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說明一個無神論觀點,薛岳既不是戰神也不是軍神,就是個很普通的高級軍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是人不是神!萬家嶺之戰和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一方面得益于指揮得當和中國軍民依托有利地形殊死搏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對手的失誤。
第一個方面已經被無數朋友旁征博引的證明過了無數次,筆者不在此贅述,重點從日本的角度去談談其失利的原因。
翻遍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整整100年間中國近代戰爭史,不難發現,中國軍隊在與外軍的大兵團作戰、戰略會戰中幾乎沒有一次勝利的記錄。20世紀30年代,還沒有完全從軍閥割據紛爭中完全走出來、軍令政令都不統一的中國軍隊跌跌撞撞的與世界一流軍隊——日軍交手。從1931年抗戰爆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這些年里,但凡是被日軍鎖定的中國城市,幾乎都難逃陷落的厄運。一盤散沙狀態下的中國軍隊一敗再敗。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戰術而是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的失敗是敗在了戰略的錯誤之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為節點,之前的中國軍隊之所以一再喪師失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略不對頭,沒有從“以夷制夷”這個統治中國政壇半個世紀的思維困境中走出來,過分依賴所謂的國際公理,而不是認真團結內部。而日本以1937年盧溝橋事變為節點,之后的日本戰略開始失策,錯誤的以為憑借強大的武力三個月就可以征服一盤散沙的中國。但是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昔日派系林立的中國軍閥突然集體出現在上海,槍口一致對外,令日本人痛苦的意識到即便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也有不屈服的意志。
于是淞滬會戰一停,日本人開始了對國民政府的政治誘降和勸降。但是中國政府雖然身子軟嘴巴卻賊硬,在日本一系列停戰條件面前大聲說不。惱羞成怒的日軍接連發動三場會戰,將中國政府從南京一路趕到重慶,幾乎淪為一個地方政府。
南京大屠殺和規模空前的武漢大會戰,中國軍民傷亡以百萬計,政府仍然沒有絲毫屈服的跡象,血肉筑起的城墻反而更加堅固!武漢會戰后的中國雖然經濟、軍力都達到空前枯竭的狀態,但是由于國際援助還是保持住了堅持戰爭的力量。而深入中國腹地的日軍,特別是駐扎武漢的日軍第11軍陷入了中國軍隊第3、5、9戰區100余萬大軍從東、北、南三面包圍之中。
日本人開始調整戰略戰術,不再單純的搞政治誘降,而是以軍事打擊在他們認為是以中央軍為主體的中國軍隊,以為消滅或重創了中央軍就可以瓦解中國賴以戰爭的國家機器,從而達到逼降中國政府的目的。同時為了打破中國軍隊的戰略包圍,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自1939年3月起先后發起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雖然奪取了南昌,但是并沒有有效打擊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央軍。于是隨棗會戰戰火剛熄,岡村寧次又將打擊目標放在了南面擁有中央軍部隊最多的第九戰區。
就這個意義而言,日軍進攻長沙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奪取長沙,而是要沉重打擊中央軍。于是岡村寧次率10萬大軍兵分三路從湘北、贛北向以長沙為總目標撲來,企圖將第九戰區部隊一口鯨吞。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上將指揮所部24萬人馬依托三湘大地的河湖水系節節抗擊,等到岡村寧次的三路大軍精疲力盡的推進到長沙城下時,突然發現有8個師的中國軍隊嚴陣以待,而兩翼也有大量中國軍隊運動。岡村寧次意識到后勁全無的日軍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作為,弄不好還會被中國軍隊切斷后路,一座長沙城和10萬大軍的命運相比顯然微不足道。于是,岡村寧次下令撤退。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沒有達到目的,岡村寧次認為是兵力分散行不成合力,因而收效甚微,同時由于在之前的兩場大戰中消耗過多,力量削弱。但是岡村寧次沒有想到的是,戰爭毀滅一批人又造就一批人正是此時中國軍隊的真實寫照。經歷一系列喪師失地的中國軍隊逐漸穩住了陣腳,政令軍令開始捏沙成團實現統一,特別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逐步形成,大受鼓舞的中國政府和軍隊不再只是一味兒的退卻。薛岳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曾違抗中央下達的撤退命令,誓要與長沙共存亡,將湖南變成抗日戰場的一面不倒軍旗。而日軍方面特別是狂熱的戰爭分子還依然幻想以強大的軍事打擊逼降中國政府,絲毫沒有顧及到越來越差的戰爭潛力!
岡村寧次因為1939年發動的三場戰役收效甚微被調離11軍,但是其后來的繼任者園部和一郎、阿南惟幾、橫山勇無論是戰略水準還是戰術技能均遠不如岡村寧次,只知道一味兒的死打硬拼。第11軍這支日軍在華最大的機械化兵團、懸在中國陪都重慶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在他們的擺弄下力量越來越弱。園部和一郎曾率部一度打敗第五戰區,占領了宜昌,但是極大的拉長了第11軍的戰線。這就直接導致繼任的阿南惟幾在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時雖然一度攻入長沙,但是因為宜昌告急不得不吐出吃到嘴里的長沙城回救宜昌。而負氣的阿南惟幾帶著僅有的8萬兵力緊接著又發動第三次長沙會戰,不想在長沙城下險些被薛岳包了餃子,在把5萬多日軍尸體和傷員丟在北起新墻河,中經汨羅江、瀏陽河,南至撈刀河這些河湖港汊爛泥地里后,阿南惟幾率殘部撤出了戰場。
所以,薛岳能打退日軍的幾次進攻,絕不是什么戰神附體,也不完全是依靠軍民戰力和地理優勢,同時也有日軍戰略失誤的短板。