好交差。
累身,操心,又憋屈!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留在女兒女婿家呢?
姥姥們說出了真心話:誰也不為,也得為我姑娘啊!
姥姥帶娃,心疼的是女兒,成全的是女婿,穩定的是一個家!
網上之前有個很火的視頻,一位年輕的媽媽在一口一口地喂女兒,而她的媽媽也在一口一口地喂著她。
這世上,能無怨無悔地幫襯女兒的,應該只有媽媽吧?
她們前半生帶女兒,后半生又要帶女兒的孩子!
舍棄了自己原本舒服自在的家,來到女兒女婿家,過著受累又拘謹的生活。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形容媽媽在她家帶娃「客客氣氣」:
冰箱里買的水果,不塞給她,她從不好意思主動吃;
本來在沙發上看著電視,老公一回家,媽媽馬上起身退回房間,把客廳留給小夫妻倆;
偶爾飯燒焦了,她自責懊惱地嘆氣,哎!老了不中用了,又浪費了東西……
這樣的畫面,令人淚目!
有一種幸運,叫姥姥帶娃!
有一種虧欠,也叫姥姥帶娃!
如果你有媽媽可以幫忙帶娃,請珍惜這份別人羨慕不來的好運!
因為有她在,你可以在職場上做女強人,一心一意地拼工作,你也可以回到家做任性的小女孩,享受媽媽溫暖又包容的愛!
但是,希望你能懂得:
你是第一次做媽媽,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姥姥!
對本該享受女兒孝順的年紀,卻仍然為女兒抗下生活風雨的她,多一些擁抱和贊美,少一些抱怨和指責。
因為愛,媽媽為我們負重而行,我們也要用愛回應,暖慰媽媽的心,告訴她:
謝謝你為我付出的所有,余下的人生,請讓我好好守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