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中,有武松和武大郎一對親兄弟。武松長得身材魁梧,練得一身好武功,最讓人敬佩的,武松是個打虎英雄。但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卻和弟弟背道而馳,《水滸傳》中的武大郎身高不滿五尺,而且長得極為磕磣,人稱“三寸丁谷樹皮”。武大郎雖然其貌不揚,但是找了個漂亮老婆潘金蓮。潘金蓮也是虛有其表,暗地里做一些傷風敗俗的事情,合同西門慶毒害了武大郎。
千百年來,武大郎與潘金蓮幾乎成了丑陋與放蕩的代名詞,被人們嘲笑與唾罵。那么歷史上真的有武大郎和潘金蓮這2個人嗎?經過專家研究和考證,歷史上確實有武大郎和潘金蓮這2個人。根據史書記載,武大郎真實的名字叫武植,河北清河縣人武家那村人。
活動的時間是明朝永樂年間。根據武家那村的老人武雙福回憶,1946年初,武植墓無意間被打開,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武植墓中發現了一段小腿骨,村里人根據小腿骨長度推算,武植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左右。
武植墓中還出土了《墓志銘》。《墓志銘》上寫道:“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 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少時聰敏,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
根據墓志銘,我們可以得知,武植字田嶺,年幼的時候被稱為大郎。武植年少聰明敏捷,喜歡讀詩書,長大成人后考中進士,然后當了陽谷縣縣令。武植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老百姓都十分愛戴他。而武植的夫人是潘氏,潘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如今清河縣武家那村村民大多是武植的后人,為了緬懷先祖,武植的后人于1996年對武植墓重新修葺,并且建立了祠堂。那么,為何歷史與文學小說的記錄有著天壤之別呢?這種人物情節錯位是如何造成的呢?有人提供了這樣的情節,武植老家有一位本家兄弟,平日里經濟拮據,后來家中又發生了火災,徹底變得一窮二白,居無定所。
這位兄弟便求助于時任山東陽谷縣令的武植。他來到陽谷縣住了一段時間。由于武植忙于政務,沒有時間招呼他,這位兄弟感覺武植嫌貧愛富,不想幫助他。一怒之下,又返回清河縣。就在回家的途中,這位兄弟沿途到處抹黑武植,他找來紙和筆,寫了很多字和畫,情節大概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形象。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武植的低矮丑形象如爆炸性新聞傳開了,也就被收錄進了《水滸傳》小說中。(注:目前普遍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后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和編排,實際上《水滸傳》的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元朝末年到明朝末年的數百年,整合了大量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